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秦昊感嘆,連周迅這個級別的演員,都碰不到好的電影劇本。因為好編劇真的太少了,製作體系內的不受重視和低廉的薪資,讓編劇圈沒有一個好的編劇培養環境。在低階編劇這邊,北京高碑店的基礎編輯只能拿到四五千的薪資,在高階編輯那邊,收入雖然上去了,但“藝術成就”是人家導演的,編劇只是輔助導演完成電影的打工人。這讓編劇行業的從“生源”方面就出現了問題,怎麼能培育出那種史詩級的大編劇呢?

個人覺得,編劇的水平決定著一部電影的下限,無論導演、演員再怎麼拉胯,只要這個劇本足夠好,這部電影就不會爛到沒譜的地步。這一點,在許多小成本獨立電影中已經得到證實。

中國編劇地位太卑微,從投資方到製片人、導演、演員,都可以肆意對劇本進行刪改、破壞,包括那些老戲骨,比如經常能看到陳道明說要加戲就加戲,說要加詞就加詞,這其實都是對劇本完整性的破壞——不是說不能改,不能加,而是這種事要商量著來。

因為編劇不被重視、不被尊重,所以一部影視劇的下限就得不到保證,所以才出來那麼多【爛到沒譜】的劇本。

編劇的話語權低,歸根到底是因為沒辦法融資。

大家不會真以為拍一部影視劇只賺觀眾的錢吧。

當然不是。

就像食人蟻借高利貸,再拿債權去融資,資本利益最大化。

影視作品也是如此,資本等不及把片子拍出來再賺錢,他們是層層剝削的。

專案立案,就可以融一筆錢。導演確定,融一筆錢。美術設定,融一筆錢演員確定了,再融一筆。播出平臺確定,再融一筆。最後播出,賣錢分賬,做資料,再融資。

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流程,你就會發現能融資的環節,話語權都大。

同一個流程裡誰最能融資,誰話語權最大。

編劇汪海林曾經說過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我經歷了各種投資人,有煤老闆、房地產商,到現在是網際網路企業,但最好的還是煤老闆,他們除了要求找女演員以外,沒有別的任何要求,他根本就不干預我們的創作,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煤礦裡面如果瞎干預會出人命的,他有一個安全生產的意識。真的,他是特別尊重專業的人,因為挖煤這個事真的不能瞎干預。”

17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吳京為何不再提《戰狼3》?李連杰亮6字黃牌:“夾起尾巴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