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一聲嘆息》,講述了一個男人出軌後“兩敗俱傷”的故事。
由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改編的同名電影,則講述了一個女人出軌後付出慘痛代價的故事。
這兩部電影放在一起分析,可以帶給我們更多、更深刻的啟示,關於感情,也關於人生。
一、馮小剛《一聲嘆息》,給了天下男人一個不再出軌的理由這部電影被譽為是馮小剛“最真摯”的電影作品,講述了一箇中年男人婚內出軌的情感故事:
張國立飾演的窮小子樑亞洲,終於娶到了一個不嫌棄他窮的好姑娘,很漂亮,也很善良,就是徐帆飾演的宋曉英。
為了留住這個姑娘,樑亞洲極力勸說她生個孩子,他說:
“生個孩子,你就不會跑了。”
孩子生了,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著。
可是後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當年的窮小子,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編劇,在出差時跟一個叫李曉丹的年輕姑娘好上了。
他會為了新鮮的愛情放棄家庭嗎?
電影按照“出軌前期”、“出軌中期”和“出軌後期”這樣的時間邏輯,為我們呈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也給出了最終的答案。
1.“出軌前期”:有過抵抗,但很快投降樑亞洲意識到這樣是不對的,所以提前結束出差,返回了北京。很顯然,他內心的道德感在提醒他,約束他。
可是,到了北京之後,他沒有回家,而是跟李曉丹去了她的住處。
樑亞洲就這麼輕易地舉手投降,放棄了自己的掙扎。
2.“出軌中期”:抱著僥倖心理,盡享其樂為了劇本進度,樑亞洲又被公司安排住到香山附近的一個賓館去寫作。他不讓妻子來,不讓孩子來,卻日日和李曉丹相會。
這個時候的樑亞洲,已經被熱戀衝昏了頭腦:
他忘記了自己作為一個丈夫的責任,也不去想一旦被妻子發現後,後面的麻煩該怎麼處理,以及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處理。
他抱著僥倖心理,能享樂一天便享樂一天。
但情人李曉丹可不是這麼想的,她向他要承諾,永遠在一起的承諾。
3.“出軌後期”:東窗事發,裡外不是人早就起了疑心的妻子,有一天帶著孩子到賓館找樑亞洲,偏偏就那麼巧,聽到服務員對樑亞洲說:
“昨天你愛人說……”
作為妻子的宋曉英,聽到樑亞洲還有一個“愛人”,確定了自己的懷疑是對的。
多年夫妻,怎不情深?
宋曉英問樑亞洲是否還愛自己,樑亞洲說:
“我晚上睡覺,摸著你的手,就跟摸著我的手一樣沒感覺,但是要鋸掉你的手,就跟鋸掉我自己的手一樣疼。”
他還說:
“你和女兒是我的親人,李曉丹是我的愛人,誰也不能替代誰。”
為了家庭,這個婚看來是不能離。
可為了愛情,這個婚似乎又必須離。何況李曉丹還在一個勁兒地在“逼”他。
此時的樑亞洲,太難了!
正如電影裡他的獨白:“我以為我在奔向新生活,實際上卻走向了一條絕路。”
故事的結局比較意外,妻子不慎摔傷住院,需要有人照料,作為丈夫的樑亞洲於心不忍,回到了她的身邊,他和李曉丹的那段愛情也不了了之。
這個“三個人的僵局”,就這麼破了。
4.這《一聲嘆息》,究竟是在嘆息什麼?站在出軌者的角度,是嘆息多年的婚姻和新鮮的愛情不能兩全。
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是嘆息已婚人士再遇到愛情,真的是一件快樂並痛苦著的事情。
站在人性的角度看:
多年婚姻的平淡令人乏味,新鮮的愛情讓人慾罷不能,人怎麼能抵擋得了這樣的衝擊?
已婚人士遇到新鮮愛情,怎麼辦?這真的很“難為”人。
馮小剛借用這部電影告訴我們:
已婚男人出軌,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除非他是一個特別沒良心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放棄家庭。
二、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女人出軌的故事安娜是一個貴婦人,丈夫是政府的高層官員,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家三口,過著旁人羨慕的生活。
在遇見情人之前,安娜也很滿足於這樣的生活。
可是,意外發生了。
他去另一座城市拜訪哥哥和嫂子,邂逅了一位年輕帥氣的高階軍官沃倫斯基,兩個人一見鍾情。
電影以安娜為第一中心人物,以沃倫斯基為第二中心人物,按照時間邏輯,呈現了兩個人物的心理變化,也呈現了一個女人出軌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1.故事開始:安娜在拒絕,沃倫斯基說“我不強求,也不騷擾你”安娜意識到事情不妙,當晚就決定要離開這座城市,她對沃倫斯基說:
“我要回家,伯爵,找我的丈夫和兒子。”
沃倫斯基站在離安娜三米開外的地方,說:
“我對你沒有任何企圖,我不會騷擾你。”
導演為兩個人設定了這樣的“身體距離”,很符合當時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各自的心態。
不過,沃倫斯基最後還加了一句:“但我不會放棄你。”為後面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安娜一心想著自己對丈夫、對兒子的責任。
單身的沃倫斯基伯爵呢?他口口聲聲說“不騷擾你”,卻又說“不會放棄你”,讓人嗅到了幾分無賴的味道。
如果沃倫斯基此時選擇放手,安娜也不會有後面痛苦的遭遇。
2.故事推進:安娜不再拒絕,沃倫斯基堅持在“騷擾”故事的推進很快,以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人物心理的明顯改變。
沃倫斯基,那個說好了不騷擾安娜的男人,跑到安娜所在的城市,兩個人頻頻相見。
日久相處,兩個人的感情急劇升溫,安娜也徹底放棄了抵抗,她獻身給了這個男人,還懷孕了。
沃倫斯基一臉的歡喜,很輕鬆地說:“我們要自由了!”
