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演員請就位》的播出,不少經典影視作品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線內。
爾冬升導演的經典作品《門徒》便是其中之一。
陳凱歌導演之前在節目裡選用新人演員,翻拍了這部電影中的經典片段。
有名導光環加成,觀眾們本來很期待這段戲。
然而,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儘管文化人陳導發表了長篇大論為自己挽尊,吐槽的聲音依舊少不了。
不過,這倒是讓人對原版電影產生了興趣。
《門徒》主要講述了一個警方臥底潛伏於香港最大販毒集團多年,
獲取重要情報掌握證據,最終將販毒集團一網打盡的故事。
影片採用多線敘事手法,臥底阿力與毒梟阿昆之間的利益牽扯為主線,
阿力與吸毒女阿芬之間的微妙情感為支線。
1
阿昆&阿力,亦敵亦友
不同於同類型作品中的冷酷無情殺人如麻的毒梟形象,
《門徒》中的阿昆被賦予了更多人性的色彩。
在家人面前,他彷彿就是一個深愛妻子、為叛逆女兒操心的普通男人。
但在手下和合作夥伴面前,他又是一個冷酷強硬、暴躁多疑的販毒分子。
多面形象帶來的反差,使阿昆這個人物形象更為複雜立體。
他在影片中的首次出現,是以一個病態虛弱的形象登場。
誰能想到,醫院裡這個頭髮花白走路都需要旁人攙扶的男人,
居然是掌握著香港乃至東南亞販毒網路的大毒梟。
直到製毒工廠突發意外,他自己親身上陣熟練冷靜地製作毒品,冷酷的一面才逐漸顯露。
片名“門徒”二字,指的便是影片的男主阿力。
影片開始,他已作為警方臥底潛伏在阿昆身邊充當門徒多年。
阿昆對阿力很是信任欣賞,屬意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阿力同樣是一個矛盾複雜的人物。
作為一個臥底,他遊走於光明與黑暗之間,機智果斷,身心卻備受煎熬,
必須有著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不會先一步自我崩潰。
人非草木,多年相處下來,阿力同樣對阿昆產生了兄弟之情。
但他又時刻謹記職責,在逐步引導阿昆步入警方設下的陷阱的過程中,
從未表現出分毫動搖,冷靜理智到近乎冷酷殘忍。
直到阿昆落網,二人的最後一面,才得以窺見他內心的掙扎糾結。
為了保護妻兒,原本有機會逃脫的阿昆在侷促的衛生間,割破了自己的頸動脈。
面對著滿身鮮血的阿昆,阿力掙扎著答應了他的請求,放任他死去。
2
阿力&阿芬,救贖與墮落
阿芬的出現,給了阿力展示內心的善良與柔軟的機會。
獨自帶著年幼女兒生活的窮困女性,白淨纖細又美麗,彷彿一朵純潔的梔子花。
但片頭出現的狀似瘋魔的吸毒女性,告訴觀眾事情沒那麼簡單。
二人之間的感情很微妙,若是簡單地用愛情來定義,總覺得不夠恰當有些勉強。
阿力見住在家對面的阿芬母女生活困窘,動了惻隱之心,經常予以援助。
一來二去,阿力與母女二人的關係逐漸密切,不是家人,勝似家人。
可惜,這短暫的平靜美好,在阿芬毒癮發作後結束了。
對毒品深惡痛絕的阿力,在目睹阿芬吸毒後的醜態後,拒絕與之再來往。
阿芬懺悔痛哭發誓戒毒,阿力心軟又給了她一次機會。
可惜當阿芬的癮君子前夫找上門來時,無法抗拒毒品誘惑的她,再度淪陷。
阿力失望憤怒之下,徹底放棄她。
自暴自棄的阿芬徹底墮落,最終因注射毒品過量而死。
當她的女兒因飢餓敲開阿力家門,阿力走進她家時,她的屍體上已經爬滿了老鼠。
阿力之於阿芬象徵著來自光明正義一方的救贖。
可她自身太過軟弱,僅想憑藉外力獲救,自己卻不夠堅定,在外力消失後便徹底沉淪。
阿芬母女之於阿力則是危機四伏的臥底生活中難得的平靜溫馨。
他照顧這母女二人不只是出於善心,也是希望透過與他們相處體驗正常人的生活,獲得短暫的喘息。
而阿芬的墮落則毀了他那來之不易的平靜,所以他才會異常憤怒。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阿力都在重複同一個問題:“到底是毒品可怕還是空虛可怕?”
抓捕毒梟歸案,他立了大功,卻拒絕成為刑警,寧願繼續做臥底。
多年臥底生涯使他無法適應正常警察的生活,阿昆和阿芬的死使他也陷入了空虛迷茫。
幸好,影片沒有沉鬱悲傷到底,還留了一絲希望。
在阿力將毒品注射進體內的前一刻,他收養的阿芬女兒醒來找到了他,將他從墮落的邊緣拉了回來。
作為一部禁毒題材影片,影片成功塑造了多個性格鮮明形象立體的人物。
同時,它也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透過販毒者的悲慘下場與吸毒者的醜態,毫不遮掩地展示了毒品的罪惡可怕,傳遞出了一種能夠警醒世人的力量。
空虛或許很可怕,但毒品絕不是治癒它的良藥,虛假而短暫的快感過後,迎來的只會是更深的痛苦。
3
新舊對比慘烈
回顧完電影,再去看陳凱歌在綜藝中指導的片段,只覺對比慘烈。
電影整體的基調是壓抑沉鬱的,就像片中多次出現的被滾滾濃雲籠罩著的天空一樣,無形中的壓迫感,直壓得人喘不過氣。
而陳凱歌版《門徒》,不僅破壞了原有的戲劇結構,連整體基調都變了。
原導演爾冬升在拍電影前曾查過很多資料,販毒是重罪,毒販們在外是決計不敢張揚的,因而電影中阿昆一黨的穿著都很低調樸素。
陳凱歌卻在演員選擇了符合角色定位的服裝後,直接否決,找來造型師,將人打扮成了浮誇的暴發戶。
大金鍊子、名牌手錶、潮牌夾克,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拍黑幫內鬥。
劇本改編上更是將電影中泰國試探和警局自曝兩個具有戲劇衝突的片段強行拼湊在一起,導致前後情緒不一致,情節銜接不連貫。
整體的基調也因此走向滑稽浮誇。
電影裡矛盾的人物掙扎的內心,陳導這版矛盾的卻是劇本邏輯。
儘管如此,同為評委的爾冬升在點評時還是給陳凱歌留了面子,只是說演員的衣著言行不符合人物設定。
陳凱歌卻不領情,發表長篇大論維護誇獎演員。
其實,他維護的不是演員,而是他那脆弱又高傲的自尊心。
資深文青陳凱歌所有不成功的作品,都是因為他過於追求“高階感”,導致作品脫離群眾,形式大於內容,核心懸浮空洞。
他無疑是有才的,但似乎也對自己的才華過度自信了。
維護自己的作品無可厚非,但若是一意孤行不肯接受批評,還自恃身份對提出合理批評的人反唇相譏,這就是狂妄自大了。
盲目自信並不能使人進步,做人還是謙虛些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