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三駕馬車,票房和口碑一馬當先。建國70週年重磅獻禮,集結華語電影頂級陣容。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我和我的祖國》重新拓寬了中國主旋律的邊界。

01

七位導演攜手獻禮

我們印象中的主旋律電影是什麼樣的?

借用總導演陳凱歌的話:有一些主旋律電影,比較標於口號化,你看不到生動鮮活的人,都是事情。直白點,就是乏味、空洞,大而無當。

相信很多人對《我和我的祖國》上映前有過疑慮。

155分鐘的電影,會不會睡過去。

不完全統計:全場大笑的次數不少於十次。

並穿插著各種幽默的會心一笑,屏息的緊張時刻,動人的情感瞬間。更加真實的臨場感、沉浸感。一會頭皮發麻,一會笑逐顏開。

完成度都可圈可點。而可看性,則建立在不同風格帶來的起伏迭宕的觀影情緒。

管虎導演的《前夜》,可以看作是《北平十二時辰》。工程師林治遠,要在短短一天內,找出並修復新中國首次電動升旗存在的隱患。節奏快,情節密。渾厚鼓點隨著步步逼近的時間節點漸強,敲打觀眾神經。

管虎黃渤六年後再次合作,依然火花四濺。

張一白導演的《相遇》,又名《將愛情隱藏到底》。原子彈研發人員高遠,因為工作高度保密,與昔日戀人相遇但不能相識。張譯的表演是最大亮點。

在臺詞不多,一半時間不露臉的情況下,奉獻了極度剋制的動人演繹。國慶檔最讓人心疼男演員,非他莫屬。

徐崢導演的《奪冠》,又名《囧孩》。

從小男孩鼕鼕的視角,回溯84年女排奧運奪冠。鼕鼕太難了。一邊急著和心儀的女孩小美見最後一面,一邊得幫等著看比賽的街坊把持天線。

左手“愛情”,右手責任。徐崢其實是把“囧系列”的命題,中年男人的兩難,移植在一個學齡兒童身上。

開始你笑了。後來你哭了。最後,你哭笑不得。

薛曉路導演《迴歸》,又名《北京遇上倫敦》。

香港主權交接儀式,中英雙方為升降旗時間進行battle。緊張之餘,迴歸的主線和一位當地的老鐘錶匠的故土之情遙相呼應。

甯浩導演的《北京你好》,又名《瘋狂的門票》。

圍繞計程車司機張北京,一場由北京奧運會門票引發的鬧劇。這肯定是福斯最喜聞樂見的一部。

接地氣,不矯情,在主旋律裡玩轉瘋狂喜劇。但了解甯浩、葛優的影迷都明白。絕不只是好笑而已。

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又名《戈壁孩子王》。

退休扶貧辦主任“撿”來倆缺少教化的流浪兄弟。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那天,他要帶兩人去看“白晝流星”。

陳凱歌一如既往地在現實裡擁抱浪漫。在主旋律中注入了一腔豪情。

文牧野導演的《護航》,又名《我不是“備胎”》。

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慶典,殲十女飛行員呂瀟然,因為能力出眾,被組織安排備飛。

導演文牧野證明了一件事:主旋律也可以拍得很年輕。你聽過主旋律中配搖滾樂嗎?你見過主旋律裡吃分手飯嗎?

