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史上的武打明星很多,臺前幕後裡,至今能在觀眾心裡排上號的,有洪金寶,成龍,甄子丹,趙文卓……
可真正封神,被稱為“功夫皇帝”的,只有一個。
他叫李連杰,曾用名李正東。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尚未迴歸,港人排斥內地,卻又不得不重視內地電影市場。
於是,不少電影人極不情願卻只能為了錢底下他們所謂高貴的透頭顱,找尋跟內地合作的機會。
於是,有了李連杰從內地走向香港的契機。
可這一路,註定不是坦途,只不過,他在走的比誰都辛苦之餘,也走的比誰都成功。
01、“少林小子”橫空出世8歲的孩子,正常的情況,他們應該在做什麼?
剛上小學,每天樂悠悠地拿著媽媽買的牛奶,拎著早餐,揹著個書包,慢騰騰地走到老師面前問個好,然後開始一天的小學課程。
可40年前,北京同樣的一個8歲小男孩,卻被帶到什剎海武校,成了武術教練吳彬的徒弟,開啟了每天扎馬步,練武功的生活。
這個小男孩,正是李連杰。
早在8歲之前,李連杰就已經飽嘗生活的清苦,變得早熟而有毅力。
他的父母都只是普通工人,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都靠著父母那份微薄的薪水過日子。
2歲那年,李連杰的父親病逝。
原本就不寬裕的李家,頓時雪上加霜,只剩下他的母親苦苦堅持。
可李連杰從小就是個聰明,不讓人省心的任性孩子。
比如說,他眼見鄰居小孩歡快地騎著三輪小腳踏車溜溜達達,他明知家裡買不起,卻還是會藉著父親的遺像在媽媽面前演戲,甚至聲淚俱下地訴苦。
“要是爸爸還在就好了,你肯定會給我買那輛三輪車。”
為了彌補他沒有父親的落差感,李連杰的媽媽聽不得這樣的抱怨,只能硬著頭皮找鄰居借錢去買。
“咱家一個月才40塊錢,這麼多人要吃飯,你一下就花了10塊,接下來咋辦?”
被姐姐懟過以後,李連杰這才清醒了一些,進入武校,是他們家日子稍微改善的開始。
李連杰骨骼清奇,在武術上天賦不錯,訓練上也十分努力,武術打起來,有模有樣,頗有往武術宗師的方向去成長。
第二年開始,李連杰就陸續參加各種武術比賽,武術表演。
甚至在1972年的“泛亞非拉美乒乓球錦標賽”開幕式表演結束後,得到了周總理的接見和鼓勵。
接下來的短短几年,李連杰拿下了不少武術大賽,甚至連續5年蟬聯全國武術冠軍,一度被評為中國“十大武星”之一。
當然,這是名譽上的。
在經濟上,這些比賽的獎金,同樣緩解了李家七八口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問題。
沒了後顧之憂,李連杰在武術的練習和表演上更積極了。
沒有人知道,這個曾經被周總理青睞的男孩,始終被一個僅有一面之緣的傅奇“盯著”。
1979年,這是李連杰人生經歷從武術明星轉向武打演員的一年。
這一年,他因傷退出武術界。
打了十多年的武術,突然退出,李連杰自己也茫然失措,不知道要做什麼。
好在,他沒迷茫多久。
這一年,國內拍了一部以“少林寺”為主題的短片,以作中日文化交流所用,誰曾想,日本方對這部短片並不滿意。
中原電影公司重啟了這部片子的拍攝,不僅重組劇組主創,將導演換成張鑫炎,作為總經理的傅奇甚至特地讓人找上武術冠軍李連杰參與拍攝。
幾年前,傅奇在香港第一次見到李連杰的時候就問過他:以後想不想演電影?
