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膩了爆米花式毫無營養的口水好萊塢商業片,或者是強行煽情粗製濫造態度敷衍的爛片。
不妨看一看最近上映的文藝作品《又見奈良》。
老實說,這是一部慢節奏的電影,如果習慣了節奏感強的結構作品,剛開始看這部電影時,你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甚至有點躁動不安。
我就是這樣。
不過認真地說,我一點也不後悔看了這部電影。因為,我想好電影或許是,你看的過程當中可能沒有那麼辣爽。
可是走出電影院以後,你會發現,你和原來的自己不一樣了。
這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呢?我們可以看看豆瓣的簡介。
日本戰後遺孤,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成年之前,甚至前半生都在中國東北生活。
他們從小習慣說中文,學習中國的文化,適應了中國的生活環境。可,他們身體裡流淌的,始終是日本人的血液。
這是戰後遺孤人生需要面對的第一個現實衝突。
留下來,可中國歸根到底不是自己真正的故國;回去日本,可是,又能真的找到自己的歸宿嗎?
陳奶奶的養女麗華,就是這樣一個處在困在兩難境地的人。
當兩國邦交正常化後,麗華像許多遺孤一樣歸國,希望去尋找到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人,找到自己的家。
可是電影裡給我們呈現出來的,卻是冰冷薄情無奈的現實。
麗華由於長期生活在東北,只會說中文,回去日本,她無法正常在日本與人交流,找不到工作,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成了難題。
一次在交不起房租的時候,她被房東拉去店裡當苦工還錢,每天站在廚房裡炸上千個柿子甜甜圈。
有一次卻被房東誤會偷了店裡的東西,因為語言溝通障礙,她無法自證清白,結果被房東趕走了。
這樣的場景,不知道發生過多少回……
無處可去,無人需要,可有可無。回到日本生活多年,卻沒有一個人記得她的日本名字。
如果這象徵一個人的社會階層的話,麗華,無疑是日本社會最底層的人。
支援她在艱苦環境裡拼命活下來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對親情的執念,是對回家的渴望。
然而,在麗華抱著唯一希望的時候,卻被告知血緣鑑定結果失敗了。從此,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她是一個日本人。
除了遺孤的生活,這部電影細微的描寫,隱晦展示了太多的東西。
比如空巢退休警察的國村隼,由於年輕時拼命工作,與子女之間產生間隙,導致老年後無盡的孤獨;
比如遺孤二代小澤,離開父母回到日本獨自生活,交往多時的男友卻因為家庭阻攔緣故,使得兩人無法走到一起,她對生活和身份的雙重迷茫;
……
有時候在網路上聽很多人抱怨,說成人年的生活太不容易了。但是看完這部電影后,我發覺,成年人的生活的確不容易,但是比我們難上百倍的人,大有所在。
我們的不容易,可能是打工的心累,是背井離鄉的孤獨,是感情不順的鬱悶,是糟糕婚姻的痛苦……可是有些特殊群體,他們甚至連最基本的親人在哪,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他們身前無人,身後也無人,連最基本的生存和被自己的國度所接納都變成了一種奢望。
跟他們相比,你還覺得自己的生活難嗎?苦嗎?你還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那個人嗎?
這是一部有餘味的電影,它給觀眾間接傳達一個核心:熱愛生活,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因為這些都不是理所應當的。
它更讓觀眾明白,你所唾棄的一切,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花費了一輩子的力氣,也無法得到的東西。
電影裡有一幕對話讓我印象深刻。
為了給從國內飛過來的老奶奶做東西吃,小澤特意買了一個大螃蟹。
可是老奶奶不忍心吃,第二天用袋子裝著拿到湖裡去放生。
小澤氣餒地告訴老奶奶:“它是海里的,你把它放到湖裡,你還是殺生了。”
老奶奶淡然地說:“那就讓它適應湖裡的生活吧。”
這句話,是對螃蟹說,也是對養女麗華所說:
你原本是活在中國的,可是你回去日本了,那麼這一趟有多麼不容易,你也只有適應了。
而我們很多人呢,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孑然一身到大城市追求自我實現,最初的不適應和遇到的種種困難,都像“殺生”的過程。
可是慢慢熬過幾年,我們靠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站穩腳跟,我們開始適應喧囂熱鬧的城市生活。
這個過程,就像那隻被人丟進湖裡的螃蟹一樣。既然要生存下來,那就沒有退路。適應,是唯一的手段。
最後我想說,如果把電影看成是一種學習的載體的話。那麼,有些電影就像可口可樂,你看得時候很享受,可是享受完了也就結束了。
而有些電影,卻有點像良藥,你喝得時候可能皺起眉頭。可是喝完之後,卻回味無窮,感覺自己好像獲得了一些什麼重要的東西一樣。
我想,《又見奈良》這部電影屬於後者,因為它令我產生了思考。#電影又見奈良#
by:如果你有心理/情感困惑,可在後臺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