一部電影貢獻了400億人民幣票房?
這並不是演習,它就發生在十一長假剛剛結束的時候。
昨日,“吳京主演電影累計票房超150億”上了熱搜。緊隨其後,杜江票房100億也成了話題熱點。
這些驚人的數字,都離不開國慶檔爆款《我和我的祖國》。截止目前,該電影票房已經突破了23億,打破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票房紀錄。毫無疑問,劇組已經可以開慶功宴了。
但是問題馬上來了,票房究竟算誰的?
這部電影由7個故事組成,每個故事中人物眾多。更要命的是,這片子眾星雲集。
算他的不算他的,都不合適。
於是票房最終排排坐,分果果,見者有份,20多位演員的票房成績一夜之間增長了20多億。
葛大爺發現自己馳騁影壇幾十年的成果,將將夠一部單元男主的分量。
還奮鬥在影壇第一線的成龍大哥玩命拍戲,比不過叫不出名字的小夥子杜江的票房累計。
白百何兢兢業業連續演大女主帶票房,馬上要被剛剛拿到20億票房的佟麗婭超過。
曾經的賀歲檔王者馮小剛看著20億票房導演大派送,而自己跌出了榜單前十無能為力。
中國電影圈耗費了幾十年積累票房過十億的電影咖人數敵不過一部《我和我的祖國》的培養。
一部片子憑藉一己之力撐起影壇電影人的半壁江山,神了。
01
一部片子創造了400億票房,中國演員的“大躍進”
在范冰冰“九億”事件之後,人民群眾開始“飄”了,覺得幾千萬那都不是錢了。
同樣,隨著中國電影票倉數字的不斷攀升,大家對票房的概念也已經開始越來越“膨脹”了。
但是“主演票房150億”還是足夠吸引眼球。
同時,這150億又是和國民度超高的吳京掛鉤,這話題度一下子就上去了。
路人忙著恭喜,但“京”神病(前文對此症狀有詳細闡述)則抓住了漏洞,這150億票房裡含了《我和我的祖國》。
看過電影的都知道,吳京在這部電影裡滿打滿算出場時間只有1分鐘。
1分鐘的演出時間,究竟該不該算成主演?
算吧,演出時間確實有點少。
不算吧,海報拿了吳京宣傳,確實他演的也是片中靈魂人物之一。
更重要的是,吳京是已經證明過票房號召力的人,只要他出場了,衝著他來看的人就不會少。
吳京的成績到底要不要算上《我和我的祖國》,確實是個難題。
所以,專業的票房資料分析軟體也沒達成一致。
燈塔沒算,但貓眼算了。
燈塔馬上發現,自己失算了。
把《我和我的祖國》票房加到了吳京身上之後,他的個人總票房就超過150億,中國人都愛整數字,貓眼為此獲得了一大波關注。
反應過來的燈塔立馬從善如流,也把票房給吳京偷偷加上了。
但是《我和我的祖國》票房只加吳京,那肯定是不合適的,不說別人,吳京自己都不會答應。
於是,這一天,很多演員開啟手機就會發現,自己的累計票房增加了20億。
想想,這畫面還挺刺激的。
在這一刻,《我和我的祖國》為中國票倉貢獻了400億票房,為中國電影影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這麼一加,又一個100億票房演員出爐了。
85年的杜江,成為了首位80後中國百億影人。
但是,這一回,事情就變得沒有那麼和諧了。
02
鑼鼓震天,也掩不住尷尬之情
杜江,85年生人,默默無聞許多年,近年來開始頻頻在大片中露臉,他長相俊朗正氣,演戲拼命認真,口碑一向很好。大導們也都愛用他。
《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烈火英雄》、《我和我的祖國》……都是又有口碑又有票房的佳作,杜江在其中都有合格的表現。
但這些電影雖然好,對於杜江來說,卻都有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他都不是一番。
由於活躍的時間還有些短,很多人其實還沒有記住這張臉。
所以,當杜江力壓王寶強成為80後電影票房第一人的時候,網友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送上祝福,反而問了一個問題。
杜江,是誰?
這就有點尷尬了。
還有網友說“這個百億演員貌似有點透明啊,感覺他老婆的知名度都比他高。”
在杜江100億票房主演的微博之下,是大型翻車現場。
甚至有人直言,按這個說法,群演都個個能坐擁百億票房了。
因為這個數字,杜江在電影裡沒刷夠的臉,這一次倒是真的刷夠了。
其實,按理來說,對杜江這樣計算總票房其實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他在這些大片中飾演的都不是什麼醬油角色,相反,都是主要角色。
就拿《我和我的祖國》來說,他是《迴歸》單元的男主,在其中確實表現也不錯。在《迴歸》的預告片放出之後,整部電影熱度確實明顯上升。
當年,黃渤的100億主演票房炒得火熱,其中有很多部電影其實黃渤也並不是一番主演,但是觀眾都能接受他100億這個說法,認為他實至名歸。
這是因為,黃渤演技精湛,哪怕番位不是第一位,在片中的表現也足夠突出亮眼,本人又摸爬滾打多年,參與作品數量多,大家也都認識他。
杜江這次關鍵還是在於,冒頭的時間太短了,作品又不夠多,演技跟同齡人比還可以,但放到和自己搭戲的大咖面前,並不足以讓人印象深刻。
票房神話的吳京上100億票房也用12部電影,黃渤用了29部,鄧超用了22部,而杜江只用了7部。
杜江的電影之路,其實才剛剛開始。
老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現在,這熱豆腐不僅吃了,還嚥下去了。這難免,就會燙著。
03
浮誇的票房,只能留下一地泡沫
杜江其實只是這次《我和我的祖國》票房大放送的一個例子。
憑藉著《我和我的祖國》這一次的票房成績,很多中國電影演員們在票房成績上都收穫頗豐。
但是,說句實話,這些被算作《我和我的祖國》主演的演員,單拎出來去演部戲,又有幾個人能真的擔起票房呢。
例如韓東君在《護航》中飾演飛行員,一水地誇帥,但他去主演一部電影,大概也會面臨和杜江相似的靈魂拷問,他是誰。
這些演員,能打的其實沒幾個。
400億這個數字,讓其他電影只能望其項背,就連橫掃世界的《復仇者聯盟4》那也得跪下叫爸爸。
而且,這還不算完,畢竟《我和我的祖國》還在上映中,如果票房30億,那就是600億。
這也不能怪現在的觀眾“膨脹”了,看不上票房破億了。
在電影圈,票房這個數字正在成為衡量一位演員成功與否最重要指標之一。
畢竟,所謂的影響力,觀眾喜愛度都是摸不到,看不著的,而票房,卻一目了然。
隨之而來的,票房數字,已經變成了一位電影演員最好的營銷點。
所以,票房都是按著在可接受範圍內,怎麼多怎麼算。
憑藉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演員個人累計票房自然一路走高。
但這種浮誇的計算方式,除了產生數字泡沫,對促進中國電影的發展又能有啥用呢。
因為演員是臺前的職業,所以,漸漸地,演員被認為是影響票房的主要原因。
演員對一部電影票房真的起決定性作用嗎?要知道,同一位演員的不同電影,票房可以幾千萬,也可以幾十億。
一部電影的票房決定因素有很多,除了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置景等幕後人員,題材、檔期、競爭對手、宣傳、排片等都影響著票房。
“主演票房累計100億”之類的說法,歸根結底,只是逗自己開心罷了。
真正有沒有,其實大家心裡都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