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歷經四年終於與DC的影迷見面。
2017年於院線上映的喬斯·韋登版《正義聯盟》,為本就搖搖欲墜的DCEU帶來了致命一擊。雖院線版導演署名仍是扎克·施奈德,但其在創作中途因華納對導演的強制干預和家庭原因暫時退出DCEU後,《正義聯盟》在喬斯·韋登的手裡徹底“改頭換面”。
原本,《正義聯盟》只不過為DCEU的失敗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影迷面對華納發起長達四年的#放出扎克剪輯版#運動後,《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最終還是來了。
箇中曲折,在全球影史上都是獨一份。
誠然,《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全球口碑爆棚,也成就了一次影迷運動的偉大勝利,但DC宇宙的爛攤子,仍原封不動擺在華納面前。
扎克·施奈德在採訪中道:“導剪版上映後,影片的好或者壞都已經不重要了,它對DC電影宇宙也不會有太多的影響。”這是實話,僅靠《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遲到的口碑”來挽回DC的大眾市場是不現實的。
DC在華納的集團式管理下,走過了一段無比漫長的彎路,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DC宇宙的割裂與四不像。如今,在這個爛攤子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如漫威第一階段的“電影宇宙”已難如登天,華納自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於是,華納提出了“多元宇宙”的新玩法,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以後DC電影各幹各的”的委婉說法。
一次影迷對抗資本的勝利
《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問世的前因後果很是複雜。
2017年,DC拓展宇宙終於迎來了旗下超級英雄集結的《正義聯盟》,但在一片期待聲中,華納卻狠狠打了所有DC影迷的臉。流水線式的敘事手法、違和感重重的笑料、超人秒殺反派荒原狼的離譜設定,都讓多數影迷為《正義聯盟》送上了一字評價:爛。
《守望者》一炮打響後,扎克·施奈德成為了DC的“王牌導演”,他原本要執導包括《正義聯盟》在內的5部DC電影,但《蝙蝠俠大戰超人》的失利,讓華納高層決定將《正義聯盟》的整體基調調整得更為輕鬆幽默,而非扎導一貫的嚴肅風格。
雖《正義聯盟》上映時,導演一欄明確寫著扎克·施奈德,但因華納強勢干預創作,加之家庭變故,讓扎克·施奈德做出了暫時退出DCEU的決定,之後,《正義聯盟》的收尾工作被華納交到了曾執導過《復仇者聯盟》前兩部的喬斯·韋登手中。
華納拿出了2500萬美元,支援喬斯·韋登重拍了幾乎3/4的原片。但最終,喬斯·韋登版《正義聯盟》的全球票房敗北,華納的虧損預估也達到了6000萬美金。
事情至此本已告一段落,但DC的影迷站出來了。
因之前《蝙蝠俠大戰超人》的失利,DC粉絲甚至請願扎克·施奈德退出DC宇宙,並放言“希望他不會再執導DC任何一部電影”。造化弄人,或許DC粉也沒有料到,有朝一日會如此需要扎克·施奈德。
華納掏出7000萬美金對扎克·施奈德手中的粗剪版進行補拍及後期製作,《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如粉絲之願問世。
爛番茄爆米花指數高達97%、IMDB均分8.9、MetaCritic均分8.9、豆瓣評分9.0,是《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交出的成績。或許,如果沒有經歷更換導演的波折,那《正義聯盟》的全球票房及DCEU的路人緣也不會是今日這般。
整體來看,院線版和導剪版的故事線大致相同,不過,導剪版對鋼骨的背景故事進行了系統完善,也讓原片中打醬油的閃電俠變成了戰鬥中的關鍵存在,這兩位超英都告別了院線版中“工具人”的形象。此外,超人重回正聯的動機也被調整得更為合理。
