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回來,補了《我和我的祖國》。佩服七位導演,每人三十多分鐘的時間裡,要講出一個跌宕起伏,要講出一個催人淚下,更驚詫的是,每個故事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關鍵詞。
故事一:《前夜》 關鍵詞:“鬥”管虎導演,黃渤主演。
《前夜》又可以叫《鬥旗杆》;黃渤職業生涯的第一部戲就是管虎的《上車,走吧!》,兩個人在整好十年前,合作了一部叫《鬥牛》的電影,十年後,他們又演了一出“鬥旗杆”。
電動旗杆設計者林治遠,在開國大典開始前倒數十幾個小時裡,要反覆測試計算,確保開國大典升旗儀式萬無一失。
導演管虎不愧是電影“老炮”,短短几十分鐘內,一個充滿緊迫的“鬥”字,縈繞在每個觀眾心頭。
開篇,就是偽紀錄片,一個陳屍遍地的大院,一張憤怒的軍人的臉,通過蘇聯人的視角,呈現給我們70年前那個偉大時刻前夕,敵我雙方仍然在各個角落激勵焦灼的戰鬥。
有了這個背景細節,黃渤扮演的林治遠和另一個主角“旗杆”的鬥,更具緊迫感。他要爭分奪秒征服“旗杆”,順利完成任務。這個故事被管虎拍的就像一個沒有懸念的懸念故事。
黃渤怎麼正經都帶詼諧的表演方式,簡直就是這個故事的畫龍點睛之筆,甚至一絲不苟如王千源,也在裡面“A”了一把黃渤的驢打滾。
《前夜》裡,豬哥最喜歡的就是:從故宮走出的黃渤,開心一躍,鏡頭定格。
故事二:《相遇》 關鍵詞:“愛”張一白導演,張譯、任素汐主演。
這是七個故事裡,最感人的一個。如果給張一白90分鐘,他不見得會講出一個好故事,但是張一白最擅長的就是,段落。他為60年代量身定做了一版《匆匆那年,將愛情隱藏到底》。
張譯扮演的高遠,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596”工程的研究人員,身體被核輻射摧殘的虛弱不堪,他在街頭上了一輛公交。
結果,在公車上,遇到了自己不辭而別,三年沒見過的未婚妻。未婚妻找了他三年,即便相遇,高遠也是帶著口罩不敢相認,卻還是被任素汐扮演的未婚妻方敏一眼認出。
尷尬,還是愛?
愛。看了《相遇》,豬哥才徹底頓悟了韓寒電影裡那句話的意思:喜歡是放肆,愛是剋制。
高遠偷看未婚妻,然後又觸電般迴避的眼神,方敏憋在喉嚨裡的委屈,張譯和任素汐奉獻了神級表演。
豬哥最喜歡的一幕是:高遠在拒絕承認自己身份後,聽到方敏回憶起當年兩個人送西瓜的事,即便帶著口罩,還是發現他發自內心的笑了,很短暫,卻很真實。愛人重逢回想當初的甜蜜,這種本能的喜悅,無法消滅。
最後,他們被人群衝散,隔著興奮的人流,方敏指著報紙上“中國第一個原子彈試爆”成功的資訊,高遠在遠處輕點了一下頭。
不得不說,這種“臺詞”,太高階。
不過,《相遇》的“愛”,也不簡單是男女間的“愛”。我們只要了解“596”這三個數字背後的故事,還會發現高遠對國家,對民族的愛。
1959年6月,蘇聯科學家單方面撤回對中國核研究的幫助,決定自力更生的中國人,乾脆把自己研發原子彈工程的代號命名為:596,意指1959年6月。無數參與這個計劃的年輕中國科研者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用《橫空出世》裡陸光達的臺詞說:我寧願隱姓埋名一輩子。
故事三:《奪冠》 關鍵詞:“記憶”徐崢導演,韓昊霖、樊雨潔主演。
從張一白沉重的故事裡剛出來,歡快的節奏告訴我們,徐崢來了。
第三個故事開始不到5分鐘,已經能夠感受到更多的分鏡,更快的剪輯節奏。
一個叫“東東”的小男孩,對同班即將出國的“小美”的非常不捨,但是一臺電視機卻讓東東無比糾結。
1984年8月7日,中國女排的冠軍爭奪戰,作為一條街上唯一有電視的東東家,自然免不了貢獻出電視機,讓大家一起娛樂。現在的人們可能很難理解,但是80年代電視機尚不普及的時候,左鄰右舍擠到一戶有電視的人家裡看看《霍元甲》、各種體育比賽,是常事。
不過這次,無奈電視訊號不好,搞得東東只得在屋頂的天線和樓下的小美間來回奔波。看著小美遠去的身影,東東身後是街坊對天線訊號的漫天抗議,“小屁孩”東東最後還是決定維護大局,犧牲了自己私事,當東東從天台跑過,一張床單不經意像超級英雄的斗篷掛到他後背的時候,還要什麼“超人”,床單天線俠我東在此。
中國女排奪冠後,在眾人激動的歡呼聲中,東東看到外出歸家的爸爸,一頭扎進懷裡,把一下午的糾結和委屈哭了個徹徹底底。
徐崢用小孩遭遇的糾結故事,勾起了走進電影院觀眾的過往記憶,1984年女排奪冠,對今天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是他們的青春回憶,對70後是童年記憶,也是80後小時候白網鞋、紅色運動褲的肇端。
更不要說街坊鄰居那種現在已經尋找不到的煙火氣,徐崢把自己的童年記憶復刻進了大熒幕。
故事四:《迴歸》 關鍵詞:“時間”薛曉璐導演,任達華、惠英紅、王洛勇、杜江主演。
時間是承諾,是約定,薛曉璐這次沒有北京遇上西雅圖,而是香港遇上北京時間。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國人收回了自1842年割讓出去的香港,155年是什麼?
