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很久沒有寫稿子了,但是電影並沒有落下,每週我都會用上十幾個小時的時間觀看三四部電影。
這些電影裡有新片子,也有老片子;有好片子,也有差片子;有出名的,也有不出名的。
但是院線電影我卻看的不多,一來是我覺得這兩個月的院線檔品質確實有點差強人意,除了“哪吒”,“英雄”這種大爆特爆的典型黑馬外,就只有那些冷門且小眾的動畫片能看了。
這些片子裡,一個《昆蟲總動員2》,繼承了前作獨特的默片風格,全程無任何對白,卻依靠昆蟲間的精彩互動博得觀眾喝彩,贏得一眾好評。
再就是《羅小黑戰記》,受2D風格的限制,故事和場面都沒有開啟,但緊靠一個簡簡單單的冒險故事,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再來的話,真沒了。
從8月中旬到9月底,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院線市場不溫不火,讓我實在提不起興趣到電影院去看一場電影,其實說是沒興趣,倒不如說是沒動力。
當時沒有哪一部電影能讓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的去體驗首映場次,趕在大部分觀眾前面先把這片子看了。
真的沒有。
但近期上映的《我的和我的祖國》卻可以算是個例外。
1
國慶檔期的主旋律角逐,屬於常規角逐,前面上映的《決勝時刻》實力不濟,提前退場,剩下三部重量級影片,一個是《攀登者》,一個是《中國機長》,還有《我和我的祖國》。
說他們是重量級,主要歸因於故事本身和上映的檔期。
前面一個講的,是珠峰首攀,成就了8844.43的神話,另一個則講的空難當頭,臨危而不亂的職業素養,從發光的個體對抗惡劣的大環境出發,用奮鬥和拼搏的故事獻禮70週年國慶,檔期選的好,故事感染人,票房自然也水漲船高。
《我和我的祖國》與前兩者稍有一些不同,這點我在之後會做分析。
但無論關於國家使命,還是關於某個行業的奮鬥故事,其核心仍然是人,是大環境下的單一主體,而作為客體的環境,與主體間形成一種對抗,主體與客體的對抗,是命運的對抗,這種對抗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一個國家需要英雄,英雄的高度,狹義上來講就代表了國家的高度。
所以電影自然也需要英雄,在《中國機長》裡,英雄是機長,是整個班組。
而在《攀登者》裡,不僅僅有英雄,還有愛情。
愛情和英雄的匹配,讓電影顯得更浪漫,但也削弱了電影的高立意,瓦解了英雄意志的堅實基礎,讓目的變得不再純粹。這也是為什麼《攀登者》在票房角逐中馬上敗下陣來的原因所在。
我們可以理解為由於電影沒有給予觀眾一個具有情感基礎的共情點,使得觀眾在觀影中存在情感隔閡,體驗不佳,不如預期等原因而放棄觀影,最終的結果,就是轉投共情點更多,主旋律更濃厚的其他影片,流失更多潛在票房。
把人作為意識形態中的主體,既可以是主動,也可以是被動的,主動的主體會影響事態的發展,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電影的焦點也往往是這些具有特點的人物角色;被動的主體是服務性的角色,存在的意義在於服務電影的內在形式,以及核心的意識形態。
服務性的角色不一定具有主觀概念,但一定存在主動行為,依靠主動的行為達成目的,是服務型角色的一大特點。
根據這些標籤,我們可以把《攀登者》和《中國機長》歸類為主動主體的那一類,而把《我和我的祖國》歸類為被動主體的那一類,這也是我將後者納入觀影名單裡的原因所在。
2
《我和我的祖國》最特殊的一點,在於文字本身的多樣性,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點。
該片總共有七個片段,分別為前夜、相遇、奪冠、迴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這七個片段又由七位導演分別獨立完成。
同時像是田壯壯、吳京、徐崢、葛優、劉濤這樣的知名演員主演或參演,在演員和導演陣容上,不可謂不龐大。
但該片作為一部傳統的主旋律大片,演員和創作者並不能自由創作,形式和結構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就像電影《蠻荒故事》一樣,所有的片段都將為電影的意識形態服務。