李連杰雖說年紀小,但卻也是痛快回應說“想”,誰知道這件事會一語成讖。
這一年,《少林寺》正式開拍。
耗資200萬元,花費一年多時間,經過兩次改動拍攝而成的《少林寺》於1982年上映。
這部片子在內地公映時,以1毛錢的電影票價,拿下了1.61億的票房紀錄。
同一年,作為第一部在香港公映的內地功夫片,也拿下了1616萬港幣的票房,打破了香港功夫片的歷史記錄。
可想而知,這部片子在當時有多麼火熱。
《少林寺》的橫空出世,對中國電影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以這部電影出道的李連杰則一炮而紅。
完全是出道即巔峰的樣子,這一年,李連杰才18歲。
02、出道即巔峰的武俠巨星《少林寺》打開了國產武俠電影新世界,同時,也開啟了李連杰坎坷的功夫巨星路。
只不過,功夫巨星的路,並不像想象中的容易,儘管他有著十多年的武術修養,但他玩的始終是硬派功夫,受傷猶如家常便飯。
《少林寺》之後,李連杰趁熱打鐵,拉著“蓄謀分手”的女友兼師姐黃秋燕一道主演了另一部“少林”功夫片,即《少林小子》。
這部片子,捧紅了“曇花一現”般的黃秋燕。
兩部“少林”武打電影,也讓香港電影界的人對李連杰多留了一個心眼,這裡面就包括邵氏電影的劉家良和嘉禾電影的羅維。
一手捧紅李小龍的羅維在李連杰身上看到了李小龍的影子,只不過,他始終按兵不動,沒有跟李連杰接觸。
1984年,李連杰參與了電影《南北少林》的拍攝。
儘管這部片子最終拿下了1800多萬的票房,但當時每天片酬只有3塊錢(香港工作人員每天薪酬50元)的李連杰,並沒有得到多少回報,反而看清了香港人對內地人的輕視和不屑。
此外,《南北少林》更是直接改變了他的情感走向。
一直以來,李連杰玩的都是硬派功夫,所有武打鏡頭幾乎都是自己親自上,受傷在所難免。
早在拍攝《少林小子》的時候,他的脖子就曾經嚴重扭傷,尾椎錯位。
拍攝《南北少林》時,脊椎錯位、背部肌肉嚴重拉傷,第五腰椎裂開,加之前面幾次受傷,他這一次的傷來勢洶洶。
在醫院一趟就是幾個月,期間,他原本“蓄謀分手”的女友為了他忙前忙後,事業都不顧了,兩人分手的事,也就耽擱了下來。
有了幾次受傷的經歷和在香港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少林三部曲”數億的票房,他卻沒像個炮灰似的沒賺到多少錢的經驗。
李連杰決定單幹,自己一個人出來闖。
1986年,李連杰22歲,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自導自演了電影《中華英雄》。
可惜,錢仍舊沒賺到,可這一回,他從高處墜落,加上疲累,傷上加傷,一度在醫院昏迷不醒。
醫生冷冰冰的宣告“可能終生殘疾”,國家三級殘疾證的發放,像是將他的功夫巨星生涯,打入了一個可怕的冷靜期。
“我認定了,我跟他一輩子,起不來我就照顧他一輩子”
黃秋燕的執著和愛護,十多年青梅竹馬的感情,還有別人的“沖喜”勸告,說服了李連杰,他在自己最低谷的時候,拉著黃秋燕領了證。
不久後,兩人出國發展,黃秋燕負責相夫教子,李連杰則開辦武術培訓學校。
他們倆的功夫巨星生涯還沒完全爬到頂峰,卻又快速落下,猶如曇花一現,讓李連杰渾身散發著不甘。
他怎麼願意就這麼灰溜溜地在國外當一個武術教練呢。
1988年,羅維來了,復出的機會來了,關於他和黃秋燕的婚姻危機,也來了。
03、“黃飛鴻”系列和嘉禾的恩怨1988年,羅維帶著《龍在天涯》漂洋過海,找到了正在武術館教武術的李連杰。
第二年上半年,電影正式開拍,李連杰在片場對同劇組的“利美人”一見鍾情,以至於後來跟她許下十年之約。