可是安娜卻很痛苦,她哀怨地說:“我沒感到自由。”
沃倫斯基咄咄逼人,對安娜說:“離開他,跟我一起走,今晚!明天!”
安娜一臉的痛苦,她說:“沒那麼簡單,沃倫斯基!”
對於一個單身男人來說,這的確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是純粹的“豐收”,根本不必猶豫。
可對於已婚的安娜,卻同時意味著“得到”和“失去”:
她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愛情,得到沃倫斯基。
但同時,她會失去兒子,失去名譽,甚至更多。
還有一點,因為內心的負罪感和來自社會的世俗壓力,她會失去內心的平靜,而平靜是幸福的根基。
電影裡的這段對話,這個片段,通過鮮明的對比,讓我們對“所謂的愛”生出了無限的質疑:
那個聲稱很愛很愛安娜的沃倫斯基,為什麼沒能站到安娜的位置,設身處地地理解她的困難和痛苦?
這愛,是否過於荷爾蒙了些?是否過於自私了些?
3.“瘋狂地要在一起”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一樣,都藏不住。
丈夫很快發現了安娜的異樣,迫切要和沃倫斯基在一起的安娜,也坦白了一切。
接下來丈夫的表現,卻“亮”了”:
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憤怒,而是忠告:
“不,別給自己帶來痛苦!”
丈夫的內心不憤怒嗎?別的男人入侵到自己的親密關係中,他怎麼可能不憤怒?
他卻一下子就站位到了安娜的位置和視角,理解並預知到了安娜即將面臨的痛苦。
一個已婚女人出軌,將承受怎樣的心理壓力,這個丈夫很清楚。
這一點,安娜的情人沃倫斯基沒有想到,更沒有做到。
丈夫甚至願意接納這個孩子,當作什麼都沒發生。
有人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自己作為一個高階官員的面子,不可否認有這樣的成分,但這樣的包容仍然不是哪個男人都可以做到。
不過,此時的安娜已經很瘋狂了,生下孩子後,躺在床上的她向丈夫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
“你去把沃倫斯基,請到家裡來!”
一個妻子,讓丈夫把自己的情人請到家裡來,這樣的話語,這樣的舉動,是多麼尖銳的一把利劍,刺向了丈夫的心。
丈夫拒絕了。
面對這樣的請求,天下哪一個男人能不拒絕呢?
不過,最終安娜還是帶著新出生的孩子和沃倫斯基走了。
4.愛情是安娜的全部,沃倫斯基想要的卻還有更多如果安娜和沃倫斯基過得很幸福,也就罷了,我們也會祝福這個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女人,祝福這一對終成眷屬的有情人。
一見鍾情,情願,畢竟是這世上最美好的愛情了,可遇而不可求,誰遇到了不想緊緊抓在手裡呢?
可是,安娜更痛苦了。
為了逃避世俗的壓力,安娜和沃倫斯基住到了一個鄉村別墅。在這個“世外桃源”,日日有沃倫斯基相伴,安娜很幸福。
但時間久了,沃倫斯基覺得這對自己是一種“囚禁”,他想要回到城市,回到部隊,謀求自己的事業。
有一天,他還得到了要升職的訊息。
安娜知道後,非常不安,她覺得沃倫斯基要離開自己了。
安娜變得很神經質,情緒非常不穩定,她希望沃倫斯基時刻地守在自己身邊。沃倫斯基要出門辦事,她就“喋喋不休”。
沃倫斯基都煩了,說:
“你真的會把我逼走的!”
親密關係,在這一刻,有了質的改變。也預示了故事的巨大轉折。
後來有一次,沃倫斯基出門了一整天,安娜等不及了,她要去找他,她害怕他再也不會回來。在火車站,沒能找到沃倫斯基的安娜,臥軌自殺了。
安娜自殺,是因為沒找到沃倫斯基嗎?
或許直接原因是,但根本原因還是她的內心太痛苦了,她無法忍受了,所以一死了之。
安娜死後,沃倫斯基會痛苦嗎?
電影裡沒有呈現,但我想一定會的,不能否認他愛安娜,只是從頭到尾,他都沒有理解安娜內心最深處的感受,所以沒能及早阻止這樣一個悲劇的發生。
為了這場愛情,安娜付出了一切。
令人心痛,令人惋惜。
有人說,年輕時看《安娜·卡列尼娜》,很欽佩也羨慕安娜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勇氣,可長大後再看,卻覺得她好糊塗。
不知道,你怎麼看待安娜的選擇?
