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女性導演特有的細膩情感,《相愛相親》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的節奏都是平和的,溫情的,從人物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探求何為相愛,何為相親,但這平淡,並不意味著無內涵無深意,張艾嘉導演在這些看似簡單的電影情節中,詮釋了她對於愛情和親情的理解,又在很多細節處留白,給觀眾自己留下解讀的空間。
電影一開始便是一場死亡,嶽惠英母親的去世前留下的“遺願”讓她的生活陷入了一場混亂。她回到鄉下打算將父親的墳遷到城裡與母親合葬,這場遷墳也牽扯出了老一輩三個人的感情糾葛:嶽惠英的父親嶽子福在與她母親結婚前,在鄉下已有了婚配,而這位“原配”嶽曾氏與她的丈夫只相守了不到半年,他就進城闖蕩另娶她人,她卻一生苦等並守著丈夫的墳已有二十多年。嶽曾氏是嶽惠英實現母親“遺願”路上最大的阻力,她死守著丈夫的墳,想盡各種辦法開具證明來證明自己是嶽子福的合法妻子,甚至進城到電視臺上“說話”為自己討回公道。
而嶽惠英從一開始便是專制的,強橫的,她僱人想要強行遷走父親的墳,遭到村民阻攔後又意圖透過法律來捍衛自己母親婚姻的“合法性”,這種專制強橫也體現在了她的家庭生活中,她一方面懷疑自己老實隱忍的丈夫對樓上風情萬種的王太太有另樣心思,一方面氣憤於自己在電視臺工作的女兒把這場遷墳鬧劇當做熱點爆料,再加上她事業上面臨即將退休的打擊,嶽惠英整個人都被不安和焦慮籠罩。她堅信著遷墳合葬是自己母親未說出口的遺願,而這願望遭到阻攔無法實現的時候,想證明自己母親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心理已經大大超過了想實現母親遺願的心情。
“姥姥”嶽曾氏是影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存在,她對丈夫的愛的執念與最後的放手無疑是整部電影最大的淚點,哪怕負心的丈夫只給她留下一個無意義的寫進宗祠和族譜的名字,她也為了這一紙婚約付出了自己的一輩子,在外人看來這一輩子只換來了一個貞節牌坊上的名字無疑是值得唏噓的,但對於嶽曾氏來說,她始終堅信自己的丈夫是心裡有她的,是顧家的,卻不知她收藏著的丈夫寄回來家用的書信與他寄給嶽惠英母親的情書一對比是多麼直白而殘忍,一為相親,一為相愛,她未必是不懂。
她等他等到白髮蒼蒼,步履蹣跚,把棺材放在自己的家裡日日擦拭,認為丈夫墳邊合葬的只能是自己。但當她看到他七十歲時的相片卻感到無比陌生時,當她好不容易得到一張她與丈夫的合照卻被雨水浸溼又被自己不小心擦拭損壞時,她蒼老而委屈的哭泣聲讓人不由自主地跟著鼻頭一酸。我不知道她捧著被擦壞的相片看著照片上丈夫再也看不清的眉目時心裡在想些什麼,可能是終於頓悟這個男人終究是不愛自己的,哪怕是一張PS的虛假的合照她也無法擁有,也可能是終於明白了她拼盡全力想留下的不過只是一個已經去世的不再重要的人。而她最後選擇主動放手,看著遷出的她丈夫的屍骨語帶哽咽說了一句“我不要你了”,沒有刻意的煽情催淚,卻更讓人為之感慨淚目。
除了老一輩人的感情線,影片還講述了嶽惠英與她丈夫之間的感情矛盾,嶽惠英對感情的不安與動搖多少也受到了自己父母一輩感情的影響,她把樓上的王太太視為假想敵,卻也在發現丈夫未說出口的愛意與無微不至的陪伴時卸下心防,坦然地重新找回了愛。而女兒薇薇與酒吧歌手阿達的故事則完全展現了當代年輕人在夢想與愛情之間的掙扎,阿達為了她放棄北漂的夢想,她卻為了借住的單親媽媽而開始懷疑阿達併產生了爭吵,幸而最後薇薇學會了放手,放阿達去追逐夢想。
這部電影強調女性情感表達,展現了三代人截然不同的愛情觀,三段故事相互交融,三個女人各自尋找著自己對愛的理解,而電影也並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關於愛的答案,導演張艾嘉說:“我也看不懂哪一種愛的方式才是好的,時代不同,各有選擇。”而這部貼近現實生活的電影,也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引導觀眾自己對“何為相愛,何為相親”進行理解,我認為這正是這部電影的優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