是時間,是滄海桑田。
恰好故事裡,任達華扮演的修表人華哥,是一位和時間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香港人,他要給作為港警的妻子,校對好腕錶時間,7月1日凌晨,準時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徽章。
王洛勇的扮演的外交官,是整個迴歸儀式的總指揮,必須確保在7月1日,不差一秒鐘的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準時奏響《義勇軍進行曲》。用他的話講,晚一秒,就是罪人。
而杜江扮演的旗手,則需要反覆演練升旗動作,形成肌肉記憶,在46秒國歌結束時,分毫不差的將國旗升至最頂端。
故事裡,每一個人都在跟時間較勁。而155年以來,中國人依依東望的是什麼?是時間,東方之珠回來的時間。
故事五:《北京你好》 關鍵詞:“奉獻”甯浩導演,葛優、龔蓓苾主演。
2008年,北京,每個北京人都喜氣洋洋。因為這是中國人舉辦的第一次奧運會,開幕式的門票必然一票難求。
但是好運氣的張北京,在單位抽到了一張。他嘚瑟的把門票裱了起來,準備給過生日的兒子當禮物,開著出租,一路上逢乘客便顯擺。但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一個汶川來的小孩,偷摸用800元換走了門票。這下張北京炸了頭,他把自己都追進了醫院,才拿回門票。
但是這個孩子換門票的理由,卻讓張北京為難了:小孩的爸爸是農民工,鳥巢觀眾席的欄杆就是他爸爸裝上去的,不過人在5.12地震的時候離世了,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去鳥巢看一眼爸爸親手裝上去的欄杆。
甯浩這個故事的背景,2008年,北京奧運,還有5.12汶川地震。一個是全民喜事,一個是國殤,兩件事背後都有無數的人在奉獻、犧牲。而恰巧,故事裡孩子的父親把兩件事連線了起來。
一頭是親兒子,一頭是沒有爸爸的可憐孩子,張北京這張票是奉獻還是不奉獻呢?
只能說,最後站在廣場上看著大螢幕的張北京,很滿足。
故事六:《白晝流星》 關鍵詞:“浪漫”
陳凱歌導演,田壯壯、劉昊然、陳飛宇、江珊主演。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總導演,終於輪到陳凱歌揮筆了。
內蒙,一個支邊留下的老知青,帶著兩個小青年,三人策馬奔騰在戈壁上,追星逐月,迎著朝陽。
陳凱歌通常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其實他一直最願意表達的,是他溢滿了情懷的浪漫。白晝流星,三人在戈壁追逐的是神舟飛船的返回艙,當兩個小夥子仰起頭時,劃過蒼穹的那顆星,是希望,是浪漫。
田壯壯的老知青角色,也是陳凱歌本尊對現實理想主義的一個幻化,沒有說教,卻在說教,義正言辭,情感浪漫。
《白晝流星》延續了陳凱歌最近十幾年的風格,你會被他的影像感動,但是最後卻不知道到底是在感動什麼,可能,這只是一次陳凱歌的情緒在你內心的投射。
故事七:《護航》 關鍵詞:“執念”文牧野執導,宋佳、佟麗婭主演。
宋佳飾演的呂瀟然,小時候跑到水塔上,引來了四鄰街坊和消防隊。當下面的人準備好了救生墊時,她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一躍跳下,享受飛的感覺。
呂瀟然,從小的執念,當一個可以飛的人。於是長大後的她,成了一名空軍女飛行員,把座駕殲十戰鬥機當男友。訓練硬撐挑戰重力加速度8個G,結果暈厥,是小時候那個飛翔的執念喚醒了她,忍著嘔吐堅持到最後。
但,正如片名,呂瀟然等到閱兵任務時,卻是“護航”,這意味著她只能伴飛,確保戰友能夠順利完成檢閱任務。雖然,戰友一度因為飛機故障,給了呂瀟然轉正的機會,但是這個時候軍人的執念讓她選擇了幫助戰友,而不是放棄戰友。
片尾,劃過天空的五星紅旗,把鏡頭牽引回了1949年的那個下午,70年風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奮發圖強的執念。
結語《我和我的祖國》,如果單純用電影的角度去衡量,有槽點。但是,它是一封中國電影人寫給母親的家書,家書,情真意切比字字珠璣更可貴。
作為觀眾,花一部電影的票錢,看了七部電影,這個國慶,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