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正 編輯|夏添
《吐槽大會》正處於風口浪尖。
昨日中午,《吐槽大會》官博官宣,原定晚8點播出節目因剪輯時間不足延期上線。雖給出因剪輯理由,但眾媒體猜測,此事很可能與體育專場的輿論風波有關,節目或面臨整改風險。此前網上就有傳言,節目組曾收到中國籃協的投訴。
上一期體育專場於3月14日播出,場上足籃兩屆“菜雞互啄”,場外看客表達欲旺盛。一場“范志毅有資格吐槽男籃嗎”的論戰,引體育圈大佬各自發聲戰隊,就連央媒們這次也陷入“別忘反思”與“不必上綱上線”的觀點搖擺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隔日,一則#吐槽大會提詞器#的話題衝上熱搜,“本以為是口才王者間的掰頭,沒想到這是《朗讀者》+《演員的誕生》”,從網友的吐槽中,一些被欺騙、幻滅的情緒逐漸彌散開來。
從春晚語言類節目影響一代人話語習慣,到電視綜藝時代《今晚80後脫口秀》《金星秀》紅極一時,再到網綜時代《奇葩說》開辯論節目先河,《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策動一個單口喜劇行業的崛起,國人對「語言類節目」似乎一直情有獨鍾,這背後又藏著怎樣的社會機理?
嘴皮子崇拜
2014年11月29日,當《奇葩說》第一季第一期播出時,沒人預料到它能夠做到七季之久,更沒人覺察到那一天就已載入中國綜藝史。
《奇葩說》的出現,讓很多人頭一回意識到,原來會說話是可以做明星的,原來一種年輕、詼諧、個性的話語表達形態竟有如此大魅力。手捧iPad看綜的年輕人們,一遍遍練習選手們的金句和段子,希冀有朝一日成為他們。
拋開《奇葩說》內容維度不談,每個看《奇葩說》的觀眾,都很難不先被選手們的嘴皮子所折服,喊著“養條狗啊”的馬薇薇,高呼“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的範湉湉,就是當年全國最炙手可熱的說話明星。
那年首波看《奇葩說》的觀眾,未必都能理解到辯論內容,但“說話”已然與唱、跳、RAP、籃球一樣成為可吸粉的“藝能”。究其原因,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是,性格相對內斂的國人普遍並不擅長語言表達,對能言善辯者易生崇拜的傾向。
“口才好”、“能說會道”,在我們這個國度,向來是有才華的代名詞。古有晏子使楚、穩固基業,諸葛孔明舌戰群儒、聯孫抗曹,善口技者總會被後世褒獎;今有春晚笑星被追捧,奇葩群星閃耀進行時,至《奇葩說》,國人對嘴皮子的崇拜再攀高峰。
回到當下,時隔七年,一出“《吐槽大會》提詞器事件”之所以能掀起輿論巨浪,本質上也是“嘴皮子崇拜”的心理在作祟。當得知嘉賓的口若懸河或只是一種“演”出來的假象,他們在觀眾心目中“能言者”的形象崩塌了。
但事實上,在同一個舞臺上,池子在第一季就拋過一個“明星都能用提詞器,我為什麼不能用”的段子,為保證表演效果,給脫口秀經驗不足、準備時間有限的明星嘉賓安排提詞器,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好指摘的。
此事的發酵證明了,觀眾對善口才者確乎有“神化”的傾向,以為所謂的口若懸河全是張口就來。但就算是職業的脫口秀演員、《奇葩說》辯手,節目裡的精彩表現都有賴臺下對稿件充分練習,不脫稿辯論的選手也大有人在。
看到提詞器,就深感受騙,以為過去的追捧都成了錯付,本質上是沒有用對「語言網綜」的開啟方式。語言綜藝的核心從不是形式上的唇槍舌戰,也不是選手口才如何了得,言說者“說了什麼”才是重點。
娛樂的殼,嚴肅的核
口才,從來不是停留在表象的伶牙俐齒,肚裡有貨,才能“貨”從口出。
如果沒能召集到一群高校辯論大神,《奇葩說》不會有第一季;同樣,如果沒有培養起一批深耕線下多年的脫口秀演員,《吐槽大會》不會在當年開播即爆,更不會有《脫口秀大會》。
語言網綜雖說是綜藝,但與相聲小品等傳統語言節目不同,上述這幾檔節目成功的基底,是短時間內集結到了一批說話精英,去持續輸出深入淺出的強觀點內容。
