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大衛·格里菲斯(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1948年7月23日),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

大衛·格里菲斯

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也是第一個用特寫鏡頭的導演。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埃德溫·鮑特與大衛·格里菲斯都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優秀的電影人之一,二人不僅在導演方面而且都是在編劇製片等方面都大放異彩。但是格里菲斯相較於鮑特我認為其更具有藝術性。

鮑特開創了用電影敘事來表現故事,嘗試電影時空的處理問題。其《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火車大劫案》都是家喻戶曉的電影作品。但是,在鮑特的藝術創作中更多的都是長鏡頭固定機位拍攝,很少採用近景中景的切換,而且很少用鏡頭剪下來表達故事。在鮑特的《火車大劫案》中一個鏡頭就是一個敘事的部分鏡頭大多是全景和遠景。這樣的優點是可以讓觀眾有一個以上帝視角來看待故事的方法。但是缺少了景別切換在觀看時間長了之後就會出現疲勞。

《火車大劫案》劇照

大衛·格里菲斯相較於鮑特做出的創新是他意識到一個鏡頭並不是單純展現故事發展,可以為景別、故事、敘事甚至是電影整體來表達作用。在《黨同伐異》中格里菲斯直接將大段大段的鏡頭切碎將景別更小的鏡頭插入其中在單一場景之中來回切換,這就有利於觀眾情感在導演鋪陳的地方展現出來。對於鮑特而言鏡頭是敘事的主體而在格里菲斯,場景是由不用的景別插入組合成不單單是敘事而可以加之情感。這也是鮑特與格里菲斯最重要的區別也是格里菲斯藝術性的體現,格里菲斯更在意將情感作為鏡頭表達的主體強調影片情感價值,因此,使影片的敘事顯得更具有藝術性。

格里菲斯是進一步發展了鮑特的藝術創作手法,他用電影鏡頭表達情感使得電影並不單純可以用來敘事也可以用來變現藝術。將複雜敘事格局與多重線索平行交叉,使得電影藝術更加發展起來。

11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今日歐美圈:Taylor Swift回擊網劇嘲諷,摩根瓦倫新專再創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