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小夥伴給影小妹留言說:“國慶節之前,有個朋友和我打賭《攀登者》票房能破30億,不然他直播吃一水桶冰塊!”《攀登者》的票房預計能破10億,不知道這位打賭的朋友現在是什麼心情。
影小妹最初看完《攀登者》的點映場,也認為它的票房能破30億,二刷之後依舊覺得它瑕不掩瑜是部好電影。也是因為《攀登者》,令影小妹對攀登珠峰題材的電影興趣倍增。
這兩天,影小妹先看了豆瓣8.7分的紀錄片《最狂野的夢想:征服珠峰》,《攀登者》中多次cue到的登山家喬治·馬洛裡是紀錄片的主人公之一。
然後又看了全球最知名的攀登珠峰電影、豆瓣7.5分的好萊塢大片《絕命海拔》。
今天,影小妹想和大家深入聊聊《絕命海拔》這部電影,它根據紀實文學《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改編,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實——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片中的角色大都是存在於現實的真實人物,連角色用的都是原型的名字。
相比之下,《攀登者》的紀實性沒有《絕命海拔》那麼強,雖然《攀登者》的主要角色在歷史上有原型,1960年和1975年兩次攀登珠峰成功也是史實,但具體的故事主要依靠原創。
《絕命海拔》記錄了1996年發生在珠穆朗瑪峰的慘烈山難,原著《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的作者喬恩·克拉考爾跟隨其中一支商業登山隊攀登珠峰。
與《攀登者》“為國登頂”的立意不同,《絕命海拔》講述的是珠峰攀登商業化之後的故事。
1953年,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諾爾蓋成為首次成功登頂珠峰的登山者。在接下來的將近40年時間裡,只有專業的登山者才能嘗試同樣的壯舉,其中1/4的登山者在征途中殞命。
1992年,紐西蘭人羅布·霍爾首次創立業餘珠峰登山指導團的商業概念,在接下來的4年裡,他的“探險顧問”團隊成功帶領19名客戶登頂珠峰,沒有任何人死亡。
1996年,包括斯科特·費舍爾的“瘋狂登山者”在內的其他商業團隊追隨羅布·霍爾的腳步,超過20支探險隊在兩週的“視窗期”內競相攀登珠峰。
《攀登者》登的是更難的珠峰北坡,《絕命海拔》爬的是相對容易一些的南坡。
《絕命海拔》的劇情節奏很緊湊,15分鐘登山隊就集結完畢來到珠峰大本營。
之後的25分鐘,影片交代了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職業背景。
《絕命海拔》群星雲集,扮演男主羅布·霍爾的是傑森·克拉克。
飾演羅布妻子簡的是凱拉·奈特莉,她和傑森·克拉克是這部電影的感情戲擔當。
在原著小說裡,羅布和簡因登山結緣,還曾一起登頂珠峰。在電影裡,簡因為懷孕,只好讓羅布一個人去帶隊挑戰珠峰,羅布期盼著將來帶女兒一起去登山。
扮演男二貝克的就更有名了——“滅霸”喬什·布洛林,“霸霸”演出了德州款爺既視感。他來挑戰珠峰的理由是:一在家就覺得抑鬱,一爬山就覺得治癒。
貝克老婆由《紙牌屋》女主羅賓·懷特扮演,她威脅貝克“再爬山就離婚”,但是沒有用。
飾演“瘋狂登山者”領隊斯科特·費舍爾的是傑克·吉倫哈爾,他的造型和角色個性就很不羈,不帶氧氣瓶去攀登珠峰更是瘋狂極了。
另外兩位能對上臉的登山隊成員,一位是藍領道格,他打著兩份工也攢不夠65000美元的“隊費”,還好羅布給他打了折。道格的登山夢聽上去很美,“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也可以追尋他遙不可及的夢想”,“我可以登上高峰去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還有一位是47歲的日本登山家難波康子,她已經登頂過七大洲最高峰中的6座,只剩珠穆朗瑪峰這座世界最高峰還沒有挑戰,當然希望完成第7次登頂。
當被問起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家人反對、花65000美金來爬珠峰,所有人都異口同聲、亦莊亦諧地說出了喬治·馬洛裡的那句名言:“因為山就在那兒。”
在寫實的同時,《絕命海拔》還做了不少關於登山的科普。
“我曾看過缺氧的登山者脫掉他們的衣服,因為他們在海拔8000米覺得熱。”
“你們都知道腦水腫吧?你的大腦會腫脹,並且逐步失去運轉最終死亡。”
“肺水腫會使你的肺充滿液體,直到你不行了為止,唯一可以救活的方法就是儘可能快地送下山。”片中被肺水腫折磨的登山者,也像《攀登者》裡的章子怡一樣咳嗽吐血。
還有隊員展示了被切除了腳趾的腳,這一幕和張譯展示殘缺的腳掌一樣令人震撼。
“探險顧問”和“瘋狂登山者”兩支隊伍向珠峰頂峰進發的過程波瀾不驚,依舊走的是寫實風,沒有什麼令人血脈賁張的橋段,隊伍裡也沒有吳京那樣飛簷走壁的功夫高手。
然而危機卻在累積,峰頂南側沒有固定繩,許多登山者只能在崖壁上等待,消耗氧氣和體力。
道格的行進速度實在太慢,但是因為他前一年就差300米沒有登頂,所以這次死活要登頂,羅布冒著錯過“視窗期”的風險,答應幫道格圓夢。
原本應該2點下山,結果羅布4點才拖著道格爬上山頂。這就是商業登山的最大弊端,收了錢就要儘量滿足客戶的需求,哪怕因為無知無畏,這需求可能會要命!
