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電影《超脫》感觸很深,生活本不是非黑即白,除了快樂、希望、熱情,生活中的焦慮、失望、痛苦、至暗時刻,也會讓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片中有位老師至少有2個鏡頭,是他趴在鐵絲網上“曬太陽”,直到後面亨利路過鐵絲網和這位老師打了招呼,透過交談,這位老師才確認自己並沒有從生活當中“蒸發”。老師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習慣性地在車裡整理好思緒,平復好心情,也難免會將問題帶回家,然後第二天再將問題帶著去上班。
這似乎就是當代生活在快節奏生活的成年人的縮影,亨利的共情能力太強,對於所有和他交談過的人來說,亨利似乎都能讀懂對方。但是對於他自己來說,別人不一定能感受到他的感受,所以當Meredith找他傾訴,被另一位老師看到後,誤解、偏見很容易就擊碎了亨利內心那份純粹。所以,也就不難理解亨利當時在教室裡面扔書,掀桌子以及奪門而出的憤怒與無助,亨利作為代課老師,卻為學生們上著最為生動的思想課。
但是作為代課老師,為什麼只在這裡呆上一段時間,就要去另外一個學校去代課?難道亨利是因為自己的共情能力太強,一旦有更多人走入到他情感世界當中,他也害怕被傷害與刺痛?所以,這也是他在後來將住在他家的雛妓送到救助中心的原因?或許是7歲那年,母親的離世讓他還沒有走出情感的創傷。影片名是“超脫”,它寄予了創作者一個美好願望:人要脫離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真正地走出去,脫離舊時的陰影,人生昇華,進入全新的自我。
這猶如仙俠片,只有少數人能在主角光環下飛昇上神的歷程,必然是極難極難的,大多數人美好的人生還沒開始,就被童年的不當教育扯住腳,絆住翅膀,再也飛不起來走不遠,而成為工廠裡幾百萬底層低薪人中的一員,或者是為了不切實際的夢想導致流浪街頭,更嚴重自我放逐,把自己的自尊丟棄,成為街頭廉價的風塵女,影片借男主的口說了幾點:父母不要隨便當,最好培訓上崗,因為影響到孩子的未來的行為性格,以後過的幸不幸福,
每個人要學會從書中找到一個世界,從好的思想裡汲取資源,形成自己的東西,有了武裝後的頭腦,才不會被各種有著好看包裝的歪理邪說帶偏,才能對抗這個世界給自己帶來各種不好的影響。不僅是演員的演繹,還有故事的設定,能看出來,男主巴塞思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學到了很多厲害的本事,讀心術一樣(我一直覺得他懂的是跟他有相似經歷的人,來自於長期內心煎熬的後,一點思想沉澱),能一針見血地說出別人的弱點,甚至還能以一顆赤子之心去幫助一個墮落中的女孩。
可以說擁有相當強大的內心了,但他依然不可避免在公交上流淚,一切根源就是他童年看到的那些東西,男主在童年陰影下的那些記憶,從片尾貫穿到片末,他從沒走出那些傷害,他需要被治癒,但是不可能被治癒了。影片結局處和失足女孩的一個擁抱拍的溫暖,給了一個比較向好的方向。全片都是“壞孩子”,和他們看得到的不美好發展的故事,組成一個看不見陽光被陰雲籠罩的世界。圍繞著那些孩子活在壓力下的老師們,升學率差影響周圍房價,心理老師承受太多崩潰痛苦,另一個老師靠藥物來維持正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