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外交風雲》在北京和廣東兩大衛視播出,明晚就要收官了。

通常來說,民間敘事和虛構故事更容易出彩,但《外交風雲》印證了一個道理:真實歷史,本身就是最精彩的戲劇。

更值得一說的是,中國目前所處的國際形勢,中國外交所承擔的任務,與某些歷史時刻多有相似之處。《外交風雲》不僅帶來戲劇審美的享受,同時也有以史為鑑的諸多啟迪。

59城收視率已經站在1.5以上。主流媒體發文點贊,年輕觀眾下場參與討論。山東衛視緊急啟動1.5輪跟播,10月10日播出了前兩集。華策影視領銜出品的這部劇,成為了今年國慶期間最引人注目的電視劇。

這一幅新中國的外交長卷,美不勝收

以“外交風雲”入題,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以往逢五逢十的大慶時刻,獻禮劇選擇的多數都是1949年之前的中國革命歷史題材,而對新中國成立後的高層政治諱莫如深。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共和國曆史仍是現在進行時,一些是非功過和人物“紅黑”難以論定。

但在外交戰線上,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民眾,都是國家利益至上,立場一致。從外交的視角切入,然後以間斷式章回體敘事,就繞開了諸多無法言說的雷區。而且,“外交是不流血的戰爭”,外交上的兵法戰術和跌宕起伏,天然就是很好的戲劇素材。

新中國的“外交風雲”,實際上從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美國駐瀋陽領事館,窩藏了敵特的電臺拒不交出,已經接管瀋陽的解放軍軍管會毫不客氣地收繳了這些電臺。英國海軍“紫石英號”在中國內河長江上耀武揚威,對解放軍發出的旗語置之不理,我炮兵毫不猶豫地對其開炮...

這是正式開國前的小插曲,也是新的執政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宣告新中國不再跪著辦外交。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外交事業掀開第一頁。如果說開國前,“仗著”與各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行事還可以有三分性情驅使的話,開國後就得拿出依轍合韻的大國氣派。

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是早已確立的。但等待蘇聯的承認,還是讓開國領袖們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更沒想到的是,毛澤東首次出訪蘇聯,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蜜月”之旅。

蘇聯不願意放棄他們在中國的利益,斯大林嘴上說,“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但就是不肯締結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毛澤東的老朋友“蔣委員長”也煽風點火,大造毛被斯大林軟禁的謠言。毛澤東因勢利導,趁機將了斯大林一軍。迫於輿情壓力,斯大林同意與中國締約,毛澤東滿載而歸。

新中國外交“第一戰”,確立了當時外交的主基調:鬥爭。對這個新生的政權,西方世界固然是充滿敵意,一個陣營的國家也不是毫無保留。除了鬥爭,別無選擇。

如果說與斯大林是鬥而不破,那和杜魯門就是真刀真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歌響起來了,一個貧弱多時、只有步兵的國家,敢於向世界上頭號軍事強國挑戰。

5次戰役,打打停停。“伍修權在談判桌上解決不了的,只能靠彭老總的槍炮解決了。”“即使談判破裂,也要把責任歸於對方。”中方的戰鬥力和氣勢折服了美國人,“如果你無法打倒他,你就擁抱他”。最終,美國人在沒有取得戰爭勝利的情況下,簽下了板門店停戰協定。

實際上,一些普世的文明公約固然會起作用,但你的尊嚴和地位最終只能靠實力來爭取。如果沒有跨過鴨綠江的這一戰,美國人就不知道和新中國相處的邊界。

前方頂住了“美帝”,後方又冒出了“蘇修”。赫魯曉夫上臺以後,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更甚,老想在中國地面上搞事。一會兒要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一會兒要和中國組建“聯合艦隊”。

作為民族主義者的毛澤東一概拒絕,“中國需要援助,但犧牲主權的援助我們不要。”逼急了就是一句毛式修辭:“我把中國1萬公里的海岸線給他,我上井岡山去。”