所以說,電影命題實際上早就被界定好了,就像命題作文一樣,所有的細節都將與電影核心主題直接掛鉤。
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從講述開國大典前夕的《前夜》,再到具有轉折意義的《迴歸》,一直到探索宇宙的《白晝流星》,講的是完完整整,穩步前進的時代奮鬥史,大框架不會變,歷史更不會變,故事就是這麼一個故事,關鍵看你怎麼去講這個故事。
我覺得如何講才是電影的有趣之處,主旋律怎麼拍風格都沒有太大改變,倒不如通過不同導演的風格,用他們的主觀視角去呈現這些事情,上萬名導演翻拍《西遊記》也復刻不出原版《西遊記》獨特的風格和神韻,應該去創造,而不是模仿,這才是翻拍的正確方式。
拍過《老炮兒》的管虎,拍《前夜》時的魄力和節奏感十分清晰,快節奏的場面排程和流逝的時間匹配,營造一場爭分奪秒的升旗大營救。
拍過《瘋狂的石頭》的甯浩,再一次從小人物的柴米油鹽出發,講述了位於2008北京奧運會之後的諸多瑣碎故事,生活氣、喜劇、多線敘事一個不少,讓人印象極為深刻。
新晉年輕導演文牧野,拍過《我不是藥神》,底蘊不足,視角獨特,《護航》這篇,說起來並不深刻,也不優秀,但情感濃郁,結構完整,足以稱得上是一篇優秀的命題作文。
可以看到,每一位導演都在試著用自己的理解去匹配形式上的大格局,與其說命題式的寫作方式阻礙了他們自由發揮,不如倒過來說是命題作文的限制性迫使他們去尋找全新的視角加以解讀。
有時候,反過來看事情,真的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從1949年的一窮二白,到現在的國富民強,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即使作為時代潮流中的我們,也很難想象存在於上個時代的先輩曾有過的辛酸和苦難。
時代轉折的影響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完完全全的呈現了出來,《決勝時刻》的艱難籌備,內憂外患,於我們而言既親切又陌生,我們知道他們,卻感覺不到他們,但知道和感覺到是兩碼事,這種感受,我想也將出現在我們的後輩身上。
3
把《我和我的祖國》作為國慶期間送給祖國的讚歌是最合適的,一來是它具有高度統一的主題,二來則是它容納了無數名優秀的演員和導演,最能展現當下大部分電影的觀念和風格。
時代的重量不言而喻,言語的重量則更加鮮明。
《我的我的祖國》,不止是對時代的讚美,更是對祖國直白的愛和謳歌。從這一點上,這部片子作為獻禮片,一點毛病也沒有。
但作為一部完整的電影,影片本身的瑕疵還是要說的。說完了《我和我的祖國》的好,我們來談幾個它的缺點。
第一點就是包容度,從我的視角來看,本片片段和片段之間的包容度太低了,雖然是由各個導演獨立創作的小片段組合而成,但如果完全無法照顧到片段間的連貫性的話,影片會顯得很突兀。
這個我覺得應該是總導演陳凱歌的鍋,他沒把電影當成電影,制定了一個大框架和相應的小主題之後,並沒有考慮到形式和內容的關聯問題,清華大學的宣傳片《無問西東》的編排方式值得陳導學習。
第二點就是獨立片段與主題的匹配度,在這一點上,或許是因為某些導演確實不好駕馭這種題材,所以在故事和形式的表現上差強人意,比如《相遇》,和原子彈的主題偏離有點遠,愛情主線的演繹不是壞事,但是喧賓奪主就不太好了。
陳導的《白晝流星》也不必多說,故事和主題的人為匹配生硬且荒謬,不知道為什麼會犯這樣的初級錯誤。
就像一隻突然沒了墨的鋼筆,只在白紙上留下淺淺的痕跡,既生硬又幹澀。
這兩點瑕疵並不大,卻絕對影響電影的品質,如果你是一個影迷的話,單單這兩點就會影響你對這部片子的整體評價。
那麼命題作文中的自由創作是否應該被支援呢?
當然,我們允許自由創作,也鼓勵不同主張,因為文化的修改和更替,我們才能一直髮展至今,但有些錯誤是基礎上,有些則是情感上的,我們在盡力的讓它們變得更好,也因此,我們的電影在一步步開放和包容,一步步走向更好地發展。
就像學習並非一蹴而就一樣,我覺得,我們對於電影和文化本身的理解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渡過程,這個過渡,於你於我都是一件好事。
《我和我的祖國》的成功,也並非是預料之外的。
祖國,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