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等來《阿凡達2:水之道》(以下簡稱《阿凡達2》),卻等來《阿凡達》的重映,套用甯浩《心花路放》裡的一句臺詞:“我們要的就是阿凡達。”
昨天(3月12日),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阿凡達》在國內以IMAX 3D和普通3D的形式重映,在影迷群體內掀起一波“還電影票”的熱潮。
尤記2010年1月4日首次在內地上映時,《阿凡達》以13.78億元的票房,成為內地第一部10億級票房的電影。同時,《阿凡達》在全球106個國際市場首開,一舉成為所有市場的首映票房冠軍。
當年在北美,本片第三週的票房也僅下降11%(那時第二週票房下降50%都是常態)。《阿凡達》在全球範圍內引起的現象級觀影浪潮不容小覷。
重映首日,《阿凡達》取得了2256萬元的票房,超過了《你好,李煥英》的1680萬元,登頂票房榜。以目前的勢頭看,它不太可能有大的票房作為,貓眼預測重映最終票房為3.78億元。
11年彈指而過,《阿凡達》開創的3D熱潮的熱力已今非昔比。
首映《阿凡達》:三分技術,七分商品
關於3D技術、立體電影,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千禧年後,第一部在國內廣泛上映的好萊塢3D電影,是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當時全國3D銀幕數僅有139塊,影片最終票房6700萬元人民幣。
3D影廳少,3D電影供給不足,少數作品又構不成現象級觀影事件。筆者記得90年代末期還曾看過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執導的《非常小特務3》,那時的3D片,僅作為一種遊樂園式的新奇觀影體驗而存在。
《非常小特務3》
2009年,中國內地銀幕數增至4723塊,其中3D銀幕有700塊,而IMAX-3D商業影廳僅有14個。可就這14個影廳,就為《阿凡達》貢獻了1.68億元票房,影迷的熱情極為高漲。
當時北京3家IMAX影廳,地處偏僻的中國電影博物館的午夜場,也在開售半小時內售罄。上海和平影都,常有人冒著嚴寒排隊通宵求票。更有外地影迷坐飛機趕往周邊省市的IMAX影院觀影。
為應對這輪觀影熱潮,當年2月底全國3D銀幕就突破1000塊。自2010年起,3D電影全面普及。
準確來說,《阿凡達》開啟的不是3D電影的紀元,而是3D電影普遍市場化的新紀元。由此,3D作為電影硬體升級的必備條件,也成了判斷一部電影票價高低、質量好壞的標準。
如果說卡梅隆以技術開啟3D新紀元,那麼接下來3D在營銷上的舉措大於其在技術發展上的影響。“無論什麼片子都製成3D”的情況,使得3D電影越發氾濫,一些2D電影轉制的偽3D電影,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2010年4月,緊接《阿凡達》上映的《諸神之戰》,立馬暴露了弊端。同樣是薩姆·沃辛頓主演,卡司包括連姆·尼森、拉爾夫·費因斯、麥斯·米科爾森,可是質疑聲接連不斷。
讓觀眾如坐針氈的不是希臘冒險故事的低幼,也不是美杜莎在特效化妝上的不真實,而是偽3D技術的圈錢行為。觀眾帶上眼鏡,僅為看清字幕,3D不過是製作方抬高票價的把戲罷了。
《諸神之戰》
《阿凡達》的大賣也讓國內導演瞄準3D市場。徐克於2011年底推出《龍門飛甲》,總票房5.39億人民幣,算是國產電影在3D製作上較為成功的案例之一。對於武俠與技術的熱愛,使“徐老怪”全程使用3D攝影機拍攝本片。
然而,大部分導演還是以後期轉3D格式的方式發行放映。如2012年暑期檔上映的《畫皮2》,總票房就高達7.02億。至此,不管真3D還是偽3D,國產大片總愛攀上3D的高枝。
隨著觀眾審美的提升,對於內容的要求高過對於技術形式的需求。2013年票房冠軍《西遊降魔篇》是3D-IMAX版本,總票房達12.46億元。可到了2017年的《西遊伏妖篇》,觀眾對於西遊故事的新編倍感疲倦,口碑不如前作,3D優勢也未能凸顯。
3D已不再是電影的票房保證。要想求得高票房,重點在於IP的狂歡、宇宙的建構、系列的衍生,而非3D技術的運用。
2019年,《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總票房超過《阿凡達》,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雖說漫威的作品也是3D形式,但終結卡梅隆票房霸主時代的,不是技術,而是IP宇宙。
無論是《速度與激情7》還是《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這些好萊塢大片更為吸引觀眾的還是情感牌(對於演員、角色的致敬)。至於3D,不過是陪襯罷了。
這股浪潮一直持續到2018年左右,國產大片才放棄了3D營銷。《戰狼2》《你好,李煥英》都不是3D格式,觀眾對於技術的盲目崇拜,也漸漸轉換成一種情緒觀影。
值得一提的是,3D風潮僅存於營銷上,即有效地拉攏觀眾進影院。至於技術,發展得較為緩慢。
重映《阿凡達》:是自救,還是救他?
為什麼今年《阿凡達》會重映?原因大致有兩重: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市場影響的減弱,以及中國電影市場的合作化自救。
從1994年好萊塢電影《亡命天涯》在國內上映,到1995年《真實的謊言》成為中國市場首部票房過億元的電影,好萊塢分賬大片推動內地電影市場持續升溫。
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號》,內地總票房3.6億;主打視效的《2012》,狂攬4.73億元票房;到了2014年《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內地票房高達19.78億元。之後,好萊塢在內地的制霸權漸漸失效。
2015年,《速度與激情7》以總票房24.23億元打破中國市多項紀錄。誰知暑期檔上映的《捉妖記》勢頭更猛,以24.36億元票房後來居上。
此後,國產大片在內地年度票房上穩佔榜首。2016年,周星馳的《美人魚》以33.91億元的成績接棒《捉妖記》。一年後,吳京的《戰狼2》又以56.79億元傲視群雄。
近些年,引進片的票房佔每年電影市場總票房的40%左右,不過2020年受疫情影響,引進片票房份額慘跌至17%。
2020年中國電影全年票房也在疫情的影響下,同比下降68.9%。邁入30億門檻的只有《八佰》一部。好在2021年春節檔,《唐人街探案3》破了40億,《你好,李煥英》破了50億。
就目前國產電影的供給來看,沒有新的引進片入市,檔期很容易陷入填不滿的窘境。因此,聯合好萊塢大片廠合力救市有了必然性,以《阿凡達》為代表的大片重映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的。
但由於疫情影響,好萊塢電影不是推遲上映,就是賣給流媒體。於是只好從之前具有一定商業價值的作品中,找一些進行重映。《阿凡達》的重映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實現的。
早在去年影院解禁後的過渡期,諾蘭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就曾復映,既為救市也為《信條》的上映造勢。最近,4K制式《指環王》三部曲重映的訊息也傳了出來。可見,復映影片考慮最多的還是商業屬性,同時,場面、技術性亦是重要因素。
《阿凡達》重映背後,不僅僅是觀眾還電影票而已。
如何在疫情時代,透過與世界市場的聯動,穩固中國電影市場的多樣性;如何透過自主的技術研發,完成國內電影市場再發展,才是電影人更應考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