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罐頭 編輯|樸芳
“撕碎標籤,重新定義偶像”,已經成為了內娛選秀的“新標籤”。
“一切對於訓練生的固有標準,反而不是我最看重的,我更在意的是和大家一起去探索,發掘你們身上的真實個性、舞臺能力以及和別人的差異化。”《青春有你3》的首期節目中,李宇春PD便如是說。
在《創造營2021》中,選拔標準也同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選手可以與發起人團、創始人代表共同決定臺上選手的評級。得到導師與對手普遍認可的訓練生,被推送到大眾面前。
將時間線向前撥,2020年的現象級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更是憑藉著“打破年齡限制,不定義女性”的理念未播先火,迅速實現破圈。
打破對偶像的定義,而後對其進行重新塑造,似乎成為了所有選秀節目孜孜不倦所追求的過程。
自2018年《偶像練習生》橫空出世,開啟了內娛的“偶像元年”後,同質化現象愈演愈烈,呼籲對偶像選秀進行創新的聲音也愈發高漲。
層出不窮的“新標準”“新定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是偶像選秀的“自救”。但以不斷改變行業標準為代價來換取大眾關注度,究竟是對偶像行業進行賦能,還是加速行業的耗損進度,仍然有待商榷。
被踏破的偶像門檻
在選秀節目中,傳統意義上的偶像所擁有的話語權,正在逐漸降低。
無論是在101系選秀中,還是在哥姐系選秀中,都有演員、歌手、網紅等未經過系統訓練的非傳統偶像大規模湧入。
以正在熱播的《青春有你3》為例,餘景天、孫亦航、李俊濠、連淮偉等經過長期訓練、唱跳俱佳的選手,在節目中屬於“稀缺資源”。
除艾克里裡等網紅,學霸人設的唐九洲,熊貓堂等爭議頗多的非典型男團外,曾出演過《全職高手》《扶搖》等熱門劇作,參與過《跨界歌王》《跨界冰雪王》等綜藝的成熟演員梁森,也再次“跨界”到了偶像行業中。還有大量訓練時長未滿三個月的新人班成員,也出現在了節目中。
需要肯定的是,這些偶像行業之外的新力量湧入,的確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體驗,也為節目熱度的發酵貢獻頗多力量。如在早期訓練生公式照官宣階段,熊貓堂的出現迅速成為了全網的話題焦點,為《青春有你3》成功造勢。首期節目上線後,光頭亮相的梁森也成為話題人物,“妖僧”的梗被網友玩得不亦樂乎。
但拋開熱度所帶來的表面繁華,被“踏破”的偶像門檻,真的能為偶像行業帶來長線的良性影響嗎?
不少人認為,創新是偶像選秀“續命”的必要條件,但事實上,創新並不等同於降低偶像行業的門檻。
為別人所不為並不等同於“先行者”。熊貓堂這一型別的男團不僅在內娛市場中屬於空白,在世界範圍內也很罕見,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與偶像行業間存在著壁壘。身材管理這項偶像的基本守則,不該被多樣化男團的幌子所扯掉。
偶像選秀在內娛已走過四個年頭,但要論舞臺能力上乘,真正被大眾認可的團體,是屈指可數的。在現階段,打造標準化男團都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開始走“新式男團”的路子,未免有些操之過急。
各行各業都湧入偶像行業,並非是益事,偶像的“泛化”在更大程度上是對選秀生態的耗損。
從現階段來看,多行業選手的湧入似乎也並不能帶來打破偶像標準的影響,而更傾向於為節目和自身收割熱度。
話題度“上位”
偶像的選拔標準,是常論常新的問題。
在2021年的“百團大戰”中,評級標準也同樣成為了秀粉們熱議的焦點。李榮浩在節目中提出的“如果他有一個方面達到A或A+,我就要給他A”的觀點,讓不少網友產生了“這樣是否會選出偏科偶像”的質疑。
唱跳俱佳的人氣選手連淮偉初舞臺評級為C,舞蹈功力佳但並未有聲樂表演的選手卻進入A班的評選結果,也引發了較大的爭議,不少網友認為節目的選拔標準模糊,有失偏頗。
同時,個人特質的重要性似乎再次被放大了。縱觀近兩年的選秀,每年都有靠“辨識度”成功出道的選手。
喜劇因素有著天然的市場好感度,“有趣的靈魂”越來越吸引人。偶像選秀,也正在向喜劇節目靠攏。
在《青春有你2》中,虞書欣的“嗲”和“小作精”形象,成為了節目首個出圈的點,“哇哦”的表情包在網路上得到了大範圍的發酵傳播,在短期內迅速提高了節目的知名度。
在這之後,《青春有你2》又憑藉著“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引發大眾熱議,“rap翻唱大賽”如火如荼,網友玩起“青春喜劇人”“reader 擔當”等梗不亦樂乎。在偶像選秀進入疲軟期的情況下,另闢蹊徑,斬獲了不俗的熱度。
喜劇出圈,同樣也發生在《樂隊的夏天2》中。金句頻出的五條人在首期節目播出後便衝上了熱搜榜榜首,為自身帶來了巨大的熱度。而《樂隊的夏天2》也憑藉著五條人的三進三出,拉滿了長線效應。
而在今年的選秀節目中,“喜劇人”也同樣深受青睞。現場懟媒體的高一百在首期節目播出後便登上了熱搜,靠“妖僧”和“喜感”出圈的梁森更是在首期排名中躋身TOP3。
誠然,在百位訓練生同臺的情況下,能夠“被記住”是一種能力,但將個人特質凌駕於綜合實力之上,卻是過猶不及的。
唱跳是偶像的基本素養,為了打出差異化的牌而以“打破常規標準”之名對偏科偶像進行縱容,只會使內娛的偶像生態走向惡化。
稀缺的優質偶像
早在節目開播前,餘景天和孫亦航就引發了不少網友的期待。
餘景天曾參加過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 X 101》,以19位進入決賽,是當年唯一進入決賽的中國人;孫亦航雖年紀不大,但訓練時長已經達到了7年,曾是TF家族的一員。開播前二人一直被造勢為“王炸”選手,首期節目也打出了二人同臺競技的看點。
但遺憾的是,兩位能力者的battle 最終也未能達到出圈的效果,甚至有不少路人稱“並不驚豔”。
同時,是否對選手進行了背調也成為了網友們質疑的點,梁森、魏宏宇等人氣選手接連陷入負面輿論的風波中,不禁讓網友發問“真的沒有合適的選手了嗎”?
從“新人班”選手的進場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內娛優質偶像的“青黃不接”,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且日益趨向嚴峻化。儘管秀粉依然“口嫌體正直”,仍然會關注新推出的選秀節目。但沒有“休耕期”,而對內娛的訓練生們進行一茬接一茬收割的舉動,是難以打動觀眾的。
從各行各業來“搜刮”偶像,用新人來填滿名額,或許會解燃眉之急,且在一定程度上為觀眾帶來新鮮感。
但在本質上,這並不是選秀節目的創新和對偶像行業的突破,而是漸漸將偶像選秀變成了躋身娛樂圈難度係數最低的踏板。
就現階段的內娛偶像生態而言,選秀節目並不應該將“重新定義”“打破標準”等改寫行業的深遠目標作為旗幟。畢竟要先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