三、2部電影,1個主題,4層深意馮小剛的《一聲嘆息》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兩個不同的故事,呈現了同一個主題,這兩部電影放到一起來看,很是引人深思。
1.出軌,就意味著內心的痛苦一場婚姻,無論是否因為愛情走到一起,都不能改變婚姻的本質:
責任和忠誠。
所以一旦出軌,內心一定會很痛苦,一邊是欲罷不能的新鮮愛情,一邊是多年的婚姻,會引發很痛苦的掙扎。
這樣的人,說真的,挺讓人心疼的。
2.僥倖心理,真的不要留太久相比於安娜,這一點在《一聲嘆息》裡樑亞洲的身上表現得更明顯,尤其是在香山賓館約會情人的那段日子,樑亞洲的心裡就是在想:
“只要妻子還沒發現,就可以多快活一陣子。”
他其實並沒有想要離婚,要和李曉丹在一起。
只是後來不小心被妻子發現,才不得不面對一切的問題。
如果樑亞洲沒有僥倖心理,能早一點,能乾脆一些放手,就不會有後來的兩敗俱傷了。
3.愛情中的人,先“失控”,後“失能”中國歷史上有很多Acura愛情的詩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愛情,它本就是一樣叫人“情非得已”、“身不由己”的東西。
有時候,它沒來由地就來了,有時候,不管你怎麼努力,就是走不出來。
一份真感情,怎麼能說放下就放得下?
愛情裡的人,一般都會先“失控”,後又“失能”。
這些,我們都可以深深的理解。
在兩部電影裡,在樑亞洲和安娜的故事裡,這兩點也得到了很完美的呈現。
①
無論樑亞洲還是安娜,作為已婚人士,面對婚外愛情的預兆,起初都在猶豫和拒絕。
但後來,都放棄了掙扎。
這是失控。
②
《安娜·卡列尼娜》裡的單身軍官沃倫斯基,起初說得很好,不會騷擾安娜,只是靜悄悄地愛她。
可是沒過多久,他就變卦了,他強勢地要求安娜和他在一起。
這也是失控。
比失控更可怕的,是失能。
在《一聲嘆息》裡,面對妻子,樑亞洲想要回歸家庭,面對情人,樑亞洲想要離婚,兩個女人都在“鬧”,這樣的局面,這樣的麻煩,樑亞洲根本沒有能力去處理。
這是典型的失能。
失能的本質是不負責任:
為什麼要製造出一堆你自己都無法處理的問題?
在《安娜·卡列尼娜》裡,沃倫斯基強勢逼近,終於得到了安娜,可是面對安娜因出軌帶來的內心痛苦,他表現得很無能:
第一,他無知覺,不理解安娜的痛苦。
第二,他沒能力,不能化解安娜的痛苦。
實際上他的不理解,也早已決定了他的無能力。
對於安娜來說,這個深愛自己的男人,將自己拖進了痛苦的深淵,他卻無法拯救自己,甚至沒有意願和耐心拯救自己。
這對安娜,不也是致命的傷害嗎?
對這兩個故事裡的“第三者”李曉丹和沃倫斯基,只能說:
“我理解你的愛情,但無法贊同你的為人。”
4.真正的愛,是成全關於愛情,還有一句很美的、流傳千古的詩句: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如果太晚遇見了一個人,如果在一起就註定是傷害,不如放手,成全他的現世安穩。
把愛放在心裡,即便多年以後想起來也會覺得隱隱在痛,會覺得遺憾,但也好過“樑亞洲和安娜式”的悲劇結局。
最好的愛,最真的愛,是成全。
寫在最後:愛情,它很美,也很毒。
所以你遇見它,也註定要被它所傷害。
想一個人,很甜,也很苦。
餘生還很長,不如保持距離,慢慢想。
緣分天註定,遇見沒有對和錯。
但是選擇,還要自己來做。
遇見愛情,是你的幸運。
承受痛苦,是你的代價。
我深深的理解,
卻不敢說出口,
我怕自己給了你溫暖,
也“放縱”你一錯再錯。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你”的幸福,是我永遠的期待。
-
1 #
-
2 #
寫得很詳細,很有道理,看過安娜,覺得她很傻,你分析得很到位,婚外情,太危險
-
3 #
人還是要視野開闊點,看透本質點,這個安娜要是有知否知否裡明蘭半分聰明就不至於這樣
-
4 #
分析得特別客觀到位
-
5 #
安娜 最喜歡的小說
-
6 #
感情的事情 只有經歷過 才明白 沒經歷過 根本沒有感受
-
7 #
出軌,是一場小到傷筋動骨,大到致命的禍事!
-
8 #
最好的愛,最真的愛,是成全。
把愛放在心裡,即便多年以後想起來也會覺得隱隱在痛,會覺得遺憾,但也好過“樑亞洲和安娜式”的悲劇結局。#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