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首映,計劃與家裡人一起去看的,但孩子貌似不想看電影,好不容易放了月假,想要窩在家裡,不想強迫她,改變了計劃,回到老家去看老母親。10月4日,從老家下山,回到城市,又回到看電影的話題,這次孩子倒是很樂意,但她首選是《中國機長》,但是力推《攀登者》,我看了三個片子的預告片,我選擇的順序是《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因為假期,事情比較多,一天一部片子,還比較趕。孩子得到第二天看《中國機長》的保證,答應先看《攀登者》。 我、孩子和妹妹三個人,開始準備購票,但發現,在我們那個四線五線的小城市,只有兩個電影院,而《攀登者》的排片率較低,我們選擇了晚餐後,17:05開始。電影院的人奇多,取電影票的時間,我還鬧了一個烏龍,有兩臺取票機,我跑過去,就準備取票,但怎麼掃二維碼,都不行。孩子在旁邊一個勁兒地問:你是在貓眼買的票嗎?我一個勁地回答:淘票票。鬧了個半天,妹妹才告訴我:這臺機器是取貓眼購票的。找到位置,坐了下來,到電影開場時,不斷有人進來,最後還有搬著板凳進來的,孩子問我:丫丫,不是票賣完了就不給買了嗎?怎麼還有帶板凳的呢?我無法回答她這個問題。電影開場,對於我們生於70年代的人來說,場景很有時代感,很快就找到了共鳴,故事情節也不用我來描述,因為許多人也應該都看了,沒有看的也應該看了介紹。場面很感人,情節也比較緊湊,尤其是李國樑割繩掉下懸崖,還是楊光讓出睡袋,還是方五洲為保護隊員穿過懸崖,讓觀影都沒有時間放鬆,心都跟著劇情在走。在看電影前也有看到許多評論,說對白口型不對,看這樣的片子,又不是文藝片,還有時間去看演員的口型?說句實在話,真心是沒有時間!跟著故事情節一起著,隨著登山隊一起攀登,他們失敗,我們嘆息、流淚。至於情感線影響劇情,也沒有感覺,因為情感線讓我們更加能感受到人物的血肉,使之更加豐富!既然是電影,是一個故事,肯定不會完全地還原歷史,如果僅僅是一對一還原,那就是記錄片了,其實也看過不少記錄片,也會有一些藝術手法來表現。出了電影院,問孩子:你沒有看《中國機長》,覺得遺憾嗎?孩子說:很滿意,雖然感情線讓劇情不那個緊湊,給了我們一個緩衝,但仍然不失為一部好電視!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來說,攀登者適合帶著孩子去看,讓孩子去感覺這種攀登的精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