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弟魔”三個字成為大眾最避之不及的詞之一。
它背後預示著大部分女性揹負本不屬於她們的社會責任和情感綁架,直接影響生活和感情。
《獨生子》中,姐姐林小音為給弟弟林小蘇賣房,將多年積蓄揹著丈夫轉交,最終婚姻破裂。
《安家》中房似錦掙得每一分錢,都要被母親剝削給弟弟買房成家。
《奇葩說》辯題——“伴侶是‘扶弟魔’,你該不該分手”中,冉高鳴和姜振宇在辯論中,站反方的姜振宇的觀點——
“不是哪個女愛生來就是‘扶弟魔’的,還不是原生家庭逼迫的?她根本別無選擇,小心翼翼的長大,多麼委屈……”
社會新聞中更屢屢爆出此種新聞……
女性或許被逼迫,或許被輕視,或許被洗腦,讓人怒其不爭哀其不幸,氣不到一處來。
如何刻畫出女性成長困境,這一次,張子楓妹妹首次挑大樑,出演4月2日上映的女性現實題材電影《我的姐姐》。
電影內容很簡單,一個女孩,父母雙亡,面對稚氣年幼的弟弟,站在追求個人獨立的生活,還是撫養弟弟的人生岔路口。一個選擇,人生都將翻天覆地。
短短的簡介,卻讓人心口發悶。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甚至都不是一個選擇。
這一次,子楓妹妹飾演姐姐,念大學時父母生下弟弟,見面不多年齡代溝,兩姐弟幾乎不會發現在對方的生活中。
姐姐甚至會對男朋友撒謊,自己是家中獨女。
排斥,隔閡,遠走,是姐姐與家漸行漸遠的目的。
在北京上學的姐姐,準備著研究生考試,幻想脫離原生家庭開始美好生活。
但出車禍雙亡的父母,讓人生變得一塌糊塗。
“長姐如母,你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把你弟弟好好養大。”
親戚們看似苦口婆心的勸導,無異都是姐姐心口的一把刀子。
看預告片前段,小盤心中冒出三個字:憑什麼?
明明姐姐還長著一張娃娃臉,消瘦嬌小,
為什麼就要承擔父母的擔子,放棄一切被迫養育弟弟。
為什麼表達出不願的意思,就要被大加指責,彷彿大逆不道?
為什麼生下他的時候你們沒考慮過她,繼續去世後為什麼成為她的社會義務?
沒有那麼多答案,電影中姐姐掙扎矛盾,歇斯底里,支離破碎,毫無出路。
她不願成為“扶弟魔”,卻被命運安排,宿命的錯落和殘忍讓觀眾也難以排解。
從某種意義上,姐姐也是小孩,到底是堅持自我回歸生活,還是心有不忍接過養育的接力棒。相信換做任何人,都是手足無措的狀態。
但電影中的弟弟,和姐姐相處中,從疏遠到依賴,從吐姐姐口水的頑皮男孩,到意味到父母不在,輕輕說出:“我只有你了。”時的催淚童言。
他怕,怕姐姐一走了之,自己再無親人孤苦無依。
她怕,怕弟弟受人欺侮,而自己邁不過內心的坎兒。
相擁時的垂淚,熟睡後的撫摸,這對孤兒姐弟,情感共鳴後生出的親情羈絆,是現實生活最暖也暗的底色。
《我的姐姐》中,子楓妹妹將少女對家庭的疏離感演的入目三木,面無表情的叛逆,大聲嘶吼著的絕望,默默流淚的辛酸……
僅僅是預告片,表演共情感就把小盤虐的肝疼。
當妹妹成為姐姐,女性現實題材相信會引起更多的社會話題。這一次,一定要支援姐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