毛澤東一生信奉鬥爭哲學,“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其樂無窮”。沒有人能讓他簽訂城下之盟。毛澤東心遊萬仞,總是說出和嚴謹檔案語言大異其趣的鏗鏘句子。

中蘇交惡。在蘇聯發電要撤走專家的那個夜晚,毛澤東獨自淋雨,陷入沉思。“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不合時宜了,“開啟西門”的戰略被提出來。

毛澤東會見英國二戰名將蒙哥馬利,提出“原子彈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paper tiger”這個英語單詞的發明,既是略帶喜感的浪漫主義,也抒發了藐視敵人的豪情壯志。

英國人對美國人,總是不完全順從又亦步亦趨,所以搞了十幾年與中國還是“代辦”的外交關係。法國總統戴高樂則不然,他是民族主義者,他認定與中國建交符合法國利益,就大刀闊斧推進此事。

最大的絆腳石是臺灣當局。戴高樂與蔣介石有並肩戰鬥之誼,拉不下臉來直接斷交。而中國與任何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先決條件都是“一箇中國”。雙方表現出了極大的政治智慧,中方同意法國先與中國建交,再與臺灣斷交。其實都在賭蔣介石何去何從。

按照美國人的意思,臺灣就挺著與法國不斷交,“兩個中國”就形成了。但“蔣委員長”此刻也顯示了民族主義者的底色,他很是硬氣地主動與法國斷交了。等於是幫著消除了中法建交的最大阻力。

接下來,就進入了這部劇最回合繁多,也最妙趣橫生的段落:中美謀求改善關係,尼克松訪華。毛澤東、周恩來和尼克松、基辛格之間連續過招。因為互有情意但不知對方心意,毛澤東形象地稱之為“吊膀子”。

首先釋放善意的是中國,我們釋放了一對在深圳誤入中國海域的美國情侶。美國投桃報李,放寬了美國人來華的限制條件。

接下來,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頭腦發熱,把導彈安到發射架上,準備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美國在一份小報上刊登豆腐塊,把訊息透給中國。毛澤東面沉似水,在紙上寫下“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主張。

按照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美蘇是第一世界,西歐和日本是第二世界,中國和其他弱小國家是第三世界。然而,在國際政治角逐中,美國和蘇聯互相講價,都要打中國牌。而跟兩個超級大國交惡的中國,也在尋求與美國和解,進而解除蘇聯在漫長國境線上的威脅。

毛澤東主動邀約老朋友、美國人埃德加.斯諾來華,與之共同登上天安門城樓,釋放試探氣球。但尼克松和基辛格不懂東方式的曲折語彙,竟然忽略了這個訊號。

尼克松也沒閒著,在外交場合第一次明確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得到了“為了討論撤出中國領土臺灣的問題,尼克松總統的一位特使,將在北京受到熱烈歡迎”的承諾。

毛澤東再次與斯諾對談,向美國人隔空喊話。這次,尼克松和基辛格總算感受到了中國的意圖。然後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毛澤東午夜時分靈臺猛醒,下達了同意美國乒乓球隊來華的指令。護士長有些迷惑:您這吃了安眠藥,說話還算數嗎?”

這部劇給了毛澤東身邊的衛士、祕書和保健人員很多筆墨。這固然是解決了電視劇所需要的“搭話”問題,而且讓劇和紀錄片明顯區別開來,更添了些歷史暗場處的生動。同理,在網上頗有爭議的淩氏姐妹的虛構,也是為觀眾開一雙天眼,讓我們能自由進出重大歷史現場。

“由於經費不足”,美國第七艦隊停止在臺灣海峽巡邏。覺察到氣味不對的臺灣向美國抗議:你們對共產主義太軟弱了。然國際政治從來沒有永遠的朋友,當與中國握手成為尼克松政府最大的利益所在時,臺灣註定只能螳臂當車。

