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潘超,清華碩士,還是保送,學術論文被SCI收錄,國家獎學金獲得者,還搞科研!妥妥的學霸。
這段經歷,說出來得讓多少人羨慕嫉妒,無數家長又指著電視書說,看,別人家的孩子!
但他卻放棄了自己的專業,畢業後留在北京做了全職歌手。
節目裡演唱完自己作曲的《棟樑》,喜笑顏開本以為會得到評委們的認可和誇讚,沒想到,當聊到他放棄清華專業,選擇歌手時,引發了巨大爭議!
京劇演員王珮瑜為他放棄清華專業的選擇感到心痛,直言他不具備當職業歌手的條件。
甄子丹更是非常激動地表達自己的不理解:“我覺得你太自我了,清華大學,那麼難得的機會,你可以為社會,為世界,為國家做多少事,用你自己的成就,自己的才華,如果你的歌唱技巧是不得了,那是另一回事,但我不認同你唱歌達到這個水平,所以你放棄你的專業,對不起好多人,我心疼。”
犀利的語言一出,潘超眼淚打轉。
在他看來,科研帶給他去觀世界的眼光,而音樂卻給了他內在能量,他想把這種內在能量傳遞出去!
他在清華的日子不十分快樂,即便面對很多稱讚,他卻更緊張焦慮,所以透過音樂的方式疏解自己,才做出這個勇敢的決定,證明自己。
節目看到這,那些稱讚他是別人家孩子的父母們,也開始搖頭,替他惋惜了。
這讓我忽然想到,那些年,北大畢業賣豬肉的陸步軒,為這事,他被嘲諷了20年,那些秉持讀書無用論的人們,經常把他拎出來做例子。
如今他做起了專門賣豬肉的公司,年入18億,給母校捐款9億,啪啪打臉那些挖苦嘲諷他的人。
在很多人眼裡,“北大清華”意味著優秀成功甚至頂尖,但對身在其中的人來說也意味著桎梏困頓。
一流大學畢業的人就不能是個追求自己夢想和快樂的人,就必須成為頂尖人才而不可以是個普通人!
他們被外界賦予了太多的期待,也被很多人奉為學習的榜樣,但對於身在其中的人來說,或許過得並不那麼快樂。
比如北大網紅“李雪琴”
02靠一段“你好吳亦凡”的影片走紅,很多人得知她北大身份,紛紛跳出來指責她是個“廢物”,頂著一流大學的名號,幹著不入流的工作。
浪費國家資源,做普通人的工作是屈才,大材小用,對社會對國家沒貢獻,配不上自己從名牌大學畢業!
很多人只看到她身上“北大”的標籤,忽略了她的個性和興趣以及她自己對自己的期待。
人生不是試卷,沒有標準答案,而自己的人生,本該由自己定義,而不是被世俗綁架。
終其我們一生,大多數人不都是個普通人嘛?
在豆瓣上,有個小組,叫985five,這群人都是從985/211大學畢業的失敗者們,five諧音廢物!
他們來自名校,被外界賦予了太多的期望,但卻因為境況不佳或感到迷茫困惑。
有的因為專業冷門,擔心自己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有的因為進入不喜歡的專業,學得很痛苦;
有的因為學習吃力而焦慮;
有的因為跟同學差距過大而自卑抑鬱;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
有的因為畢業後工作沒達到預期而失望迷茫;
有的因為被家庭和社會貼上的好孩子的“標籤”壓垮!
他們像所有年輕人一樣,擁有一樣的煩惱和痛苦,但他們卻又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和標籤,遭受了很多人感受不到的壓力和焦慮。
那些被冠以“優秀”標籤的同時,也被歸類到無煩惱無壓力的型別裡。
好像,在父母社會的眼中,優秀的人保持優秀是理所當然輕而易舉的事,不優秀就是不努力,自甘墮落!
一旦不優秀,就要被大肆打壓和指責,一旦沒有按照期待的方向前進,就會被貼上“廢物”“沒用”的標籤,讓那些看似優秀的人卑微到塵埃裡!
考上大學的那個夏天,似乎是人生唯一的高光時刻!
比如李雪琴。
03被北大新聞系錄取後的李雪琴,徹底鬆口氣,終於不用再當好學生了!
儘管大學她做好了“不優秀”的準備,但她還是因為感情和學業不順,患上了抑鬱症。
敏感、脆弱,沒有發洩的出口。
優秀人的那麼多,自己是多麼不值一提,這是很多優秀的人內心都會有的自卑。
北大心理諮詢中心曾做個調查,北大一年新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厭惡學習的學生高達30.4%,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生活只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最極端的是放棄自己!
根據自己興趣主動上名校,和僅僅是為了追求名氣而考上的學校,本質是不一樣的。
一個准入門檻很低的行業,一個只要會拍影片的人都能參與的行業。
這在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
但當她站在脫口秀的舞臺上,以自己的學識和風趣,對事物的見解和高度,給很多人帶去快樂時,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做個開心的表演者,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為自己而活!
當我們把“名校”和“體面”聯絡在一起時,我們關注的就不再是人生這兩個字了。
無論最後,這些“名校”畢業的年輕人選擇哪一條路,只要選擇一條自己開心的路,難道不值得這一生嗎?
任何對職業的嘗試和探索,都值得被包容和尊重!
比如清華畢業的李健和盧庚戌!
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專業,選擇了歌手這條路,能堅持到今天靠得是興趣和熱愛!
任何一項職業都是苦差事,能堅持到底要依靠的就是熱愛,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做到專業,也是另一番值得開心的成就!
所以,在一個年輕人才25歲的年紀,我們就一口篤定地認為他放棄自己的專業就是“廢物”是否言之過早!
畢竟人生這麼長,還那麼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