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剛在海外上映的由同名DC漫畫角色改編的電影《小丑》可謂是賺足了眾人的眼球,不光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斬獲了金獅獎,更是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甚至有專業影評人毫不吝嗇地把它稱作極有可能在票房與獎項上完成雙收割的封神之作。
電影《小丑》本片的故事將獨立於DCEU之外,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80年代,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
電影由《宿醉》的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執導,斯科特西爾負責編劇,傑昆菲尼克斯飾演主人公"小丑",因為影片的氛圍陰沉黑暗,還涉及一定的血腥暴力,在國外上映時片方就明確表示不建議帶未成年觀看,照這個情況來看,在國內上映應該基本無望。
說起小丑,所有人對DC漫畫有所了解的人應該都再熟悉不過,這個角色堪稱是DC宇宙除超人、蝙蝠俠以外粉絲最多的角色,更是全球最知名反派、反英雄角色。
一個反派能夠以他獨特的魅力到達現在的高度,甚至搶在其他DC正牌英雄獨立電影重置之前率先推出了個人電影,這背後的原因本就是一個很值得人們討論的話題。
這就不得不提到小丑這個角色在電影大熒幕中的前世今生了。
在傑昆菲尼克斯憑藉出色的演技與代入感極強的情緒表達在這次電影中完美詮釋"小丑"角色封神之前,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小丑前輩,他就是希斯萊傑。
當年在諾蘭導演的新版蝙蝠俠三部曲的第二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飾演小丑的希斯萊傑也是堪稱一絕,同樣是憑藉這個角色一度封神,當時更有媒體直言"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
因為塑造太過成功,以至於在這次電影《小丑》上映之前,提起小丑這個人物,全世界所有影迷腦海中浮現的人物形象就是希斯萊傑,可以說讓小丑贏得現在這麼多粉絲、將他捧上巔峰的背後,希斯萊傑功不可沒。
為了更好地欣賞《小丑》的獨立電影,筆者本人特意重新去溫習了一下這部《蝙蝠俠:黑暗騎士》,不僅是為了有個更直觀的視覺比較,也是想從小丑在大熒幕上的前世今生更好地去理解這個人物。
眾所周知,小丑在DC漫畫中的形象是戲劇化、誇張化的,早期的漫畫中為了刻意營造這個角色的邪惡與令人恐懼,讓小丑做了不少相當變態、噁心至極的壞事,但是極少去點出這個人物混亂價值觀的本質,在後來的幾次真人化中,演員也只是著重去塑造人物歇斯底里、不可理喻的一面,一點也不真實,觀眾們只把他當做臉譜化的戲劇人物。
而希斯萊傑改變了這一點,他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演繹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小丑,並且在導演諾蘭敏銳、獨到的執導角度下,深度觸及了小丑價值觀的本質。
是的,小丑是個瘋子,但作為一個瘋子,他卻有他自己的一套邏輯,他的價值觀雖然邪惡、混亂,但卻自圓其說,這讓他認為這世界就該是他想象的那樣。
在他眼中,所有人生來邪惡,之所以絕大多數人未放棄正義,只是因為環境、時勢沒有把他逼到那個地步,沒有到撕下偽善面具的節骨點,只要去威脅他們的生命,那每個人都會放棄自己的底線,成為惡魔。
於是,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在片中不停地給蝙蝠俠以及蝙蝠俠身邊的人制造麻煩,目的就是像世人證明自己這套理論是正確的。開篇他鼓動一起搶銀行的同夥互相殘殺,威脅警方的家人讓警察內鬼害死局長和法官,慫恿蝙蝠俠撞死自己,甚至還將哥譚市的"光明騎士"哈維變成了"雙面人"。
然而,最終那兩艘逃難船上的人都沒有按下引爆另一艘船的起爆器,打破了他的預期,蝙蝠俠也以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作為代價堅守住了他作為黑暗騎士的初衷,小丑雖敗了,可希斯萊傑的那張可憎可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讓人又愛又恨的臉卻印在了人們的腦海。
相信也正是因為有了希斯萊傑這個珠玉在前,才讓全世界粉絲再度痴迷於小丑這個打破傳統的角色,也讓後繼的導演、演員找到了一個準確的努力方向,更讓後來的電影投資方看到了小丑這個角色的潛力,正是有這樣的前世,電影《小丑》才有現在這樣輝煌燦爛的今生。
喝水不忘掘井人,電影《小丑》能有現在的成績,除了要感謝電影主創們的努力,更要感謝諾蘭、希斯萊傑這樣的在題材與角色探索中開闢道路的前輩們,欠他們一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