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你3、創造營3又來了。前幾個綜藝出來的人都還沒認全,這下又有200個哥哥弟弟風塵僕僕的衝進來了。今年也是男團元年,有了去年的“教訓”,桃和鵝今年選擇了同一時間“開打”。
編輯兩個節目都追了一下,整體下來就是五個字:誰也沒記住。遠沒有3年前看偶練時的那股新鮮勁兒(也可能是我老了)。賽制倒是變化不大,唯一變的就是兩個節目,都有被選手的實力給拉垮。
兩檔選秀,一個選9人,一個選11人。也就是說,今年夏天即將要有兩個男團、20個男孩兒踏進娛樂圈。但是,還真不知道這究竟是件好事兒還是壞事兒。
2017年的偶像練習生開始,這幾年國內的偶像綜藝進行的一年比一年兇猛。前前後後上千個男孩兒女孩兒在節目上勁歌熱舞,爭取少許的幾個出道位。連我媽這個50+從來都不看綜藝的中年人,都開始瞭解偶像文化,還說:“現在的年輕人,都這麼拼啊。”
何止是他們拼,粉絲也夠拼的。為了捧心愛的idol順利出道,可少不了粉絲們真金白銀的打call。話說,這種套路也不陌生,就跟當年超女總決賽,編輯瘋狂用簡訊給李宇春投票差不多。只不過現在玩法更復雜,一方面打call自己的愛豆,一方面要繫結平臺。
在這個以流量來評判“紅不紅”(圈錢)的年代,只要是有熱度有粉絲的都可以被統一稱之為“當紅偶像”。可是,總覺得“流水線偶像”更貼切一些。
舞臺上乍一看都好大的陣仗,飆高音、來個節奏(再加上現場的學員互動)感覺是挺炸場、挺吸引人的。可是節目看完,電視關上,什麼也沒留下。這就是今年選秀綜藝普遍的“觀後感”。
一大部分人才訓練了數月就草草上場,五音不全,四肢不協調。甚至有幾個憑顏值出圈的網紅根本沒經過專業的訓練就被塞來充數。
現在就連“流水線”都這麼不標準了,好端端的舞臺被演成了幼兒園彙報演出。這就會讓人覺得,除了看個樂呵這檔節目沒什麼其他的價值,再多花字、主持人講再多雞湯,也拽不回來學員沒有統一核心的這個事實。而且,連實力的標杆都沒夠到,更別說還要求個性、特點了(耍寶、作怪不是偶像的個性和特點)。
所以我們不由得思考,什麼時候開始,偶像的標準這麼低了?又或者說,是什麼大環境驅使,導致出現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偶像標準”?
曾幾何時,偶像是個挺神聖的詞。而不像現在,那些真做到了我們認可的偶像標準的人,稱他/她為“偶像”覺得有點貶低,偶像之上、巨星未滿,對於他們的稱謂落入了尷尬境地。反觀之,也說明有不少人在拉低“偶像”這個詞的含金量。
那麼,曾經什麼是偶像?
從80、90後一代的記憶開始,90年代的小虎隊,是“元老級”的偶像團體。三隻小虎,一個形象健康,一個才華出眾,另一個聰明乖巧。三人組合裡,他們都努力上進,個人特質鮮明,作品朗朗上口。
00年代,以《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為首的素人選秀節目興起,成就了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張傑為代表的“平民偶像”,“科班出身”的神話在那時被打破了。外人看起來他們是一夜成名,可是別忘了,他們是第一批大眾實實在在投出來的。
10年代之後,韓娛為我們造就了一批以鹿晗、吳亦凡、黃子韜等人為首的偶像代表;
再到“偶像綜藝”時代,選出來的新晉偶像:蔡徐坤、孟美岐、劉雨昕...他們的紅都是實至名歸。綜藝展現的是完美的舞臺,但是在這個背後你能找到這幾位新晉偶像的共同點:站在這個舞臺之前,他們都已經走過了“信心滿滿——被現實扇了耳光——重新選擇——自我增量——再次曝光——一戰成名”這一條路。
這條路不是單點對單點,而是十分曲折。有過回頭路,有過停止,甚至有些彎路。本來,誰的成功也不會是從“開始”到“成功”的。
前一段《奇葩說》上曉桐說了一句話“什麼人有自信,贏多了的人才有自信”,這句話沒錯,但是,苦多了,也是自信。
有句話說“明星是現象,巨星是夢境”,如果說走到“偶像”這一步靠的是個人的努力和拼勁,以及一點能被人們看到的幸運,那麼成為巨星,則需要更多。
有顏有實力的優質偶像,足夠光鮮亮麗,但是他們還不具備打破規則、創造傳奇的能力。回顧那種全世界幾億人共同仰望一位巨星的流金歲月,不禁讓人懷念。那時候的巨星,是什麼樣的?