細節上,院線版中很多與DC風格嚴重不符的漫威式笑話被刪去,加入了更多關於DCEU的伏筆和彩蛋,如小丑、火星獵人等DC重要角色便紛紛現身。
誠然,導剪版中超人的武力值依然逆天,荒原狼作妖的原因也依然簡單粗暴,但在觀感上,定位R級的導剪版比定位PG-13級的院線版更為震撼,戰鬥場景更加酣暢淋漓。
《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或許達不到封神的高度,但放棄了喬斯·韋登的閤家歡思想後,導剪版的內容表達確實更為飽滿也更具深度。
粉絲之所以給與導剪版高度評價,除了質量過關外,也在於影片本身代表的是“一場屬於粉絲的偉大勝利”。這場粉絲運動及它最終的結果在全球影史上都是罕有的。
不過,對粉絲而言這是一次影迷對抗資本的勝利,是藝術向商業至上的反擊,但於華納來講,製作導剪版仍是出於商業考量。畢竟《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上線華納流媒體平臺HBOMax,是帶著提升HBOMax在海外流媒體平臺中的競爭力、拉動會員收入等“目標任務”的。
在華納強控制慾下生存的DCEU
為了完成《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扎克·施奈德以“不拿一分錢”從華納手中換取了影片的完整控制權,這幾乎比影片開場時天堂島孤軍對抗荒原狼更為悲壯。但這件事發生在華納身上,卻一點也不奇怪。
近幾年,漫威宇宙一路旗開得勝邁入第二階段的同時,DC拓展宇宙還處於一片混亂當中。期間DCEU雖也問世了《蝙蝠俠三部曲》《神奇女俠》等高分之作,但如《猛禽小隊》《蝙蝠俠大戰超人》等都走向了失敗。同為美國漫畫業的巨頭,DC與漫威的電影路天差地別,還是要歸咎於DC背後的華納。
《正義聯盟》曲折的創作過程,只是華納強勢干預DCEU宇宙的一個縮影。
將時間線劃分為DC影業成立前後來看,影業成立前,DC電影業務在華納內部相當於工作室般的存在,華納團隊對這個工作室及DC電影發展的核心戰略擁有絕對決策權,如將DC旗下哪些角色搬上銀幕、如一部作品是拍攝續集還是開啟全新系列等。此外,如克里斯托弗·諾蘭、扎克·施奈德等導演也是由華納親自敲定。
作為DC的東家,華納擁有決策權無可厚非,壞就壞在DC漫畫的話語權降低後,擁有絕對決策權的華納走上了“獨裁之路”及極端的市場導向之路。如布萊恩·辛格的《超人歸來》表現不盡人意後,華納便暫歇續集計劃轉身開啟新系列《超人:鋼鐵之軀》,《綠燈俠》重大票房失利後,華納甚至直接叫停了DC宇宙計劃,後又在哈利·波特系列“退役”後任性重啟DC宇宙。
華納這種“外行”直接拍板、反覆橫跳、走走停停的宇宙開發,直接導致DC的每一部電影/每一個系列都是典型的“各幹各的”,DC宇宙的時間線與故事線也嚴重混亂。此外,華納不斷更換不同型別的導演下,整個DC宇宙的風格協調性也無從談起。
簡言之,華納在DC電影的開發上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再看同時期的漫威。與華納在集團式管理下的統一決策模式不同,漫威的東家迪士尼奉行的是“大製片廠”制度,它旗下的迪士尼影業、皮克斯影業、漫威影業等相互獨立。“大製片廠”制度的優勢就是各個影業間互不干擾,它們的話語權也相對集中,從2007年開始,凱文·費奇成為漫威影業的一把手,在漫威絕大多數影片中,他的身份都是製片人或聯合制片人、監製。
在漫威電影的製作中,迪士尼鮮少強加干預,而凱文·費奇則擁有高度決策權,如他此前便拍板更換了《蟻人》《奇異博士》的原定導演。在製片人中心制的好萊塢,一個優秀的製片人可以發揮的能量不容忽視,正是因為有凱文·費奇的全程掌舵,漫威宇宙才能在十年內保持高度統一的內容風格與完整故事線,並形成穩定的內容生產體系。
漫威的成功“啟發”了華納。2016年,華納成立DC影業,由傑夫·瓊斯和WB執行副總裁Jon Berg出任總裁,兩人合作執掌DC電影。華納期望以此舉糾正DC電影的路線,仿效凱文·費奇管理漫威影業的方式。但是,凱文·費奇可以直接向迪士尼CEO放話“不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那就辭職不幹了”,DC電影的主導權卻依然在華納手中。
