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麥郎病了。
龐麥郎,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你是否還記得?
“我的滑板鞋”
“摩擦摩擦,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2014年7月,草根歌手龐明濤因一曲“我的滑板鞋”橫空出世,一度走紅,此歌風靡中國,成為當時最熱門的單曲, 連帶著“老乾媽”同款風格的頭像。
“滑板鞋”,一種平凡常見的物件,披上了“夢想” 的披風,也引起了群眾的共鳴,導演賈樟柯說這首歌有一種準確的孤獨。
然而,這首歌也備受爭議,有人認為龐麥郎的“方言濃重,音準不行,節奏錯位,根本不是音樂“,被人當成笑話圍觀。
在自傳裡,他說
“我覺得我的命運將要發生轉變……
那年,那月,那一夜之間,我的公共社交賬號收到了數以萬計的訊息,有罵我唱得不好也能火的,有找我演出的,有找我代言的……那一刻,我很開心,也很興奮……”
火了以後的龐明濤立即改名為什尼亞克·約瑟翰·龐麥郎,他的公司為他接了200場商演,而後他遇到了現在的經紀人白曉開始了livehouse之旅。
然而,“神曲”、“網紅”的更換速度比他想象的還要殘酷,2016年底他的現場被媒體取標題為“一場演出7個保安14個觀眾”。
沒有演出的他,又回到了農村鋤草,餵豬。
2021年3月1日,龐麥郎住進了寧強精神病康復醫院。
3月11日龐麥郎經紀人白曉稱龐麥郎已經精神分裂症,被強制送醫。
在白曉最新的敘述裡,龐麥郎是個
“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卻還在堅持創作、堅持自己熱愛的一個藝術家...我感覺到他就是中國版的梵高...龐麥郎先生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比《堂吉訶德》還要魔幻”
然而,任何一個診斷的本身並不是最終目的,在貼上一個“瘋子”或者“鬼才”的標籤的背後我們如何去理解,預防和治癒一種“真實的痛苦”呢?
“成名之後的暴風雨”
當熱度褪去,成名之後的龐麥郎並沒有等來他真正成為一名“音樂明星”的生活。
2015年《人物》雜誌,將對龐麥郎的批判推向了頂峰。
龐麥郎在一度走紅之後,就一直想把自己隱藏起來。
他將自己藏於小旅館中,頻繁的換手機號碼,避免和經紀公司,父母和老朋友的聯絡。
他在接受影片採訪的時候,謊稱自己是臺灣人,90年的。
據經紀人李希說明,龐麥郎在未經公司的同意下,就擅自改了自己的年齡和祖籍。
龐麥郎希望自己能成為“中國最國際化的歌手”。
他很在乎國際化,他的MV中必須有外國人出鏡。
龐麥郎在華數的包裝下爆紅,但驟然成名使他陷入恐懼中,他,不顧公司利益和鉅額賠償,不動聲色地離開所有人的視線。
這一件件事情,描述的是一個無理取鬧的,膽小無助,眾叛親離的龐麥郎。然而,在當時,沒有人想,點點滴滴的導火索下,“驚慌龐麥郎”可能真的生病了。
龐麥郎的滑板鞋“丟失了”
根據心理學素質—壓力模型(英語:diathesis-stress model),龐麥郎自身的性格和周圍環境都讓龐麥郎處於心理疾病的高風險中。
據經紀人白曉陳述,龐麥郎先生診斷是精神分裂症,然而作為一個旁觀者,在沒有確切看到本人和醫院診斷的情況下,我們難以知道其中的曲曲折折。
從而,我們的分析是提供一個視角來幫助更好地去理解任何一種心理精神疾病的本身的成因是複雜的,而在康復中早期尋求專業的治療,社會的無偏見的支援是重要的。
根據《2017年全球疾病、傷害和危險因素負擔研究》,截止2017年全球罹患精神障礙的人數達到9.7億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達到1900萬人,佔總疾病負擔的0.48%。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具有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障礙的綜合症,以環境活動和環境不協調為特徵。
特點是思維,觀點,情緒,語言,自我意識和行為出現異常的扭曲,是一種慢性且嚴重的精神疾患。
可在任何年齡發生,但精神分裂症的發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男性多在17-30歲,女性稍晚多在20-40歲發病。
龐麥郎自身的個體特徵和家庭因素可能都是患精神疾病高風險的重要原因:
1. 個性特徵:部分患者在患病前的性格具有膽小,孤僻,敏感,害羞等分裂型人格的特點。具有這些特點的個體遇到應激時,不能及時尋求社會系統支援,也不能順利面對應激。
龐麥郎,從農村小夥子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這種身份的轉變,責任的轉變可能會本就害羞的龐麥郎造成巨大的精神負擔。
2. 家庭因素: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與家庭經濟水平呈負相關。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導致的教育失敗,家裡的經濟條件困難都會導致精神分裂的高風險
圖/來自龐麥郎訪談
龐麥郎的“精神分裂症”
從經紀人、鄰居、親人的描述中,龐麥郎的表現符合”精神分裂“的核心症狀:
妄想:在當事人的文化得不到他人認同且就算有相反的證據仍堅定持有錯誤的信念。
據華數經紀人李希的描述,龐麥郎對自我的認識不清晰,且完全不懂藝人的運作模式。他由衷地相信,受歡迎是因為自己唱得好,打動了人心。“國內現在沒有我唱得的這種風格,很珍貴,而且我很帥”。龐麥郎一直很在乎國際化的這件事情,要求舞臺上必須要有八位舞伴才開始演出,演出《金色髮廊》要找最漂亮的外國舞伴。情緒紊亂:為對他人的冷淡和疏遠,易激怒,少語,有狂躁傷人行為。據母親張清梅描述,龐麥郎出名前,出名後有巨大的反差。從性格好變成了冷淡,不說話。
據知情人描述,龐麥郎是因為3月1日當日情緒失控,拿椅子砸傷父親,才被迫送往當地的精神病院的。
幻覺:聽到,看到或者感覺到不存在的事物。據母親張清梅描述,龐麥郎一度認為母親要害他,在他的飯裡面下藥,這可能是典型的幻覺現象。
行為異常:漫無目的地遊蕩、喃喃自語或自己笑、外貌奇特、忽視自我或顯得蓬頭垢面等行為紊亂情況;
言語紊亂:講話語無倫次或不著邊際。
在每天娛樂新聞、短影片、新流量充斥著手機版面的今天,“奇葩”、“網紅”、“段子”層出不窮刺激著多巴胺。
人們的注意力已經被大大瓦解,“一時的新鮮感”不會在一個作品,一個事物上久留。如果不是因為“精神障礙”的爆料,龐麥郎已經和他的神曲遠遠被時代拋棄在後,淡出了大眾的視野,甚至已經被遺忘了。
除了龐麥郎,曾經那些紅極一時的人怎麼樣了,我們無從知曉,也許也早已成了笑話,還在為生活、為夢想“掙扎”。
我們不願也不能用“悲劇”來概括地描述他,因為他是真實的人,他的人生並沒有因為進入精神康復醫院而結束。
精神分裂症也有了包含認知治療,藥物治療的治療方案。越早發現,治癒的難度越小。在種種壓力下,就算患病的他也不應該受到的是社會的歧視和辱罵。社會更應該給的是關懷和支援。
幸運的是,我們還能透過網路讓更多的人科學地認識心理、精神的疾病,讓我們一起祈禱那個“滑板鞋少年”能健康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