張國榮,是巨星。
那風光無限的八、九十年代香港娛樂圈,直到現在都在我們的記憶裡閃著光。1983年,以《風繼續吹》獲得關注,1984年,憑藉《Monica》聲名大噪。兩年後,藉助《英雄本色》轉型演員成功。
1990年,王家衛的電影《阿飛正傳》中,張國榮演多情浪蕩的旭仔,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一定要追著養母問生母,為什麼這麼做?因為雀仔要一直飛,它的目標便不可以登場。這怎麼演?這麼複雜的過去和現在幾段故事的糾纏,怎麼演?張國榮演出來了。
彼時還算是新人演員的哥哥,徹底將這個角色的“無根”狀態演活了,他當時的戲份並不多,但是因為演得太好,導演王家衛一直在給他加戲,最後成了主角。
1993年他主演的《霸王別姬》,張國榮成為嫵媚柔婉的花旦程蝶衣。李碧華在《霸王別姬》原著裡說,“程蝶衣美到能殺死人”,而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美豔不可方物。後來陳凱歌再拍《梅蘭芳》時,李碧華還是編劇,她當時就說了一句,“需要找到一個男人樣好看,扮了女人樣更好看的男演員,可惜張國榮不在了。”
戲裡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在片場的張國榮也是“瘋魔”了,如瘋魔一般的燃燒“生命”,你的思緒就也不自主地跟隨著他的腳步,一步步走到深淵裡去。這是巨星,他能牽著你的思緒走。
1999年,《熱情》演唱會,張國榮把人們“嚇了一跳”。因為及腰的長髮、搭配Jean Paul Gaultier設計的妖嬈造型,一改往日翩翩君子的風格。
在娛樂圈多年,他也很清楚粉絲想要他如何來進行表演。遵從著之前的路子一直往下走,他依然會是眾星捧月,不會引起絲毫的非議和指指點點。
但是,他不是一般的明星。無論是公開性取向、還是大膽嘗試前衛的造型、他都有一個“敢”字。他有美貌與才華,但從來都謙卑有禮;他取得無數成績,卻永遠想著超越自我,他揹著“明星”的名號,卻也沒放棄過告訴大家“真正的張國榮到底是誰”。
這是巨星。
詞作人林夕曾說過:“我覺得還會有巨星, 但不是像張國榮的那種巨星。就算紅。也不會像張國榮當年那樣紅得鋪天蓋地”。
2010年,CNN曾舉辦”過去五十年聞名全球的五大指標音樂人,張國榮排名第三,是唯一上榜的亞洲歌手。而上榜排名第一位的,是邁克爾·傑克遜。
流行之王Michael Jackson直到現在,他的影響力都沒有因為他的離世而消失。
1982年12月發行了專輯《Thriller》,首首都是重磅炸彈。世界流行音樂,自此進入一個傳奇天王的年代。
標誌性的手套白襪黑皮鞋再加上獨特的機械舞和太空步,是他開創的,現代音樂史上第一支帶有劇情的MTV,是他的創意;在表演中融入唱和跳的流行歌手,也是他開創的先河,給流行樂打開了一片全新的處女地。
MJ的歌曲混合了Rock、R&B、Soul以及不同的元素,從《Beat It》、《Dangerous》、《You Are Not Alone》...哪一首,不是聽名字就能哼出調調來?作品已經聽了不少,或許有人認真看過歌詞嗎? 他呼籲世界和平、保護環境,於是,就把這些訴求都唱進了歌曲裡。
What have we done to the world 我們對地球做了些什麼
Look what we've done 看看我們都做了些什麼
What about all the peace 所有的和平呢
——《Earth Song》
除了在創作、唱功、舞蹈、MV製作等各方面表現出的驚世才華,他也是個慈善家。2000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裡認證他資助過39個慈善機構,以個人名義向慈善機構的捐款超過3億美元。
冷冰冰的藝術只可讓人遠觀,膚淺的工業化產物只夠取悅大眾。但是,他的作品卻永遠能激起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絲波瀾。因為,這些都是那個冰冷的巨星光環下,用一等一的真情實感換來的。
女性藝人裡,Madonna同樣也是巨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43首冠軍舞曲,20世紀最高銷量女歌手、全世界賣出3億張唱片...和MJ一樣,麥姐也是站在金字塔尖的靈魂人物。
她的作品,也不僅是悅耳的歌曲而已。《Like A Prayer》中就唱到:“人生是一個謎,每個人都必須獨立,我聽到你呼喚我的名字,我彷彿找到了歸宿”。她在以身作則的告訴我們,做一個獨立又自主的大女人,是真的很酷。
永遠也忘不了她在演唱會上內衣外穿, Jean Paul Gautier為她量身定製的錐形胸衣,再加上奔放大膽的舞臺表現,顛覆了傳統。放在今天是不足為奇。可是要知道,那可是封閉又保守的80年代啊!
