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很多人說,中國沒有好的科幻電影是因為電影特效畫面不行,是因為科技水平不夠。而今天北北就決定和大家聊聊這部史上最低成本的科幻大片《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該部影片由Richard Schenkman執導,傑洛米·貝斯拜(Jerome Bixby)編劇,成本僅一萬美元,豆瓣評分卻高達8.5分,超過絕大多數高成本科幻電影,創下了幾億票房,它憑什麼?

說起好萊塢科幻大片,想必在我們心中必然是這個樣子。不用看就已經知道經費在燃燒。

然而,現實卻是,一萬美元也能拍出與好萊塢大製作媲美的“科幻大片”。它沒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炫彩特效,沒有好萊塢巨星,沒有先進的拍攝裝置,但它卻吸引無數觀眾為之駐足。

一間被搬空的房子,一位活了14000年的穴居人,和七位世界各領域的頂尖學者(除去搬家工人)便是這部電影的全部。主

人公John,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哈佛曆史系教授,在工作10餘年後毅然辭職離開,搬家的那天,他的好友同事來為他送行,好友們對約翰的離開困惑不已,就在此刻,john說出了自己活了14000年的祕密。

梵高的畫作,銀色弓箭,史前的石斧,成堆的學位證書讓這場送別不同尋常。這個時代頂尖的地理學家,歷史學家,生物學家,精神領域學者和虔誠的基督教徒齊聚一堂,同“祖先”開展了超越常識顛覆認知的學術辯論。

這部電影借科幻的名義,論述了歷史,人類,宗教三大命題,引導人們去思考本源,去質疑,去探尋真相。

John一個活了14000年的穴居人,做過部落首領,捕過馴鹿和猛獁;同偉大的Nautilus哥倫布是好友;梵高曾經常到他的農場作畫,並贈送了一副給他;他認識釋迦牟尼,曾跟隨他學習並伴他到死亡;他將在佛教所學帶到羅馬,想要普化世人,被人們奉為上帝之子—耶穌;他告知現今宗教的宣揚的理念,並非他的本意。

該部影片傳遞出來的思想我無法用寥寥數語說清楚,它是值得我們二刷的好片,但這部電影最讓我驚豔的是編劇的創作。

一部成本極低的軟科技佳作,採用圍爐夜話純對白的形式進行腦洞大開的思想實驗,顛覆了我對科幻電影的認知。且不論電影折射的人類命題是多麼深刻,單看這電影不同尋常的拍攝,便讓我對國內科幻電影有了些思考。

中國電影現狀

科幻電影常有“硬科幻”和“軟科幻”之分。“硬科幻”把科技作為主題,配之以絢麗特效,強烈的視覺衝擊,讓“驚奇感”體現得淋漓盡致。無疑,這對資金,電影工業技術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軟科技”則是以科幻為引,對外輸出哲學思想,人文地理,倫理情感,宗教歷史等等的價值理念,描繪現實,引導你去思考。因此它對畫面特效的要求不高,可以像《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只需要一間破屋子和八個演員,也可以像《彗星來的那一夜》不需要什麼大場面。

在電影市場上,當然是硬科幻比較吃香,不需要帶太多思考去觀看電影,盡情享受它的驚險刺激。不過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同領域的兩種型別,實際上沒有什麼可比性,所處的這個時代是如此,受眾是如此,影視產品更是如此。

而中國科幻電影技術硬傷難以治癒,軟體內涵也停留表面。如和《流浪星球》一同上線《上海堡壘》,可謂謾罵聲一片。故事邏輯,劇情,極其畫面都讓人無盡吐槽。若把中國科幻電影的水準歸結於特效科學技術上來那大可不必。硬體設施並不是阻礙一部電影成功的因素。

若《那個男人來自地球》的這一萬美元給中國,會拍成什麼樣的作品呢?

是這樣?

還是這樣?

