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柏林電影節一共看了30部長片,19部短片,加上之前在平遙看過的兩部(《由宇子的天平》和《漢南夏日》),以及去年個人十佳的短片《下午過去了一半》,算是一共看過32部長片和所有的20部短片。
按慣例,推薦今年柏林電影節11部必看片目(按順序)——
論壇
①
河流,奔跑著,倒映著
主競賽
②
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麼?
主競賽
③
小媽媽
短片
④
我的姨夫圖多爾
⑤
國際黎明合唱日
主競賽
⑥
一部警察電影
全景
⑦
電影審查員
主競賽
⑧
信天翁
奇遇
⑨
蜘蛛與女孩
⑩
吸血鬼
⑪
我們
反正濱口龍介你們肯定會看,張大磊網上一搜就有,還有,金熊獎《毛片》已經出了。《國際黎明合唱日》也能搜到。
《國際黎明合唱日》(International Dawn Chorus Day)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以及媒體能看到的13部主競賽影片的個人喜好排名:
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麼?
信天翁
偶然與想象
小媽媽
倒黴性愛,或瘋狂的毛片
一部警察電影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級
自然光線
森林隨處可見
我是你的男人
引見
回憶之盒
白奶牛之歌
雖說沒有心悅誠服的五星片,不過今年的選片還是相當不錯。主競賽雖然減量到15部,倒也沒什麼讓人特別討厭的。
即便《森林隨處可見》有點湊數之嫌——我比較糾結的地方在於這部片跟導演2003年的《森林》比起來幾乎毫無藝術上的發展,而且兩部匈牙利片子相比,這部顯然還是要弱一些——也是相當不錯的。
《森林隨處可見》(Rengeteg - Mindenhol látlak)《森林隨處可見》(Rengeteg - Mindenhol látlak)
《自然光線》風評不佳,主要還是吃虧在沒法實現大銀幕觀影。
《自然光線》(Természetes fény)
獎項分佈上,《倒黴性愛,發狂黃片》拿到金熊我自然是挺高興的,畢竟這又能寫篇論文了嘛哈哈哈。
豆瓣飯制海報,都這麼直接粗暴了嗎?
羅馬尼亞這群導演誰手裡沒個三大的大獎真的不好意思跟人聊天了是不是(即便普優【呵呵】,波藍波宇【你們聊我先走了】,兩人也各自有一種關注大獎+奇遇最佳導演,以及戛納金攝影機在手)。
不過《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麼?》只收了一個費比西還是讓人挺遺憾的。
以及,給《一部警察電影》的剪輯發獎其實有點打導演的臉,這部影片雖然花哨但是肯定是基於導演構思完成的。
可能一個更合適的獎項是給《自然光線》藝術貢獻(攝影),而給《一部警察電影》導演獎。
當然這次的改動裡面,把表彰創新的鮑爾獎改成了一個比較平庸的評審團獎,按發獎順序是三等獎,但這個獎又很容易跟戛納最小的評審團獎弄混。希望以後能對這個獎項進行一下重新闡釋。
表演獎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尤其這個配角獎發得有點莫名其妙,發給一個7段式電影的一段?no,這不是配角,至少在那個段落裡她是絕對的主角好嗎。
改成一個非二元性別的獎項是很有必要的,但此前按照男女演員來發獎,其實是無論主配角的。要這樣還不如參考一種關注,直接只發一個演員獎就好了。
就拿這次主競賽來說,《引見》《當我們仰望天空時看見什麼?》《森林隨處可見》,甚至包括《偶然與想象》都很可能是在正常年份被擠到論壇或者奇遇單元去的影片(奇遇單元縮水也是一個證據)。
同時因為總監最大的政績奇遇單元的存在,導致論壇和全景其實被吸血得挺厲害,畢竟這個單元差不多都能頂上一個洛迦諾主競賽了……雖說這次奇遇單元選片和去年比可能還是差點意思,但這也大概是卡洛能排出的最佳陣容。