基辛格暗度陳倉,化裝出行,閃電訪問中國36小時。他提出天才的表述方式: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模稜兩可地掃清了兩國最大的分歧。他為尼克松打好了前站:1972年春天訪華,謀求兩國關係正常化,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實際上,從基辛格祕密訪華,到尼克松訪華髮表上海公報,中間枝節頗多,鬥爭頻發。《外交風雲》幾乎完整再現了這段互相靠近,又各自掣肘的破冰之旅。

穿著睡衣的毛澤東在病痛纏身和內亂頻仍的情況下,保持了清醒的戰略頭腦,做對了中美關係這道題。而周恩來也是在身體每況愈下的煎熬中,展現了高超的談判技巧和執行力,走活了中國外交這盤棋。

尼克松這邊,他要做首位和新中國領導人握手的美國總統。這既是他任內的最大政績,連任總統的重要砝碼。也必將寫入史冊,成為他此生最重要的標籤。然而美國的政治制度決定了他不能為所欲為,兩院的議員和新聞媒體都虎視眈眈,行差踏錯一步就萬劫不復。

後來,他還是倒在了“水門事件”的漩渦中,而這個事件在毛澤東看來不過是“屁事”。這是後話,但從中能見出兩國的巨大差異。

雙方求同存異的過程就是最好的戲劇故事。《外交風雲》比較透徹地寫了兩國避開紅線和暗礁的努力,也清晰地勾勒出了兩國領導人不同的處境和心態。

讓觀眾洞若觀火,始終少不了“國際觀察員”蔣介石的分說。臺灣問題雖是中國內政,但中國與每個國家的外交關係都繞不開臺灣問題。蔣氏父子在劇中主要有兩個任務:一是派出特工人員攪局,二是感嘆:無可奈何花落去。

有些話,當事人不好說,觀察者卻可以一針見血。隨著臺灣在國際社會中一步步失勢,蔣介石的怨懟心理越來越濃。他一再說出西方政客的行為依據,指責他們反覆無常。觀眾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在溫情脈脈的外交禮儀和彎彎繞繞的外交辭令背後,是怎樣的利益角逐。

1949年到1976年,這些絲絲縷縷的外交往事,或許在各種文字書籍和紀錄片裡都能看到,但以電視劇的形式全面表現,這還是第一次。雖非歷史的全部,但可以看出主創人員巧妙剪裁、審慎表述,向著信史做了最大限度的努力。

從中,我們看到了毛澤東的縱橫捭闔和絕不低頭,周恩來的翩翩風度和鞠躬盡瘁。看到了 “外交天團”的實力和魅力,將軍大使的脫胎換骨。看到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篳路藍縷和長足發展。看到了一場又一場好戲。

這一出以史為鑑的主流大劇,華策製造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外交風雲》是一部電視劇,具有很強的戲劇屬性和審美價值。是一部獻禮劇,回溯新中國波瀾壯闊的外交征程,可以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它甚至還是一部“資治通鑑”,通過對歷史上相似情境和處置的了解,能更加明智、果敢地應對當下的國際爭端和挑戰。

中國走過了40年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走進了新的國際航道。今天的世界,與《外交風雲》所述故事的冷戰背景不同,中國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深度融入了全球經濟。

然而,也不得不看到,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大搞貿易保護主義,打壓中國的高科技企業,甚至明裡暗裡支援分裂勢力,挑起外交事端。

今日中國的國力已遠非原先的一窮二白可比。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誰都不要指望我們吞下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1959年之後,中國不但遭到西方國家的封鎖,也失去了“蘇聯老大哥”的關照,一時間在國際上形單影隻。但中國用2年多的時間搞出了原子彈,再也不怕超級大國的核訛詐。又用“開啟西門”的策略廣交朋友,用20年的時間,把建交的紅旗插滿全世界。

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才能贏得世界。這樣的道理,適用於冷戰時代,也適用於已經出現了一些冷戰跡象的當前。中國不會放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步伐,也不會改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衝破羅網,走向世界的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開展了“蘇菜外交”“咖啡廳外交”,愣是在貌似鐵板一塊的西方陣營中撕出一道裂口,擴大了新中國的影響。

