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作者 | 趙益佰

如何定義一首好歌?音樂的流量和品質必然是矛盾的嗎?當下的新歌質量就是不如老歌?流量歌手水平不如獨立音樂人?相信每個音樂愛好者腦中都曾出現過這一系列的疑問。

但不同型別的音樂作品終歸都要統一進入到生活維度中,由聽眾自由做出選擇和判斷,這一過程既殘酷又真實。如果去掉中間環節,讓音樂人直面聽眾,大家開誠佈公地交流對一首歌的看法,結果會怎樣?

你可以看到樂壇先鋒和新銳創作人、獨立音樂人和流量歌手、歌手和 KOL、新歌和熱歌……不同型別的音樂,不同風格的歌手,不同圈層的文化,在同一個舞臺上,共同面對現場聽眾的“贊評轉”。

好歌要出圈,必然要面臨“破壁”的考驗。如今,音樂綜藝逐漸分眾化,試圖爭取各自圈層的受眾,《為歌而贊》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做 “綜藝破壁機”。這很冒險,當然也很刺激。

打破音樂與市場間的壁壘,好歌直接由聽眾選擇

《為歌而贊》集結了張信哲、張韶涵、THE9等30餘位專業音樂人和新世代音樂人。每期節目中,三組歌手在現場帶來新歌首唱,另外三組歌手對抖音熱歌進行改編新唱。

在首期節目中,百贊團便以獨特的視角點評歌曲,以犀利的語言對質歌手,即便是面對資深歌手的表演,只要自己不喜歡,嘴上也會毫不留情面。

透過節目,一首歌曲直接面對“贊評轉”的反饋。獲得百贊團投票最多的歌曲將進入最終的決賽盛典,衝擊年度冠軍歌曲。

《為歌而贊》主持人陣容

節目最大的看點就在於此,在音樂審美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判斷。在現實中,一首歌曲的成功與否又總與非常明確的指標掛鉤:從歌曲傳唱度、唱片銷量、流媒體的播放量,再到如今的抖音“贊評轉”。

之前,歌手和作品進入市場要經由唱片公司的包裝,透過電臺等專業媒體的推介,再由唱片公司等中間機構反饋最終的市場資料。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話語權早已置換,傳播歌曲主動權在使用者手中。使用者的選擇就一定是非理性的麼?他們的需求和判斷的標準是什麼?音樂人又會如何面對聽眾的選擇?這諸多的疑問,也許都可以在節目模擬的“小市場”中一窺究竟。

媒體看片會上,《為歌而贊》主創團隊闡述節目理念

正如節目聯合制作方七維動力聯合創始人、《為歌而贊》總製片人蘆林所說,“關於流量與品質,很多時候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和結果的,你在追求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它也許就是答案。”

消除大屏與小屏間壁壘,確立大眾參與互動新模式

除了賽制上做出改變、賦予聽眾更大的決定權之外,《為歌而贊》也開闢了音樂綜藝的新玩法。

在TopMarketing出品的《2020年中國網生音樂綜藝報告》中,特別指出互動和參與對音樂綜藝的重要性。報告稱,年輕使用者對綜藝內容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觀看者”的角色,還希望可以深入參與到節目內容和營銷中來。

這就要求當下的音樂綜藝要更具有互動性。只有參與,才能調動起使用者的主動認知。

以往的音綜,觀眾參與的方式無非是投票、助力等等。而《為歌而贊》依託抖音和臺網互動,實現了“大屏首唱,小屏二創”的新形式,精準佔位“跨屏互動音樂綜藝”新品類。

音樂比語言更容易打動人也具有傳播性,這在抖音之前的音樂傳播中有太多案例。在網友的二次創作之下,歌曲作為影片BMG的傳播度不斷加碼,其內涵也不斷得到擴張。

像火爆全網的《少年》,不但被用來懷念青春,也被網友用來慶祝百歲的爺爺奶奶金婚,或者獻給剛出生的孩子。像今年初走紅的《星辰大海》,不但被用來紀念愛情,也被消防官兵等用作正能量宣傳。

抖音上,《星辰大海》被用作消防宣傳影片的BGM

藉助抖音的社交功能,《為歌而贊》在節目之外也能吸引觀眾分享對歌曲的共鳴和感受,分享生活態度。觀眾在小螢幕上不但可以參與對音樂的再次創作,也相當於用自己的選擇為歌曲送上音符。

藉助“跨屏”和“互動”,《為歌而贊》打破了大螢幕和小螢幕的壁壘,更實現了資深音樂人、歌手、百贊團以及場外觀眾的破壁交流。

傳統音樂類節目結束就是結束,《為歌而贊》節目的結束才是歌曲進入抖音生態的開始。一首歌曲的價值在“贊評轉”的傳播之下持續得到提升,大眾的選擇和參與伴隨歌曲的生命力一起成長。

助推音樂破壁交流,讓好歌走向全民化

摩登天空創始人、CEO沈黎暉曾在一次活動上說,他認為綜藝的任務就是出圈,意味著瞬間的流量。其實綜藝對更多使用者的教育意義更大,小孩看一個綜藝可能就買了一把吉他,愛上了音樂。

但經歷了前兩年的火爆,音綜市場也面臨著重新調整。《歌手》節目組宣佈不再舉辦下一屆,《我是唱作人》、《樂隊的夏天》也很可能從今年的節目單上消失。缺乏了主流綜藝,歌手也失去了向主流觀眾輸送作品的平臺,不得不透過各種分散的渠道為作品尋找機會。

音綜的創新勢在必行,把舞臺還給音樂作品本身也勢在必行。《為歌而贊》這樣一檔具備創新態度的音綜誕生,就格外引人關注。

同時,音樂市場中無形的 “壁壘”越來越多,破圈變得越來越難,一時很難找到新的衡量尺度。有的音樂人有百萬粉絲,也還是有觀眾會覺得他沒出圈。

好的音樂要真正走向全民化,得到主流觀眾的認可,必須要得到更多圈層的聽眾肯定,這更需要綜藝這樣的交流平臺助推。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歌而贊》的破壁嘗試就越發顯得有意義。經由賽制上、傳播形式上的創新,節目淡化了比賽、淘汰的感覺,反而鼓勵音樂人和聽眾的直接交流,又打破了新歌和熱歌、流量與品質間的壁壘,推動不同型別的音樂、不同圈層的文化站在同一個舞臺上面對觀眾。

蘆林說,節目“其實是從單一追求增長的視角轉變為貢獻的視角,從單一要爭奪、要PK的維度,轉變為我們如何來共創的維度。”

音樂行業的良性發展,根本還是要建立在為音樂市場輸送品質好歌和多元化的創作人才之上。也許一檔節目無法根本改變行業的生態,但《為歌而贊》的初心依然值得讚許。

抖音短影片的流行,已經在這幾年改變了音樂的應用場景和分發邏輯,刺激了音樂創作。而《為歌而贊》作為“綜藝破壁機”,既豐富了抖音內容生態,又透過創新音綜模式,搭建起面向主流市場的音樂宣推鏈路。

從這種意義上說,《為歌而贊》為音綜“破壁”的嘗試還是很值得期待的。畢竟,音樂行業又多了一個靠譜的出口。

-全文完-

9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Rollin》逆行榜單力壓BTS、粉墨,BG終於得見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