奇遇單元看過的11部影片個人喜好程度排名如下:
女孩與蜘蛛
我們
吸血鬼
月亮與66個問題
最終邏輯
閉嘴
巖底崛發
61號的恐怖
社交衛生
如我所願
X
味
這次是我第一次能看完短片單元。很有趣,跟我以前對柏林短片單元的印象完全不同。
此前只能是頒獎之後看獲獎短片的重映,這次看完感覺短片選得水平相當之高,當然比較傳統的敘事性短片基本沒有(可能只有《年輕的心》相對傳統一些吧)……
畢竟官方對短片的闡釋是「告訴我關於你自己的事,讓我能理解世界」。
不過評委挑的這三部片子還都是相對偏重敘事性的(想想看《下午過去了一半》都已經是最敘事的短片了,其他的得啥樣哈哈哈),金熊獎發得當之無愧,這部討論性侵的短片雖然看上去是個家族記憶的溫馨短片,但由於這段口述太驚人,以至於讓片中的日常生活變得跟驚悚片一樣讓人毛骨悚然。
就今年而言,比起往年能看到的戛納短片競賽策展,因為篇幅足夠(戛納只有一個場次,至多兩個半小時,容量大概也就8-12部,片長也有嚴格限制),可以展示短片創作的前沿。
很遺憾柏林短片不太有能夠在其它場合完整呈現的機會,要全部看完才能理解到策展思路。
最後可以再說說有關看電影的事。
一個是「預習」。
從2018年我開始頻繁地去各大電影節開始,「預習」和「補課」就成了電影節前後的一項重要的工作。
雖說平時看片也不乏「修行」的時刻,像成瀨巳喜男、戈達爾、伯格曼這類作品近百部甚至超過百部的大神,看不到一半絕對不敢妄言「瞭解」;
加之也總是會對(不在少數的)自己感興趣的導演保持關注,順著他們的作品年表往前往後看;
但電影節上遇到的片子,自己瞭解的導演總是少數,聽過名字沒怎麼看過的大概會佔據一半,剩下的則是電影節必有的新人新作。這個時候賽前做功課就是必須的了。
拿今年的主競賽選片來說,洪常秀是唯一一個我看完了全部前作的導演,拉杜·裘德則是除去一些早年短片基本看全,這兩位的新作我自然是明白來龍去脈,看得時候輕鬆加愉快,寫的時候也得心應手。
那篇三千字長評,其實也就花了不到一個小時。比較瞭解的導演還有匈牙利導演本尼德克·費列高夫,瑟琳·席安瑪和濱口龍介也都是因為此前戛納的預習和補課中做了功課。
這次柏林開賽前也沒有特別下力去預習,補了片子導演有喬治亞的Alexandre Koberidze、匈牙利的Dénes Nagy、墨西哥的Alonso Ruizpalacios、伊朗的Behtash Sanaeeha,黎巴嫩夫妻檔Behtash Sanaeeha和Maryam Moghaddam,以及又看了兩部本尼德克·費列高夫的前作(包括2003年一鳴驚人的處女作《森林》),瑪利亞·施佩特只來得及看了一部2014年柏林論壇的入圍影片《女兒們》,頗有相見恨晚之意。
而這幾天的片子看下來,發現這種工作還是很重要。
對我而言,比起關注新片的劇情簡介和相關資訊,我更寧可把時間花在預習上。而這次預習比較充分,瞭解了導演的藝術手法和關注的問題,對理解影片也很有幫助。
還有一個是查資料。
這次我因為《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級》而研究了一下德國中學教育體系,施塔特阿倫多夫的地理、工業和人口構成;
因為《一部警察電影》研究了一下墨西哥警察體制;
因為《巖底崛發》瞭解了一下夏威夷毛納基山天文臺,因為《國際黎明合唱日》和《如我所願》瞭解了一下埃及革命之後的一些重要事件(兩位繼任總統,以及被迫害的歌手和LGBT活動家)。
為了看明白《61號的恐怖》又看了一遍愛潑斯坦事件,當然還因為《自然光線》瞭解了一下匈牙利二戰歷史,因為《我們》又研究了一下巴黎地理。
不過最長知識的還要數《倒黴性愛,發狂黃片》,嗯,中間一部75個詞的小詞典,我自詡還是挺了解羅馬尼亞相關問題了,看片過程中仍然經常要停下來做資料……
看電影長知識,誰說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