《正義聯盟》就是一個例子。Jon Berg因不滿扎克·施奈德的粗剪版,對華納提出撤換導演的要求,雖華納CEO凱文·辻原力保扎克·施奈德繼續留任執導,但華納高層的意思很明確:影片不能按照按照扎克·施奈德原有的暗黑風格和長度拍攝、上映,為此,傑夫·瓊斯和 Jon Berg甚至輪番在片場盯梢扎克·施奈德的創作,以確保《正義聯盟》成片符合華納要求。
凱文·費奇也會因與導演在創作上產生分歧而更換導演,但這是為了服務漫威宇宙的統一性,而DC影業的製片人則服務於華納高層的意志,這種意志關乎商業回報,但卻忽視了DC宇宙本身。
而華納強勢干預藝術創作的結果,就是院線版《正義聯盟》的失敗。
以“多元宇宙”破解死局
資本逐利,從某種程度來說,漫威宇宙的作品也是商業導向型,但其與DC最大的區別是:漫威找對了路子,而DC卻在華納的掌控下在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搖擺不定,在爆米花與深度之間反覆無常。
2008年之後,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成就了DC,影片的暗黑風格讓無數忠於漫畫的DC粉直呼過癮,當時,華納沉溺於《蝙蝠俠三部曲》的成功,甚至直言DC並沒有建立超級英雄宇宙的必要。但是,漫威宇宙的扶搖直上還是讓華納動心了,開始改變創作路線。
《蝙蝠俠大戰超人》的失利,加之《神奇女俠》以相對輕鬆幽默的風格在全球市場獲得了成功,讓華納將DC電影的問題歸咎於扎克·施奈德延續諾蘭的暗黑風格,於是,華納選擇向漫威的爆米花之路看齊,這才有了後來喬斯·韋登版的《正義聯盟》。
但是,《小丑》的成功再一次證明DC電影的攔路虎並非所謂的“暗黑風格”,觀眾對《小丑》這種“深度剖析人性”的影片是極度欣賞的。雖然華納已正式宣佈《小丑》不屬於DC電影宇宙,而是一個新的品牌,但小丑本身確實是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它的成功原因是值得DC所有電影思考的。
對DC及它背後的華納而言,拋開漫畫本身的風格,靠爆米花之路取悅大眾換取更多票房無疑是一種“脫軌式發展”。漫威有它的先天DNA及獨到的成功之處,DC若一味照搬或許只會讓影迷感到違和。
迴歸DC成功的影片,如《蝙蝠俠三部曲》《神奇女俠》《小丑》《海王》等,它們的成績無一不是主創團隊的高水準決定的,而非某一種路線及風格。《蝙蝠俠三部曲》與《小丑》的核心深刻、《神奇女俠》簡單幽默、《海王》則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這幾部影片的風格並不統一,但它們都成功了。
受《蝙蝠俠三部曲》《小丑》等高知名度作品影響,很多人對DC電影的印象都是“以暗黑為主”,但事實上,黑暗主題只佔據了漫畫的一部分,DC旗下同樣有沙贊、哈莉·奎茵等令人歡快的漫畫角色。對目前的DC而言,在後續《新蝙蝠俠》《黑亞當》《海王2》《閃電俠》等影片的創作中,按照漫畫本身的風格來塑造角色、選擇高質量的製作團隊,才是最為穩妥的。
至於風格統一性,只能暫且拋開。
其實,華納目前似乎已經放棄瞭如漫威一般打造一個“統一的電影宇宙”,即電影、電視劇共用一個宇宙的世界觀及設定,劇情、演員互相聯動。從紐約時報對DC影業現任總裁沃爾特·濱田的採訪來看,華納決定引入DC漫畫“多元宇宙”的概念,即後續DC電影中登場的海王、神奇女俠、蝙蝠俠等角色將存在於不同的宇宙空間。
沃爾特·濱田的說法,也可以理解為是“各幹各的”的委婉表達。在這個決策下,《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的超英集結可能是短期內DC最後一部“組團電影”了,因為有了“多元宇宙”的設定,DC只能犧牲單部電影間的深入聯動,儘量建立沃爾特·濱田口中似有若無的連續性。
如今,DC旗下已有CW的“綠箭宇宙”與DCEU主宇宙,以及《哥譚》《潘尼沃斯》等獨立宇宙,未來隨著新片的持續推出,DC的宇宙數量或許還將持續增加。沃爾特·濱田表示,自己對“觀眾不會因多元宇宙產生混亂感”有信心,但事實上,這對非DC粉來說確實不友好。
但無奈,DC拓展宇宙已在華納的主導下進入死衚衕,友不友好如今都來不及思考了,因為“多元宇宙”是DC目前為數不多的破局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