關鍵,還很颯。颯爽英姿的颯。颯到什麼程度?監製黃建新的反應很有代表性。

能看出來,《我和我的祖國》和以往主旋律電影的一個不同之處。

走群眾路線。

換句話說,它拍老百姓,也是拍給老百姓看的。

我們最大的願望是每個短片都可以打動觀眾,同時這些故事裡體現出活生生的中國人。

它要表現一個國家崛起的史詩,起筆卻是一代代中國人親歷過的生活。

它要體現一種崇高博大的信仰,落點卻在我們平實但堅定的民族品質。

從小人物起筆,貼近型別創作。每位導演都使出看家本領。他們意識到。主旋律不是洗腦。主旋律也是電影。

而電影,就是得先讓你看進去,甚至,看過癮。

02

《我和我的祖國》妙在何處

《我和我的祖國》最大的突破——

就是摒棄了過去主旋律習慣硬煽,猛煽的毛病。

“似曾相識的親切”是《我和我的祖國》也是區別於國慶另兩部電影的特色。

片名從《我的祖國》改成《我和我的祖國》,就是總導演陳凱歌堅持的。

他堅持認為——

“吾國吾民”不能分割,既然叫《我和我的祖國》,就該在同類型獻禮片中,姿態最低,情感最豐富。

讓普通人像浮雕凸出來的部分,清晰可見,觸手可及。

細節,細節,細節。

具體到《我和我的祖國》,沒有處女座的摳勁兒,天秤座的傾情以及摩羯座的篤信,這片立不住,會散。

七個段落,細節有多寡,但起碼都看出心思。

《前夜》

為了保證工程師林治遠能夠順利完成任務,組織派了由王千源扮演的軍人,全力配合工作。

兩人第一次見面,還很生分。

王千源立正站好行了個軍禮。

黃渤有點不知所措,比了個舉手禮。

短片高潮部分,林治遠克服恐懼爬上旗杆,成功排除故障。

重大時刻面前,所有人力量擰成一股繩。不分你我,無關身份。

軍人,也可以有普通人的親切。普通人,也能迸發出軍人的使命感。

林治遠的妻子說老公好多天都沒落家,就到指揮部門口送點吃的。

林最愛吃的是驢打滾。

王千源“截胡”,鏡頭裡看得出,他很饞。

距離開國大典升旗儀式不到一個小時。

王千源把驢打滾塞給林治遠,傳遞家人的溫暖。

林低頭一看,嘿,被啃了一半。

他不說,心領神會。

這就是Sir認為的好細節。

既交代兩人在籌備開國大典升旗時的狀態,飢腸轆轆、昏天黑地。

與此同時,偷吃除了進一步渲染兩人不打不相識的惺惺相惜,更消解了軍人高高在上的權威感,讓普通老百姓感受到,開國大典不是大人物的事兒,是衚衕巷子裡每一個老少爺們的喜事。

食物就是最大的共情。

這一招說破了,很普通,這裡能想到,就厲害了。

《相遇》

原子彈研發是高度保密,這個“死命令”給到導演張一白,不可能用科學的辦法詳細地講述。

——高遠為了國家利益,身心健康承受著超負荷的壓力。

怎麼拍?

借用主題。

原子彈爆炸的原理是利用鈾和鈽等重原子核的裂變。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高遠戴著的口罩突然泛起一抹血色。

《奪冠》

鼕鼕很囧。

街坊鄰居順利在電視機上見證女排奪冠。

維修、維護電視訊號的鼕鼕成了小英雄。

大夥歡欣鼓舞,把鼕鼕拋在空中。

煽情嗎?

注意看鼕鼕的表情。

哭喪個臉。

——我的小美呢?

你完全可以將徐崢的故事看成一次闖關遊戲。

徐崢挑選的BGM用的就是32位電子遊戲音效。

上海的小小里弄、樓梯、屋頂、天台,

狹窄的空間被利用得淋漓盡致,既給東東以任務的緊迫感,但與此同時,它又是徐崢內心深處海派文化的大舞臺。

而徐崢“壞”就“壞”在——

他無時無刻不在讓人物左右為難。

紅顏知己與平民英雄?

集體榮譽與個人顏面?

鼕鼕在最後一次闖關的時候,不小心掛住一條小床單,結果就成了小英雄的披風。

花布,平日裡是市井的,上不了檯面的。

但是,在這個街坊歡喜鼓舞的時刻,這塊小床單與紅旗共享榮譽。

這其實藏著一個小小的訊號,即便是走卒販夫,姨婆阿叔、稚子幼童,都能成為捍衛國家榮譽的英雄。

這才是女排奪冠,全民高光。

《迴歸》

除了明星主演,還有一個主演必須說。

手錶。

這件腕上的物件,代表的是時間。

時間既關乎兩國尊嚴的較量啊。

時間,也是鐘錶師任達華靠著一塊手錶,賣了,就在香港有了活下去的資本。

也是記錄了夫妻恩情,思鄉情切的物證。

《北京你好》

甯浩和徐崢,都喜歡寫“一箇中年男人的失敗”。

但與徐崢的自省不同,甯浩的落點更“宿命”。

簡單說,他特別擅長製造誤會。

誰都知道北京的計程車司機,是一絕,話忒密,能唬人,加上北京話語速快,發音懶,稍不留神,就聽岔了。

一個來自汶川的男孩,就“掉進去”了。

真以為張北京的開幕式門票能賣。

瘋狂的追逐之後,張北京還是把自己手裡千金難買的門票,遞給男孩。

男孩問他,那你怎麼辦?