在上世紀80年代,她還曾積極發起“香菸女權運動”,塗抹著大紅唇、含著點燃的香菸,就是為了一改女性就應該是優雅淑女的刻板印象。
當時的麥當娜離經叛道、屬實吸引人眼球,也引起過不少爭議。但本質上,她卻是在積極改變女性總是被“物化”的現狀,推動女性在社會地位上的平等,並同時,挑戰著男人的霸權。
那麼多明星在鏡頭前小心翼翼的偽裝自己,不敢跨越雷池一步,生怕對事業有所損傷。可是,真正的巨星,怎會這樣唯唯諾諾。
有人說她一輩子都在反叛的邊緣。但在這張叛逆的面孔之下,巨星就應當有麥當娜這般的底氣,努力表達、盡力改變,不遵守規則又怎樣,老孃這是要去創造規則!
那些被我們稱為“巨星”的人,不僅是在各自領域中做出過成績斐然的作品;他們也經受過千錘百煉的磨練,經得住詆譭和不解,他們不浪費自己的巨大影響力,而是利用這個影響力去傳遞個人觀點和價值。
甚至,他們都還有能力透過作品輸出觀點,來改變一些不公正的社會現象。
而現在,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紅的門檻實在太低了。可以憑藉一條15s的影片出圈,也可以憑一張漂亮的臉蛋就去做練習生,用短短几個月的練習去挑戰別人苦練幾年的吃飯本事。短時間內,賺賺“一夜暴紅”的快錢。
如果內娛按照現在的水準,幾乎連優質偶像都很難選拔。那麼在某種程度,也就喪失了成為巨星的入場券。
反觀娛樂圈刻苦出道的優質偶像們,很多人擁有實力,也具備成為巨星的潛力。但是卻在走上這條路的那一刻,無論主動還是被動,親自扼殺成為巨星的可能。
整個行業在誘惑力的驅使下,大多數偶像藝人的時間被綜藝和商業活動給填滿,高強度的勞動讓偶像們根本沒心思去顧其他,能完成這些眼前的工作就不錯了,還哪有時間沉下心來打磨和創作。即便有,也被身後蠢蠢欲動的資本推著不停向前。
有多少藝人出道時的作品就是他/她的職業巔峰?出道後的作品,除了膚淺的好聽和取悅大眾,再也品不出其他。更有他人,憑藉歌手身份出道,不珍惜才華和機會,轉頭又去做了(來錢更快)的演員行當,演演偶像劇,賣賣人設,然後拿些奇奇怪怪的代言。
在這個時代,成為巨星的代價太高了,不光是偶像們耗不起,偶像背後的資本更是等不起。
娛樂公司將偶像們打造成高速運轉的“機器",大家是也都是看好了“粉絲經濟”這塊大蛋糕,頂著夢想的高帽來分一杯羹。
沒有實力和作品做依託,即使紅,也紅不了太久。缺少了靈魂的“速食化偶像”們,孜孜不倦地在這個巨大的名利場裡奔跑著,做著一夜成名的美夢。
依然期待著優質偶像們的下一個十年是否能給內娛帶來驚喜。只是,如果明星和觀眾都在這個怪圈裡繼續下沉,想要塑造出像張國榮、MJ、麥當娜一樣的巨星,恐怕只會是越來越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