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立競在《吐槽大會》的表現,實在是太颯了。沒有她不敢說的,也沒有她不敢問的。聽易立競吐槽,太過癮了,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吐槽大會》的1V1挑戰賽的賽制,是由選手自己選擇對手。
一聽說要對上易立競,仨脫口秀選手立馬垂下了頭。心虛地好像逃課被教導主任抓包的小學生一樣。
閻鶴祥一個說相聲的,一聽說易立競選擇了自己,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而後他聽聞馬思純改變主意要選易立競,立馬開心地像個一百多斤的孩子,還衝著馬思純深情地唱起了《感恩的心》。
本以為人間殺器易立競要贏可可愛愛的小妞馬思純,那還不是三隻手捏田螺,手到擒來的事兒。
沒想到竟然翻車了。
易立競的吐槽那是無懈可擊的。但是輪到和馬思純1V1 pk,馬思純火力猛,吐槽甚是用力。
反觀易立競,一改往日的犀利,吐槽不溫不火。最後在一開始領先情況下,輸給了馬思純。
易立競吐槽馬思純最犀利的一句,也不過是問她:你把周冬雨當朋友,人家有時間跟你做朋友嗎?她現在為什麼不帶你了?是帶不動你嗎?七月與安生,你現在安生嗎?
易立競之所以會對馬思純嘴下留情,有兩個原因。
第一、她和馬思純的媽媽是好朋友。馬思純牙牙學語時候,易立競就抱過她了。易立競也算是看著馬思純長大的長輩了。
第二、馬思純這些年過得確實太糟心了。她抑鬱,她吃藥,她減肥,又復胖。這些易立競都看在眼裡,她終究不忍心再用唇槍舌劍去傷害她。
易立競在吐槽的時候,還專門聲討了社會對女性身材要求的嚴苛,看起來是吐槽,實則為馬思純說話,暗示其他人別老拿身材說事兒。
馬思純到底怎麼了?
她外表看起來特別開朗,總是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但是她在微博影片中,卻展示了自己的另一面。
馬思純一直有抑鬱症。她已經有十幾年沒有睡好覺了。
表面看馬思純是乖巧,其實她骨子裡是膽小。
馬思純總在害怕。什麼事兒都會讓她害怕。
別人不喜歡她,她害怕。麻煩別人,她害怕。
就連坐車上高速,她都會一直憋著,絕口不提想上廁所,就因為害怕麻煩司機。
按理說,馬思純不該是這樣的,馬思純應該是個小公主。
她出生在一個演藝世家,媽媽是資深經紀人,頗有人脈,一手捧紅了自己的親妹妹。小姨是電視劇女神蔣雯麗,小姨夫是知名導演顧長衛。
馬思純的經紀人,就是自己的親媽。
她從七歲起就開始接戲,13歲就參演了至為經典的電視劇《大宅門》。她一路拿著演藝圈讓諸多小花眼紅的資源,2017年更是和周冬雨一起,憑藉出演安妮寶貝的《七月與安生》中的七月一角,拿下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即便擁有這樣的家世和資源,馬思純還是抑鬱了。
據她的自述,馬思純的抑鬱和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脫不了干係。
馬思純家的庭訓,就是孩子要乖,要懂事,要聽話,不能給別人惹麻煩,不能太自我。
一個乖乖的孩子,自然比一個叛逆的孩子好控制,混演藝圈,也不至於有太多負面新聞。對於大人是省心了,可這對於馬思純自己卻未必見得是一件好事。
乖巧和懂事,都是基於外界的評價。這個讚賞必須別人說了才算,自己說自己乖是不做數的。
於是馬思純就養成了討好型人格。她習慣了討好別人,一旦和他人有任何衝突,她會立馬自省: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馬思純的初戀是她倒追的。她在這段感情裡付出了很多,卻總感覺到自己和對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
她的愛是如此卑微,低到了塵埃裡。
和初戀分手對馬思純影響很大,以至於她很久都走不出來。
她對初戀的感情,一如《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她對喬琪喬是如此卑微和執著。明知對方在利用她,明知對方還有別的女人,她都不在乎。
直到很久之後,馬思純才想明白,原來她也是可以生氣的,原來當她有脾氣的時候也是可以發出來的。
直到今年,馬思純才開始學著多愛自己一點。
馬思純讀初中的時候,從老家來到了北京,一個人試圖融進一個新的集體。
那時候的馬思純是個胖胖的,很單純的小姑娘。她被同班的一個女生霸凌了。
馬思純跑步跑得快。那個女生就說:長那麼胖還跑那麼快乾什麼。
馬思純給家鄉的朋友寫信,信一封都不曾寄到。後來她才發現,寄出去的那些信都被那個女生拿走了,她還揹著馬思純在班裡公開朗讀那些信。
最過分的是,馬思純有一回把喝了一半的可樂瓶放在桌上出去辦事。回來後沒留意,把剩下的可樂一飲而盡。同學看不下去,偷偷告訴她,這瓶可樂被那個女孩灌了抹布水,粉筆灰,拖把水……
馬思純氣不過,告訴了老師。在老師的調停下,女生道了歉。馬思純哭著問她自己做錯了什麼?
女生不屑地說:我都道歉了,你還哭什麼?
委屈的馬思純把這事告訴了媽媽。媽媽只是說:不要理會她,你要努力地去證明,你比她過得好就行了。無視她。
這個回答的背後,依然是那套邏輯:你要乖,要聽話。不要給父母惹麻煩……
從那時起,馬思純就確認了,遇到衝突,她必須要忍耐,不然沒有人會為自己出頭。
這是一根刺,深深扎進了馬思純心裡。扎得她的內心千瘡百孔,以至於到後來需要用藥物來治療自己的抑鬱。
和抑鬱症抗爭多年後,馬思純才開始學著和自己和解,不再總是討好別人,不再總是怕事,不再怕和人相處,試著多愛自己一些,也不再懼怕長胖。
一味地強調要孩子乖巧懂事聽話的父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自私的。一味地讓孩子委曲求全,不過是父母圖自己省事而已。他們不必擔心孩子闖禍,不必去學校,為了孩子跟老師和別的孩子父母周旋。
他們只要輕描淡寫地跟孩子說一句就好:做好你自己。一個巴掌拍不響,好好反省你自己。
他們看不見孩子的孤立無援,看不到孩子無聲的求救和吶喊,他們嫌棄孩子多事。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即便不抑鬱,也會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去討好別人。在親密關係中過度付出,不敢奢求回報。
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內心早就充滿了不安全感。他們的力量都消耗在討好別人上了,再沒有力量去追求更多。
馬思純在拿到金馬獎影后之後事業停滯不前,想來她光是安撫自己,就已經耗盡了她的洪荒之力。
用一個乖巧的童年,來換取一個傷痕累累的成年。不知這是否是她的父母想看到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