“探險顧問”團隊下山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雪,悲劇隨即發生。
用光氧氣的道格失去了理智,自己鬆開安全繩掉落懸崖。
身在高海拔地區,哈羅德的頭腦也出了問題,把滿瓶的氧氣當成空瓶。雖然哈羅德回來救羅布,卻沒有帶來氧氣,哈羅德出現幻覺感到很熱,一邊脫衣服一邊墜崖。
無氧攀登的斯科特·費舍爾和剛剛圓夢登頂七大洲最高峰的難波康子,都長眠在雪地裡。
身陷絕境的羅布和妻子簡通了兩次衛星電話,說了N個“我愛你”,這一幕和《攀登者》中吳京和章子怡的訣別如出一轍。其實,羅布和妻子通話這件事,是真實發生過的,這兩通電話在電影中的呈現相對剋制,並沒有達到催淚的效果。
《絕命海拔》也展現了生命的奇蹟,昏迷許久的貝克從雪地裡爬起,搖搖晃晃走回了營地,雖然他失去了雙手和鼻子,卻幸運地生還了,“滅霸”的生命力就是那麼強大。
影片最煽情的部分,當屬片尾對現實的致敬:
羅布的遺體仍然和其他遇難者一樣留在山上,斯科特·費舍爾、安迪·哈羅德·哈里斯、道格·漢森、難波康子的真人照片逐一展現,然後是他們出發時的大合照,非常令人唏噓心酸。
片中貝克和妻子重逢的鏡頭,也和現實中一模一樣。
1996年7月,簡生下了一個女孩莎拉。
到了電影拍好的2015年,羅布的遺腹子莎拉已經那麼大了。
《絕命海拔》和《攀登者》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敘事風格。
《絕命海拔》寫實而剋制,用相對客觀的表達來展現那場山難的全景。
《攀登者》更注重戲劇衝突,在劇情的張力和緊迫感上勝過前者,觀影體驗更有代入感。
然而,《絕命海拔》過於剋制,《攀登者》的情緒又太滿了,登山片的平衡感真的很難把握。
在人物刻畫上面,《攀登者》勝過《絕命海拔》,幾個主要人物都塑造得很好,《絕命海拔》的人物相對扁平化,到了影片最後的救援階段,更是時常有臉盲的情況發生。
如果劇情相對平淡的《絕命海拔》都能有豆瓣7.5分的評價,那麼《攀登者》的6.7分確實是打低了,或許是因為大家對這部電影的期望太高,評價也展現了這種落差。
《絕命海拔》還有一處令影小妹覺得特別遺憾,那就是因為它的敘述太追求客觀,所以對商業攀登的反省顯得不夠。這次山難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多支商業攀登隊的盈利競爭關係,不光使得珠穆朗瑪峰變得擁擠,還令領隊們做出了不理智的決定。
對自然缺乏敬畏,最終遭到了最嚴重的懲罰,1996年山難是一次自然給人類的沉重教訓。
“大山並不是我施展抱負的訓練場,而是容納我信仰的聖地。”
有幸登頂,那是大自然的恩賜,一時受挫爬不上去,別亂來,反正山一直在那兒。
-
1 #
-
2 #
先看了絕命海拔,再腳步聲的攀登者,北坡比南坡難度大,我們國家那時個窮,又沒經驗又沒裝備,能成功登頂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老外當時裝置多好,摩托羅拉,我們還是扛著大型的通訊機
-
3 #
絕對低估了,很好不輸中國機長
-
4 #
值得一看 驚心動魄吳京的電影
-
5 #
攀登者跟絕命海拔不是一型別的,雪山上的飛簷走壁和雪山絕戀就說明了一切
-
6 #
今天下午看的絕命海拔,真不能跟攀登者比,還是攀登者好看,精彩
-
7 #
攀登者劇組得罪了全國各大影院,為什麼排片少得可憐,還缺少黃金時段,排到夜裡十點之後,天冷了有人去嗎?
-
8 #
我7號下午看得,超讚!票房低就算了,評分還這麼低,被黑得不輕
-
9 #
今天上課,對同學(大學生)介紹了“攀登者”。許諾,看攀登者電影,拿電影票,我補貼15元。真希望大家去看。
-
10 #
寫得挺好的。和你同樣的感受。
-
11 #
攀登者絕對比另外兩部好看!
-
12 #
不用嘆息,好片子不懼時下低估,攀登者最終會得到應有的位置!
-
13 #
兩部電影我都看過兩遍,這個評分攀登者肯定是高過絕命海拔,為啥評分這麼低,小朋友都知道有人收錢黑攀登者,電影都沒上映就那麼多無聊地方,何須解釋你,跟那些拿錢幹壞事人講這些,等於是對牛彈琴。
-
14 #
我4號看的,真心好看
-
15 #
黑京佔主流了,再有排片率太低。導致影片票房低。
-
16 #
《攀登者》如果不是香港導演拍,如果不是章子怡參與,如果沒有肺水腫死撐到死的誇張情節,評分絕對比現在高!
-
17 #
昨晚去看了這部電影,很好,後面還播放了歷史留影資料,很有意義。中國加油。
-
18 #
絕命海拔值得一看,優秀
-
19 #
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票房才是標準
電影就是電影,不穿插感情的東西進去,怎麼體現時代背景和人心、信念?如果把《攀登者》拍成象紀錄片一樣,怕是有更多人吐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