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事件是這樣的,多年以前,一個男人拋下女人和共同的女兒,與富家小姐結婚,並給她們留下一大筆錢,從此過上“富裕”的生活,與女人和女兒斷了聯絡。後來,女人一個人難以維持生計,只得靠偷東西、出賣身體的方式給孩子食物,結果被抓最後死在牢獄中。小女孩長大後加入了生父對手的陣營,並且策劃殺掉父親的對手然後嫁禍給生父。因為她恨,恨這個男人拋棄自己和母親,恨因為他導致母親遭受羞辱,恨因為他造成母親的死亡以及自己成為孤兒。

有人可能感到故事情節熟悉,是的,這正是《唐人街探案3》的部分劇情。電影結尾處,父女面質,父親說出當年離開的原因。當年五歲的女孩得了重病無錢醫治,男人只得回去求助自己的父親,但是他的父親以娶富家小姐為條件威脅他。要麼拿錢娶別人,要麼回去等女兒死。男人在雨中跪了一夜,最後選擇了拿錢——他希望孩子可以活下來。

當他講述完經歷,看電影的人發出欷歔,感嘆男人的無奈和深埋的父愛。可影片中,作為孩子的女人卻說出了“我真希望自己在五歲的那場病中死了。”

在接受愛和拒絕愛兩者間,她選擇了拒絕。

因為若她接受了,她認為就要否定自己之前對生父的看法、承認自己錯了、拋棄了對母親愛,愧疚與自責會淹沒她。所以,她寧可固著在幼年的恨,即使這個恨剝奪了他人的生命及自己的人生。

故事最終雖以一個完美破案的結尾落幕,但它背後的動機反射出了現實家庭關係中的核心問題:

尋求愛與看見真實

1、尋求愛——從“我”出發的愛,無跡可尋

父母的愛與孩子需要的愛總是錯位,這種錯位,讓我們以為愛沒有了。

但是,愛並非消失,只是沒有按照“我”認為的樣貌出現。

同樣,愛並非消失,只是總是以“我”認為是愛的形式展現。

這可以看出,愛本身一直存在,重要在於表達的方式、形式。而這些往往與個人的經歷和需求高度相關。

成年的我們也還是索求父母的愛。

比如:認可、稱讚、物質的滿足。

我們認為這個就是愛,若父母做不到,就是不愛我。

我們渴求父母給予無條件的愛,可是我們卻將愛賦上了各種條件。

——不認可我的觀點就是不愛我

——我需要的錢的時候不給我就是不愛我

——我只是想要一點誇獎都沒有,就是不愛我

換句話說就是隻要滿足我,才是愛。對孩子如此,對情侶如此,對父母亦然。這個是對愛的不完整理解,讓愛處於兩個平行線,誰都不能互相觸碰。

那要怎麼做才好?

首先我們要明確:愛的定義是什麼?

謙恭表示,我知道自己並非完美,我會做錯事、做錯話、表錯情,因為我只是一個普通人,錯在於表現形式,而非我個人。同時我知道我不會完全瞭解另一個人,我也可能會誤會他人的意思,可以謙恭地詢問、瞭解。

勇敢表示,我可以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勇敢的嘗試自己不熟悉的方式。對方需要稱讚,我不敢說或者不會說,但是我願意勇敢的嘗試去稱讚他,看看會發生什麼。

真誠表示,我可以真實、誠懇的表達。用心與人交往。做不到的誠實說做不到,不惡意欺騙。

自制,尤為重要。不管在親子還是親密關係中,往往盲目、過度的表達愛反而事與願違。需要自我調製至

適當的度,才可以讓兩個人的關係舒服自在。

美國婚姻情感諮詢師蓋瑞·查普曼在《愛的五種語言》中闡述了五種愛的方式,而每種方式中又會具體到細節的不同。核心關鍵在於,用對方式,也就是做讓對方可以感到被愛的行為,以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去做,才會讓平行線變成相交線,讓愛流動起來。

比如對方需要的是一個擁抱,那麼就展開懷抱。他感到愛會放鬆、會笑,而這些也會感染到你,你也會體會到愛。愛便流動。

像影片中,父親的愛是拿到錢,不管怎麼讓都要讓女兒活下去。這個錢是救命錢,有命在就有無限可能。即使代價是斷絕關係,離開自己愛的人和孩子。但這個是他認為的“愛”,不管多麼感人多麼偉大,都不是母女兩人需要的。影片中雖沒有交代細節,不過我們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大致猜到:大多數男性對於愛的表達能力的侷限,或許這個男人就是回去放下錢就離開了,沒有說什麼,最終讓這份愛在孩子心中變成了恨。

2、看見真實——接納真實的父母

現在心理學的研究及實驗表明,父母、主要照顧者或者說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程度越來越明顯。這也是我們越來越關注原生家庭課題的原因。新的一代是一個國家或者說是世界發展的核心,而新一代的成長第一環境就是家庭,學習的第一物件便是家長。

只是家長的責任雖大,他們也只是普通人。

在孩子的眼裡,父母往往是全能的。當他們不能走的時候,父母可以走來走去。當他們餓的時候,父母可以拿出食物。當他們想要去哪的時候,父母可以抱起來帶他們去。當他們想要什麼的時候,父母可以拿出錢來買了給他。當他們需要保護的時候,父母會來。

同時,幼年孩子對父母的崇拜、依賴、信任,也滋養了父母的全能感和自我價值感。有些父母會以此(孩子的需求)為動力,去實現自己的事業。有些父母則會抗拒這種感受,打擊這種崇拜,認為這樣是依賴,會影響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不管怎樣,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真實情況都會慢慢顯現。

——我需要父母的時候,他們可能會不在。

——我想要的東西,父母可能不會買。

——我想去的地方,父母可能會阻攔。

——我受到傷害時,父母可能保護不了。

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明白:

父母有自己的人生要過,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心情起伏,有自己的早年經歷。

父母不是萬能提款機,他們的錢是需要花時間去工作才能得到的,而且每個人花同樣的時間掙的錢多少也不同。

父母有他們自己的觀點,往往會固執的不聽他人的觀點,或者強迫他人認同自己的觀點。

父母有的時候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

父母有他們自身的侷限性。

……

此時幻想的破滅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心靈地震”,但同時也是面對真實世界的第一步。只是大多數人這一步走的時間不同,有人一下子明白,有人則終其一生都走不出來。

父母在成為我們父母之前,也都是孩子,有著各自不同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他們帶著這些經歷組成了屬於我們的原生家庭,然後我們出生了,他們只能盡力用著各自認為最好的方式來愛著我們,讓這個小小的孩子可以避免自己遭受過的不堪。但,人無完人,方法也沒有唯一正確。

所以,看到且接納真實的父母,才可以看到真實的自己,可以犯錯,可以調整,可以學習,可以成長。享受這一世可以作為家人的關係,清醒地存在於其間的羈絆。

7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綜藝拍出了電影質感,《怦然再心動》的bgm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