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浪姐人氣選手呂一和第一季的藍盈瑩夢幻聯動,頻頻上了熱搜。回想去年夏天,藍盈瑩以“狼性女孩”在第一輪solo奪得第一名的成績,但是越到後面越引發觀眾的爭議。
一開始大家欣賞她的拼搏努力,但是漸漸地,她的“不服輸”和“完美主義”讓人倍感壓力,甚至有不少觀眾覺得“用力過猛”。
是啊,有的時候習慣了努力,反而會掉入陷阱。一味地追求更好的自己,往往會忘了自己目前的精彩。之前的藍盈瑩就是這樣,她高喊著“要打破一切”,犀利地向“更完美”邁進,結果在努力的道路上走的越來越艱難,漸漸地內卷化,難以突破自己。
椎原崇在《習慣陷阱:終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課》一書中指出:“放棄了完美的執念,才能發現自己的價值。”
在作者豐富的諮詢經歷中,他發現很多人的迷茫和焦慮都源於自我設限的思維方式。同樣,追求完美之所以越來越內卷,是因為給自己設定了“一定要更完美”的限制。可是,驅動我們成長的,不只有缺陷和痛苦。
如果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你感到越來越沉重,不妨看看這份排解指南。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你無需“更完美”。
第一、接納自己的完美,對自己溫和一些
(圖源於網路,侵刪)
很多時候,我們焦慮迷茫的原因是對不確定性的恐懼。一直盯著目標馬不停蹄地前進,我們很容易對目前的狀況“失焦”。漸漸地,這樣的聲音會充斥著內心:
這裡做的不好,那裡有疏漏;
考慮的還是不周全,反饋應該更好一些的;
如果當時我再努力一些,我完全可以得到更棒的結果
有多少個深夜,我們在不斷地反芻自己的缺陷,變得越來越否定自己,甚至開始厭惡自己。可是事情未必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糟糕,那些擔憂的負面影響,又有多少變成了現實呢?
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已然收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饋,原來這一切最大的缺憾,是沒勇氣擁抱自己。
藍盈瑩的精彩,在第一集的時候就被廣大觀眾認可了,可是她還是希望多聽到一些負面的聲音,似乎從小到大,她都習慣了這樣的“打壓式”成長,她要透過戰勝負面評價來證明自己的強大。
但這終究是陷入了一種情緒化的角度,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完美,而故意放大或者設想負面的反饋。所以她逼迫自己進取的方式讓旁人看了都覺得心累,她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多看看那些真誠的認可和鼓勵,會心一笑,溫和地接納自己的優秀吧。學會從容不迫的前進方式,也是一種成長。
第二、傾聽內心的聲音,定位自己的狀態
面對嘈雜激烈的競爭環境,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在舞臺上,30+的姐姐們口號都是“突破自己的年齡”“要實現更多的不可能”“要給孩子做榜樣”,好像在這個舞臺上,不努力到極致就不可能出頭。
可是真正感動觀眾的,不只是“一把年紀了還能這麼有拼勁”的單一狀態,我們看到的突破,是千變萬化的:
是寧靜克服舞蹈的恐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是金晨突破自己一直以來的“順從溫柔”,嘗試表達自己的需求;
是李斯丹妮從小孩成長為敢於擔當的leader...
所以更重要的不是一味地努力,而是定位自己目前的狀態,問問自己最想改變的是什麼。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努力裹挾了太多“雜質”。比如長輩的期待、和同輩對比的不甘、迫切逃離圈層的執念...
這些當然是前進的壓力和動力,但是有沒有這樣一個空間,是留給自己的?
在這個空間裡,你能夠放鬆下來,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到自己期許的活法。
其實努力久了,也會消耗意志,被努力本身迷惑而忘了自己真正應該改變的部分。試著放下那些“雜質”,看看最純粹的狀態下,你真正需要什麼。
第三、用穩定的自我支援前行
因為害怕自己不完美,成年人喜歡把崩潰藏在心裡。我們不允許自己有困難招架不住,在每一次略有疲態的時候難以原諒自己。
一路努力走了很久,還是會被外在的風吹草動影響情緒,說到底還是缺乏“穩定的自我”。
阿朵的每一場表演都足夠精準夠強大,對於目標和使命,她也非常理性且努力,但是為什麼從她身上我們看不到強烈的“勝負欲”呢?
(圖源於網路,侵刪)
原因就是她的自我足夠穩定。機會來了她就盡力,但是她不僅想著成就自己,而是把目光放諸於整個團隊,成就他人。勝敗對她而言不是絕對,也不是必然,因為她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所以全力以赴的時候也是輕鬆的,舒服的狀態。這就是她的溫和與包容。
在努力的路上,我們往往缺的就是這樣的“穩定自我”,得失心太重就會輸不起。前進當然有失敗的時候,但是要清楚失敗也是一種經驗和成長,這樣才不至於苛責自己,陷入自我厭惡。
(圖源於網路,侵刪)
對於藍盈瑩來說,那個夏天她奮鬥過,一如每一次機會擺在自己眼前的時候。但在《浪姐》這個節目中,她的成長不是在業務上的精進,而在於最後接受了自己的完美,變得柔軟。
放下完美的執念,看一看正在閃閃發光的自己吧。“要想改變人生,重要的是在瞭解自己所處的階段的基礎上,毫不猶豫地捨棄舊的做法與思維方式。”
如果在努力的路上你身心俱疲,請和自己和解,接納這個已經很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