沒有這“婚內出軌”,拋棄糟糠之妻和孩子的戲碼,李連杰一生的履歷,會漂亮許多,哪怕,他有這麼一個並不算完美的童年。
《龍在天涯》是一部“李連杰自傳式”的電影,主角的故事,跟李連杰的心路歷程頗為相似,但,也僅僅是相似。
重回香港電影圈,李連杰心裡是不安的,也是茫然的。
這時候,他的身邊出現了一個在3年後,將他推入深淵的人,這個人,叫羅大衛,正是羅維的兒子。
羅大衛的出現,對李連杰的關懷備至,讓本就惴惴不安的李連杰將他視為摯友,以至於他傻愣愣地將未來捅向自己的那把刀遞到了羅大衛手上。
經由羅大衛的穿針引線,李連杰滿懷期待地跟嘉禾電影簽下了2年4部電影的合約,片酬總額600萬。
雙方協商後,採取“按部結算”的片酬支付方式,而羅大衛,順理成章地成了李連杰在嘉禾電影公司的經紀人。
好像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李連杰跟當年一樣,天真地拉著黃秋燕離了婚,仔細地規劃著跟利智的未來。
1991年,徐克拉著程小東一起,想要拍一部不一樣的功夫電影。
嘉禾屬意狄威出演,可徐克卻堅持用李連杰。
這部電影,叫《黃飛鴻之凌雲壯志》。
以武俠宗師的“個人傳”作為電影主題,這部電影,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這部片子也成了“新浪潮武俠片”的代表作之一。
電影上映後,票房大賣,李連杰沉寂多年總算重回觀眾視線,媒體一度稱之為“功夫皇帝”,從此片約不斷,可見,這又是李連杰的又一次事業高峰。
有了這第一部,嘉禾自然想乘勝追擊,打造“黃飛鴻”系列電影。
此時,嘉禾、羅大衛以及李連杰的矛盾,也暴露了。
羅大衛不僅沒有作為李連杰經紀人的自覺,一再地壓榨他的薪酬,以他的名義向嘉禾借錢,把他當做待宰的羔羊不說,還和嘉禾聯合,拖欠李連杰的片酬,拒不付款。
“黃飛鴻”系列電影第二部《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開拍在即,李連杰卻和“東家”對簿公堂。
這時候,一個有黑幫背景的男人出現了,這個男人叫蔡子明。
面對嘉禾的步步相逼,李連杰退無可退,最後在蔡子明的建議下,直接罷演《男兒當自強》,此時,蔡子明無疑成了李連杰的避風港。
有了蔡子明的周旋,嘉禾電影跟李連杰解了約。
李連杰暫時投靠蔡子明的富藝電影製作公司,但因為有了嘉禾的前車之鑑,李連杰獨立創辦公司的念頭很強烈。
蔡子明當然也支援,不過,在這之前,兩人仍一心拍攝電影,就在他們籌備拍攝《新龍門客棧》之際。
死亡的氣息,也悄悄降臨了。
04、“正東”時代,勇闖好萊塢1992年4月的某個清晨,蔡子明在自家公司門口被兩名假扮保鏢的人木倉殺了。
蔡子明在香港電影圈,出現的突然,走的也突然
他的意外,徹底打亂了李連杰的發展計劃。
他一度惶惶不安,躲在酒店近一年不敢出門,最後是向太這邊出手,找了警察保護他。
這事之後,李連杰創辦了“正東製作有限公司”, 金庸為他取名“李陽中”,作為他在公司作品中擔任監製的化名。
李連杰是聰明的,有了嘉禾“黃飛鴻“系列的經驗,他找上了曾經合作過的崔寶珠加盟公司,打算打造另一個武俠宗師的系列電影。
選了許久,他們的創作方向,圈定了比黃飛鴻更早的一個武學人物:方世玉。
有了劉鎮偉的劇本,許鞍華的策劃,元奎的導演,李連杰的主演,《方世玉》註定是不平凡的。
有些諷刺的是,《方世玉》裡,多了趙文卓的身影。
嘉禾在李連杰之後,並沒有放棄“黃飛鴻”這個IP,反而另外找了一個內地武打演員接替李連杰的位置,這個武打演員,就是趙文卓。
沒了李連杰,多了趙文卓的“黃飛鴻”電影系列漸漸沒落了,可有了李連杰主演,趙文卓做配的《方世玉》卻成了另一個成功的武俠IP。
