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雖然國外上映時間是2020年的3月,國內上映也是在9月了,但我真正瞭解這部電影已經是歲末了。本想過年的時候去電影院看的,可能是這部片子過了檔期了,沒有找到排片的電影院,索性就在網上找來看了。不得不說,這是我今年看的最好的一部電影(其實我就看過這一部)。
這部電影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評分都不高,尤其是國內才只有4.9分。由於這部電影有一定的硬傷,但評分也不至於才只有4.9分吧,這顯然有失公允,我們更多的只是看到了她的缺點,卻無視她諸多的優點。其實,這4.9分裡包含了很多的情緒分,一個是對中美關係的情緒,另一個是對電影劇情的情緒。第一個情緒很好理解,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影響。第二個關於劇情的情緒,是影片中對於中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事蹟任意的修改。
《花木蘭》這部電影的劇情設定整體還是很連貫的,開頭很好,結尾也不錯,唯獨中間的高潮部分讓中國人難以接受,花木蘭戰勝柔然軍隊居然靠的是雪崩。而柔然軍隊這次的進攻只是佯攻,為的是吸引中國軍隊主力讓可汗帶領大軍直接殺向京城,最後花木蘭再帶領輕騎兵救援京城。對於這樣的故事情節,大家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電影《長城》也是類似的情節,而《長城》同樣也是4.9分,真是一對難姐難妹。《花木蘭》還好點,尊重了歷史,打的是遊牧民族柔然的軍隊,而《長城》就很清奇了,居然在長城上打怪獸,美國人的思維中國人這是理解不了。在《長城》拍攝時,張藝謀導演不止一次提醒美方製片人,長城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聽,結果中國人不買賬。《花木蘭》同樣是這個問題,他們忽視了花木蘭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花木蘭》這部電影可能主要是拍給歐美人看的,但是國這個龐大的市場也不能不認真對待。或許迪斯尼既想讓歐美人滿意也想讓中國人滿意,但結果是雙方都不是很滿意。真人版《花木蘭》是給成年人看的,就不能再沿用動畫版《花木蘭》的邏輯,動畫版的可以有神話的元素,因為是給兒童看的,但真人版就不行。還有就是中美的文化差異,歐美人可能比較崇尚個人英雄主義、騎士精神,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如超人、鋼鐵俠等。但中華文明圈崇尚的是集體主義,個人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這些文化差異反映在電影中就是花木蘭單槍匹馬與柔然可汗決鬥,獨自一人解救皇帝,拯救了整個帝國。
我們不僅要看到這部電影的不足,更應該看到她的閃光點。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我將不會知道什麼叫“鵝黃妝”;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我將不會知道“願有情人終成眷屬”原來出自一副古老的對聯。這些對於細節的把握都是我們中國電影需要學習的地方。
有人卻看不到這些閃光點,還無端地吹毛求疵,說什麼對聯不對仗啦,說什麼對聯書寫的不好看啦。真的不想對這些人說什麼了,不對仗那是因為原對聯不對仗,而這副對聯掛了幾百年了,幾百年的文人墨客都沒說什麼,難道幾百年來的文人都沒有鍵盤俠有文化?字型不好看,那正是真實的體現,木蘭生活在農村,古代農村識字的本不多,能把字寫漂亮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人說這是迪斯尼的敷衍,都不願意找一個寫字好的來寫,相反,這正體現了追求極致的精神,如果真找個書法家來寫,那反而顯得假了。還有人說,劇中出現了福建土樓,而花木蘭是北方人。其實,第一這是劇情的需要,為的是讓花木蘭小時候能有一個展示好身手的場景。第二是視覺效果的需要,福建土樓的確漂亮,所以迪斯尼願意將這種美好的事物透過電影展現給世人。第三是視覺效果與劇情相結合的需要,在開頭朝廷派員來宣旨,以及末尾朝中來人給木蘭嘉獎,這種圓形的有大廣場的建築更能表達出想要的效果。
《花木蘭》不僅是一部商業大片,更是一部傳遞優秀文化與價值觀的電影。從電影中花木蘭使用的那把劍上刻的“忠勇真”三個字以及主題曲的名字乾脆就叫“忠勇真”,可見忠誠、勇敢、真實正是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的載體是正是那把劍,這把劍是花木蘭父親的劍,後來花木蘭使用,這不正象徵了這種價值觀的代代相傳嗎?後來這把劍在戰鬥中掉進了熔融的鐵水中熔化了,後來皇帝又為花木蘭打造了一把更好的劍,不僅有原來的“忠勇真”三個字,背面又加了個“孝”字,這不正象徵著這種價值觀如同鳳凰涅槃一樣可以重生,不僅重生而且還昇華了。這也是電影想表達的,將中國的“孝”文化傳遞到西方,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可惜的是,這種巧妙的設計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看得懂。而這種“忠勇真”與“孝”的文化也是我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缺失的,尤其是“真”這種品質。這部電影也是將這些好的品質向我們國人傳遞。
《花木蘭》是一次將中華文化與歐美文化結合起來在電影上進行表達的一次嘗試,雖然沒有取得令人驚豔的結果,但具有深遠的意義。文化總是要在不斷碰撞中相互借鑑、學習與融合,才能各取所長,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