要面子張北京還嘴硬:

我有薩馬蘭奇呢

觀眾來不及感動。

下一秒,甯浩用笑點破功。

小孩問:那你能給我爺爺搞張票嗎?

張北京:你爺爺?我爺爺還沒票呢!

哈哈哈。

你以為小男孩聽懂了張北京的貧嘴嗎?

真沒有!片中,他轉述經歷時,把薩馬蘭奇聽成了薩其馬。

可是,為啥Sir有點淚溼呢。

這就是甯浩“裝痞子真深情”的本事。

甯浩在字幕裡特別鳴謝了作家王朔。

為什麼?

張北京這個形象不就是“頑主”範兒。

明明情深義重,卻偏要裝著吊兒郎當。

奧運大喜事,腳蹬紅鞋,拉活兒時穿,逢人就誇鳥巢等地標,高興啊。

可真到正日子了,卻換成最日常的黑鞋,低調、泯然眾人。

明明容易動感情,所以才怕動感情。

而當這煽情被葛優獨一份的平民幽默消解時,發自內心的共情,比任何鼓吹犧牲的主題更能拉近人心。

《白晝流星》

兩個流浪兒突然出現旗上,他們一路走一路偷,頑劣不堪。

退休扶貧幹部田壯壯收留他們。

在扣回到愛國主命題的時候,恍惚間,你會感覺陳凱歌還是在拍阿城的《孩子王》。

哥哥用菜刀砍長指甲,羊肉、餃子吃得精光,甚至差一點又想逃跑。

導演在講什麼?

結合田壯壯的身份就明白。

扶貧,扶的不是物質,不是給錢給吃的,而是給希望,給信心。

一段三人騎馬朝著日出馳騁的戲堪稱年度大寫意場景。

有少年情結,經歷時代變遷的陳凱歌,或許在所有導演中最感同身受。

《護航》

最喜歡一個細節。

是宋佳在執行任務時那幾秒失聯。

從情緒渲染上,拔高了觀眾的緊張。

但從人物刻畫上。

那幾秒與一切隔絕的“真空”,或許是她為什麼會愛上天空,想掙脫和想自由的渴望。

03,各自精彩紛呈,且保持共識共鳴

你不難看出,七個導演達成共識,交到手裡的作業都是被寫入共和國史冊的大事件。

就像片段之間,用不同的筆,不同的字跡,在書寫。

但,也如前所言。

好的字跡不是空洞復刻,而是需要有纖毫可見的筆力。

憑空而來的仰望再偉岸,也是乾癟生硬的說教。

只有在平民化的視角中,才能抵達情感的同頻共振。

電影的開頭和片尾都是它。

歌曲極具傳染性。

不知不覺就哼出第一句。

馬上有人接著唱第二句。

但這波瀾壯闊曲調裡,最打動人的歌詞,其實是這一句:

裊裊炊煙。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轍。

用最平凡的圖景,對映巨集大的情懷。

用最普世的感動,簇擁英勇的傳奇。

在我看來,這也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動人之處。

它沒有把祖國的70年程序拍成一條高歌猛進的康莊大道。

而是柔軟地著眼於那“路上一道道轍”。

紮紮實實地去刻畫一個人物,講好一個故事。

去捕捉普通人在歷史中留下的印記。

你知道嗎?

兩個。

一個是,黃渤向觀眾走來,突然一躍,頭歪著,腿劈成怪形狀。

高興,不拘禮。

還一個是,葛優背對著觀眾,光頭上悶騷地畫著小國旗。

萌巧,招人愛。

一個面向,一個背對。

不是正襟危坐的說教,也不是搖臂晃腦的煽情,而是發自內心的鬆弛、愜意和含蓄。

這也是我直相信的。

愛國,從來不是什麼高聲斷喝的大詞。

普通人,盡責盡職即可。

潮水的方向不取決於波浪。

取決於每一道,日復一日的涓涓細流。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絕命毒師電影,續命之徒故事的句點,引起了重刷傳奇神劇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