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和獨立
並非水火不容
文丨汪向北
01
前幾天,《贅婿》女主宋軼“攤上大事”了。
宋軼為宣傳新劇《愛的理想生活》,在微博放出一組自己的宣傳海報,標有“好嫁風”三個字。
瞬間被諸多女性網友罵上熱搜第一。物化女性、媚男、廉價、奴性的帽子一頂接一頂。
面對討伐,宋軼火速修改海報內容,把“好嫁風”換成優雅風、溫柔風、清新風,連夜道歉,稱自己沒考慮周全。
她稱飾演的戴希希是個對婚姻充滿熱情和嚮往的結婚狂,本意是圍繞“為結婚痴狂”的角色特點做宣傳,無意冒犯自己也所處的女性群體。
那麼,問題來了,“好嫁風”這詞到底有沒有毛病?到底該不該被網友群起而攻之呢?
02
首先,解讀一下好嫁風的含義:以嫁人為目標,研究男性或長輩喜歡的女性形象,以贏得男性或長輩的青睞和認同。
爭議點有兩個:
第一,嫁人能不能成為女性的目標或目標之一?
有網友這麼罵:“你是2021年現代文明社會的人類,還連歧視女性的劇都演?”
也曾有女性朋友說:“自己掙錢自己花,有房有車有顏值,幹嘛要找老公!”
之前papi醬生娃也有人對她表示失望:明明這麼一個獨立優秀的女性,走上了驢的道路。
言語惡俗,滿屏充斥著:結婚生子等於叛離獨立女性隊伍,等於奴化自我、自甘墮落!
真的是這樣嗎?
我卻認為,在當代社會,獨立女性和渴望婚姻,並不矛盾。
女權運動早期,在傳統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確是被家庭牢牢捆綁的。不脫離家庭,就沒法子解放。
所以最初訴求是:脫離家庭,才能脫離男性,才能獨立。
但客觀來說,在今天的較多數地區,女性結婚、有了家庭,就等於被捆綁,不能工作、不能發展自我了嗎?顯然不是。
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也說過:愛情和婚姻,也是女性的成長平臺之一。進入婚戀的親密關係,也是有勇氣的表現。
她個人就是最好的例證:高知獨立女性。20歲戀愛,25歲結婚,育有兩個孩子,夫妻恩愛,同時自己事業有成。
她顯然是一名獨立女性,且是一個幸運地在工作與家庭間找到平衡點的獨立女性。
有次採訪中途丈夫來電問:結束了要不要我接你?
她回答說:不用接我,我有車子的,我待會兒自己開回家。但是明天早上需要你。
可見,婚姻和獨立,不是水火不容的。
對婚姻愛情汙名化,有違人倫。
03
第二,有目的得修飾自己,達到部分男性審美需求,以博得青睞和認同,可取嗎?
對於這點,我建議保持中立態度。
有網友罵:就這麼卑微?就這麼想要部分男性好感?
所以,想贏得異性好感,有罪嗎?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做“異性效應”:指異性接觸會產生特殊的激發力。會特別注意異性對自己的評價,重視個體的著裝,會更強烈地維護自己的自尊心。
在意異性的看法,屬於正常心理現象。但是,如果“過分在意”到“迷失自我”,就不值得提倡了。
究其根本,倒也不一定上升至“沒有男女平等觀念、女性一味討好男性”的程度,更多情況下,是“不夠自信”。
宋軼新劇中的戴希希原型,是《粉紅女郎》裡劉若英飾演的“結婚狂”方小萍。
劇中的方小萍是一個齙牙、相貌平平、普普通通的姑娘。她在之前的感情中,最不敢做的,就是“做自己”,她不相信,男人會喜歡這個不加包裝的真正的自己。
“我想我只是自卑,所以有很多事不敢做。”
因此她在追羅密歐的時候,他喜歡什麼,她就喜歡什麼。
為了打入他的圈子,她要刻意改變自己的穿著和髮型,迎合他的喜好,對自己的不自信,導致了自我的迷失。她說“其實女人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是沒有什麼自我的。”
可在和王浩的相處中,她學會以純粹的自我去面對他。
否則不會在王浩的未婚妻侮辱性向她宣誓主權後,對王浩說:“我再沒有人要也不會是個垃圾,想到的時候就拿出來玩一玩,煩了就扔。對了,我不應該說我自己是垃圾。我應該是個幸運球。”
最後她還是找到了自己的傲氣和自信,迴歸了本真的自我,放棄了一味迎合。
所以,無論是在著裝,還是性格方面,我當然還是支援女性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個人喜好。
找到屬於自己的自信,相信真實的自我,是值得被欣賞的。
就像沈奕斐教授說的:希望男性愛上的是獨特的你,而非虛飾塑造出來的那個你。
女人可以愛,可以踏入婚姻,但最好,是以獨立的靈魂。
太小心翼翼的迎合,往往只是感動了自己,卻無法在對方心中激起任何水花。
我想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本書,女孩的父親早逝,和厭世的母親在自家院子過著深居簡出的閉塞生活。
鄰居的年輕作家,從女孩青春期開始,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因為痴迷,所以她窺探著他的一舉一動。
她知道作家喜歡書,她就閱讀上千本書;她認為作家喜歡音樂,她就堅持不懈地練鋼琴……
謹小慎微,以作家的脾性喜好為中心,她以為這麼繞著他轉,就是在追逐愛的光明。
可現實呢?
十八年的暗戀,最終換來“我愛你一生,你卻從未記得過我”的結局。
因為,丟失自我的愛,會失去被人珍惜的籌碼。
愛和婚姻,一定得是兩個平等獨立個體之間的:“我愛你,不是愛上‘我以為的你’,而是,因為是你,所以愛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