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幾年前,在央視六臺《佳片有約》的欄目我曾經觀賞過一部電影《馬語者》,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母親為自己的女兒的馬進行治療的故事。這是一部初部初看較為溫和平淡的電影,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有的只是平和中的張力,引人入勝。電影不論從演員的陣容還是電影的劇本及其同名的原著,還有攝影的藝術方面在我看來都堪稱一流。電影的一條主線是馴馬者和馬的交流,另一條線是人與人的交流。當時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只是把這部電影作為一個精心打造的一個虛構的故事,心想人與馬這樣的交流只是人的一廂情願而已。

當時選擇觀賞這部電影主要是因為很欣賞片中的女主角Kristin Scott Thomas,她曾主演過電影《英國病人》國內譯作《英倫情人》,在二戰的非洲沙漠演繹一段絕世戀情,片中為了挽救她的生命,男主角背叛祖國,以地圖換飛機.這真是一部很不錯的片子。她還和休格蘭特主演《四個婚禮一個葬禮》,相信看過這部喜劇的朋友會印象深刻,還有娛樂大片《碟中諜1》中的女特工,雖然戲很少,但也表現不俗,配角也有配角的味道。總之,她的演出讓人期待,在本片中,她扮演母親安妮。另外片中扮演的格雷絲小演員斯嘉麗·約翰遜現在在好萊塢也是相當相當的走紅了。

電影的情節由一次意外而展開敘述,格雷絲因為騎馬發生意外,失去了她最好的朋友,自己也被截去了右腿。而她的馬“朝聖者”受重傷,對格雷絲產生了恐懼,甚至仇恨,成了一匹瘋馬。格雷絲也從此意志消沉,抑鬱了起來。母親安妮為了女兒能重新振作起來,找到了被人稱為“馬語者”的湯姆。在那個遠離城市的喧囂,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村莊裡,湯姆找到了與馬溝通的鑰匙,使“朝聖者”漸漸康復起來,格雷絲也隨之漸漸開朗起來,而安妮也為湯姆的所作所為而心動……電影《馬語者》可以說是屬於電影中的溫和派,,也沒有激動人心的情感火花的碰撞。溫婉中蘊藏的無限深情,影片中的人生哲理就像是一條小溪隨著影片的發展默默地流入觀眾的心底,引發深刻的思索。

在生活中,馬語者原指能用特有的語言與馬交流,治癒受傷的馬的一種人。英國作家尼古拉斯·埃文斯(Nicholas Evails)的小說《馬語者》問世於1995年,出版後被翻譯成36種語言,在全球銷售高達1500萬冊,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40周,並佔據約20個國家的暢銷書排行榜第一位。好萊塢著名演員兼導演羅伯特·雷德福以三百萬美元買下了電影拍攝權,自導自演的這部電影獲得美國電影金球獎,成為好菜塢的傳世經典。

在美國有一位真正的馬語者叫Monty Roberts,他出生在馴馬世家,從小對馬很有感情。他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群馬中真正起教育管理作用的是母馬,小馬犯錯誤時,母馬就會把小馬趕到馬群外,讓它單獨呆一段時間,對於馬來說,離開群馬是非常危險的,小馬這時就會很害怕,沒有安全感。過段時間母馬再過去讓小馬回來。這個事件對Monty Roberts的觸動很大,他萌生了一種新的馴馬方法:用溫和的方式與馬交流。以前的馴馬方式是把馬綁起來,不聽話就使勁拉它,直到它馴服為止。Monty Roberts把這兩種方法進行的對比,發現採用溫和的方式一週就能馴服一匹馬,而用傳統的方式一個月才能奏效。

為了進一步印證這個方法的科學性,Monty Roberts在62歲時決定到自然環境中找野馬做實驗,英國BBC電視臺全程跟蹤拍攝。Monty Roberts說馴馬時最開始的接近是至關重要的,為此他跟蹤了這匹野馬一天一夜,直到它對他放鬆了戒備,願意靠近。Monty Roberts不時地撫摩它,安慰它,給它適應的過程,終於把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征服了這匹桀驁不遜的野馬。Monty有著令人驚歎的馴馬技巧,在這個過程中也充分展示了人與馬和諧相處的美妙的過程。Monty說:Horses and people must be allowed to fail to learn to succeed and be rewarded if they meet or exceed expectations."

《待續》

6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全網熱議的“貨拉拉事件”,讓我想起了這部真事改編的良心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