我並非在貶低中中國產科幻電影,中中國產也不乏有優秀的作品存在。但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創作力想象力都遠遠不夠,優秀的導演和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硬科幻沒有技術工程,軟科幻流於形式,國內電影也一直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像《超時空同居》《顫抖吧阿部》《瘋狂的外星人》等等軟科幻電影雖評價不高,但也算是較成功的國內軟科幻嘗試。

科幻電影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培育下逐漸本土化,呈現軟科幻的發展狀態。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根植於中國群眾心中,在市場上的科幻產品大多是以情情愛愛,人文故事為題材。加上中國自古是講究中庸之道,因而極具西方特色“英雄主義”在中國雖產生獵奇感收割大批粉絲,但中國卻無論如何也拍不好此等科幻片。部分電影過分重視科幻Wraith,卻囿於技術不甚嫻熟而落得個“東施效顰"三不像的境地。

而更多的電影則是在中國逐漸本土化,藉著科幻的幌子述說人文故事,呈現一種軟科幻發展狀態,但仍然停留在表面。如《逆時營救》《我的機器人男友》手段都並不太高明,立意也不深刻。

科幻電影“難產”的原因分析

文化產品的基礎在於文化創作。尤其是軟科幻,更需要好的故事支撐。

看中國現狀:其一,高品質科幻小說作品匱乏,科技文學基礎薄弱,僅只有劉慈欣,郝景芳,寶樹等等創作者的支撐,沒有足夠多的優秀藍本去改編。

其二,科幻電影工作者的科幻素養不夠。科幻片要基於科學,不能胡亂的瞎扯,要具有真實性,邏輯性。因此,避免電影出現知識漏洞,對於科幻電影劇本的改編門檻也是較高,不能光有腦洞,基本科學素養也要具備。

其三,電影的科技感不足。這個問題也並非一日就能解決,科技感對於電影工程仍是個老大難的問題。雖說《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了中中國產科幻電影的崛起,但是仍然有漫漫長路要走。

電影稽核對影視行業的嚴格把控已成為常態。影視行業作為精神文化產品,承載著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國家對電影的內容,主題,形式,標準,程式都做了嚴格的規定。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文化產業秩序,電影品質。但是也制約了影視行業的發展。電影審查程式繁瑣導致審查時間過長,電影不能及時上映,嚴格的管控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影視行業的創造力,創作者的積極性。

科幻電影成本高,資金迴流少,在市場上不夠吃香。對於中國而言,科技電影是一個燒錢的專案,成功的科幻電影又屈指可數。特效,空間這些都需要高成本的大製作。相比較而言,傳媒公司則更傾向於打造市場上的熱點:爆款仙俠劇,綜藝選秀節目。願意勞神傷財,認認真真創作科幻片的人實在太少。

市場生產以需求為導向,福斯的審美偏向也影響科幻電影的創作。一個時代的影視產業如此流俗,是與福斯審美離不開的。最近影視行業大熱大火的有爆款選秀養成綜藝,如近些天《青春有你二》頻繁上熱搜,還有甜而不膩的《傳聞中的陳芊芊》等等諸如此類。

會發現我們時代的影視偏向於小情小愛,在影視作品中這類也佔絕大多數。福斯的審美,需求偏向倒推影視行業的文化創作。故而在中國的科幻電影中,科幻加愛情題材的電影也層出不窮。

科幻電影該何去何從

好萊塢科幻片一直是科幻電影的標杆,但是科幻電影的母題並不侷限於“英雄主義”“拯救世界”。中國科幻電影的拍攝也不必拘泥於此,作為科幻電影的後繼者,我們要將中國傳統,同科技結合,拍攝中國式的科幻電影。

單一的模仿極容易陷入東施效顰的誤區,不如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讓科幻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適應匹配,構建創作活的源泉,讓科幻電影接地氣,打造自己的IP。

也應該沉的下心去搞創作,而不是為了圈錢去創作。

國家對電影市場的管控要把握有度,對影視行業加強巨集觀調控。無論是科幻電影還是其他領域,中國的審查管控都較嚴格 。雖然對維護社會秩序,構建良好社會風尚有較大促進作用,但是文化創作極其容易受限制,缺乏活力。國家應把控有度,借鑑國外電影分級制度,完善審查管控法規,明晰範圍,電影對應到人群,以至於不讓文化創造力流失。

科幻電影在中國並沒有福斯化,反而是短板的存在。國家可加大對科幻電影的鼓勵和扶持,加大資金投入。電影工程也朝產業鏈發展,要分工明晰,體系結構嚴謹。《流浪地球》曇花一現後,中中國產科幻電影雖有進步,但依舊艱難前行。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不同尋常的拍法讓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前途的光明。當我們的硬體實力比不上的時候,大可發揮人無盡的創造力,這也比較適合中國科幻電影初步階段或小資影視產業的發展。我們也應多分耐心,去期待科幻電影更好的明天。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劉德華沒有淪為爛片王,得感謝兩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