《方世玉》一炮打響了“正東”的名號,雖然票房沒有太出色,但口碑卻極好。
之後“正東”趁熱打鐵,推出了多部作品:《功夫皇帝之誰與爭鋒》,《太極張三丰》,《中南海保鏢》等。
這些片子,讓李連杰嚐到了做老闆的成功滋味,也為他後來闖入好萊塢做了很好的鋪墊。
只不過,就在“正東”風光無限的時候,利智這邊卻出事了。
利智在1992年宣佈退出娛樂圈後,選擇下海經商,在山東投資房地產行業卻血本無虧,欠下了不少外債。
苦追利智的李連杰,為了解決利智的債務危機,他找上向太陳嵐,簽下了2年6部戲的“賣身契”,唯一的要求,是要提前預支一半的片酬,即3600萬港幣。
因為這個合約,李連杰接下來的幾年,電影產量都比較大,光是1993年一年,他就拍了整整5部電影。
那幾年裡,他拍攝的電影,每一部都是經典,每一部都在觀眾心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包括《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太極張三丰》、《方世玉》、《方世玉續集》、《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鼠膽龍威》、《冒險王》等。
雖說李連杰是武術上有著驚人的天賦,但上個世紀90年代,他的電影一部部都能成為經典,離不開一個很關鍵的人物。
這個人叫袁和平,是電影圈內被稱為“圈內第一指導”的世界級武術指導,李連杰在電影中的許多經典動作,都來自於袁和平的武術設計。
1998年,在袁和平的助推下,李連杰透過動作電影《致命武器4》順利進軍好萊塢。
“我還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試鏡,幾個演員針對一個角色,輪流表演。當時我在亞洲已經是一線藝人了。試完了,我要面對的事情就是趴在馬桶上一個字一個字地用耳機聽英文,一個一個地記單詞。”
和80年代的港圈一樣,好萊塢同樣也是“看人下菜碟”的地方,他們對於黑人面孔,亞洲面孔,同樣沒有多少優待。
李連杰沒有很好的英語水平,文化水平,即便在亞洲已經是“功夫皇帝”了,可在好萊塢,他依舊只是一個小白。
可他卻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在那裡站穩了腳跟,其中的苦楚和辛酸,自是我們難以體會的。
千禧年以後,李連杰本可以再上一個高峰的兩部大片《駭客帝國》和《臥虎藏龍》,安心地在家陪著利智待產。
此後幾年,他和利智感情穩定,一家子和諧幸福,歲月靜好。
經歷了2004年的海嘯所帶來的生死考驗,李連杰變了。
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回顧年少時的錯誤,也放下了許多曾經執著的東西,開始轉型拍攝其他型別的電影。
“功夫皇帝”的武打歷史,隨著英雄遲暮,走向終結。
結尾“我在殘酷中長大,一直了解這個殘酷的現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就跟我當年一塊錢沒有,一塊錢就能拍一部電影的時候一樣,再重來一次就是。”
李連杰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成長經歷,確實是,他的童年並不幸運,也沒多少美好。
每日每夜,他都是在訓練中,打鬥中走過來的,他的事業,經歷了幾次巔峰,卻又幾次回落,可他重來不缺再來一次的勇氣。
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