在中美兩國從破冰到建交的過程中,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人表現出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鬥爭藝術。“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就得讓對方的一部分目的也達到。不剛不行,不剛就會被對方蠶食。一味剛也不行,斗折蛇行的路徑,能保證雙贏的結果。

中美兩個大國發展至今,對抗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會只有對抗沒有合作。劇中所展示的談打結合,進退有度,鬥而不破,破而能續的歷史,可以對今人形成啟迪。

當然,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界上也沒有萬用萬靈的金科玉律。《外交風雲》終究是一部劇,文藝功用是最主要的。如果能對時局提供一點點思路上的參鑑,那是意外之喜。

主投主控這部巨集大敘事劇的是年輕的華策影視杭州劇集中心。華策影視是電視劇第一股,以面向市場的商業劇見長。華策旗下的杭州劇集中心成立不久,他們的使命是創作、生產能夠兼顧導向和市場的主流大劇。

2017年,華策當家人趙依芳在一次會議上得知編劇馬繼紅正在撰寫這個劇本,立刻意識到這是華策想要做的專案,派出杭州劇集中心的團隊聯絡和運作此事。

《外交風雲》這般體量和定位,對任何一個電視劇製作機構都是巨大的挑戰。劇裡有換不完的內景和外景,有數不清的頭面人物,有準備不完的年代服飾和道具......他們給出了同類劇目的最高投資,總製片人高軍和導演宋業明率領製作團隊,將這些錢花在了刀刃上。

劇組在煙臺租了四個5000平米的大棚。毛主席住過的菊香書屋,周總理住過的西花廳,政治局開會的頤年堂、懷仁堂,美國的白宮,蘇聯的克里姆林宮,聯合國的會議大廳,以及毛澤東專列、尼克松專機、尼克松遊西湖時的畫舫,都逼真地搭建出來。

據統計,《外交風雲》共搭建各種拍攝場景380處。這對一部電視劇來說,是創紀錄的。

《外交風雲》涉及了太多的歷史人物。除了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和蔣氏父子之外,還有外國的斯大林、赫魯曉夫、杜魯門、杜勒斯、艾森豪威爾、尼克松、基辛格、戴高樂、西哈努克、蘇加諾、尼雷爾、田中角榮等重要角色。這些人物都有吃重的戲份,要求形神兼備,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遴選的。

劇中還有很多大場面的戲,如聯合國大會表決、萬隆會議、日內瓦會議等,群眾演員的需求量動輒成百上千,而且必須是白面板、黑面板、棕色面板的外國人,每個群眾演員只能用一次。

不同人物有不同服裝,不同年代有不同制式,劇組幾乎開設了一個服裝加工廠,製作的服裝達數萬套。

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場景。《外交風雲》先後轉場四次,從煙臺到北京、到大連,再到海南,最後派小分隊去俄羅斯、法國、瑞士、美國等地拍攝,行程累計可以繞地球數圈。

所有這些誠意和努力,最終都呈現在了影像上。從場景設定,到演員質素,到地域轉換,到年代感還原,《外交風雲》每每給人以精工細作和匠心獨運的感覺。

作為一家民營公司,華策主動承擔起了書寫共和國光榮歷史,傳播主流價值理念的任務,這是一種清醒的路徑選擇和文化自覺。

作為一家制作機構,能夠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保質保量完成從拍攝到播出的繁重工作,這體現了華策年輕團隊的戰鬥力和專業素養。

今年國慶檔電影市場,三大獻禮片在主旋律商業化的路徑上實現了突破。而在電視劇領域,《外交風雲》正面強攻,升級了主旋律劇的製作水準和戲劇張力,同樣贏得了觀眾和媒體的認可。

百日展播船到江心。如果不出意外,這部劇將成為其中最貼合主題,分量最重的作品。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經過反覆觀看這部《美國往事》電影,終於知道為什麼被稱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