面對強觀點的撞擊,產生心理共鳴的觀眾會表達支援,無法承受這份撞擊力、持相反意見的觀眾頓生反擊的慾望,如此一來,社交平臺的公共輿論場被構建了,多元議題從節目裡發散到節目外。
七年《奇葩說》,曾關照過那些鮮少被言說的嚴肅議題,從“要不要鼓勵絕症病人”中,我們在忌談生死的國度學會與親人更妥帖地告別;從“要不要犧牲賈玲一人救一百人”中,我們借倫理困境的思考體悟希臘先哲的智慧。
《脫口秀大會》上,身為中年社畜的我們,在呼蘭“去恐怖屋玩,發現寫字樓才是最大的恐怖屋”的段子中獲得些許撫慰;聽完楊笠的“那麼普通那麼自信論”,男人們以此對照自身以自省,女人們學到向男權社會發聲的姿態。
表面的嘻嘻哈哈背後,這些節目帶來的不僅僅是脫敏、減壓的娛樂,藏在罐頭笑聲背後的,是表演者新增在其中一些思想的佐料,令觀者在歡笑之餘品嚐到思考的回甘。
美國政治思想家布熱津斯基曾提出過一個“奶頭樂理論”,認為生產力的劇增將導致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為了安慰社會剩餘的20%,避免階層衝突,就要讓企業大批次製造“奶頭”,即令人沉迷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令其沉浸其中而喪失思考。
新興的語言網綜顯然站在“奶頭樂”的反面,它娛樂的外殼之下,包裹著年輕化的、啟迪式的觀點表達,讓觀者在歡笑之餘不忘思考,這類綜藝無疑是更高階的形態,讓節目在娛樂同時承載一些思辨和知識傳播的功能。
今年以來,綜藝節目裡的“文化學者熱”現象尤為突出,知識分子許知遠把《吐槽大會》送上熱搜、哲學大拿劉擎在《奇葩說》為“打工人”振臂高呼,“文化人屢上綜藝”在傳遞一個鮮明的訊號,綜藝不甘於做娛樂的附庸,更發揮著啟發民智的功用。
語言網綜是個筐
語言網綜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當“體育界老炮”范志毅、“文化界人士”許知遠、“媒體界大牛”易立競、“帶貨界女王”薇婭齊聚在《吐槽大會》,無人可否認語言網綜的“海納百川”。你很難想象,還有哪一綜藝品類可匯聚如此多元圈層的公眾人物。
議題維度,語言網綜也包羅永珍。
身處現代社會,高收入背後潛藏著諸多焦慮,語言網綜將這些社會現實投射在節目中,並試圖用辯論、說段子、講故事的輕鬆方式去解構他們,帶來多元議題的年輕化表達,給面對同樣焦慮的人們帶來療愈。
邀來多圈層人士,由他們言說多元議題,令語言網綜能夠緊跟時代脈搏,與年輕人時刻對話,在內容上不斷迭代、不斷帶來新鮮感,這是語言網綜能夠成長為綜N代的經典IP、常看常新的長壽秘密。
當我們遭遇失敗與困境,最好的辦法不是逃避,而是大膽說出失敗,正視失敗,任圈外的他人評說,擁有自我解嘲的勇氣,那是重新出發的動力,這是《吐槽大會》之於體育界的價值。在未來,語言網綜能發揮的社會功用不止於此。
-
1 #提詞器這個事兒真沒必要上綱上線,本身有口才的那玩意就是個底氣,沒口才的別說提詞兒器就是照稿兒讀也沒用。
-
2 #反正自從我室友看了奇葩說 再也不能正常交流 總是要找個槓點槓人
-
3 #第一季第一集才是真正的吐槽
-
4 #一個娛樂節目而已,不喜歡可以不看
-
5 #這就是耍嘴皮子游戲,沒有任何邏輯思維模式!而且極其雙標,只可以批評一方,對另一方,碰都不敢碰!比如誰都可以罵男人,想怎麼罵就怎麼罵。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期節目敢碰極端女權的話題,一個字都不敢沾,生怕被罵!可是現實中,難道女性都是十全十美嗎?既然要批評,要調侃,請你們一視同仁
-
6 #坦白講,以前我一直拿足球,籃球節目作為娛樂節目來看的,除此之外的都作為體育節目。現如今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的環境中☞都是娛樂專案而已。
-
7 #1.這就是一場綜藝秀啊,認真你就輸了,2.做人,做個名人,別那麼玻璃心,說你兩句怎麼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還沒怎麼的就開始仗勢欺人了
-
8 #言論自由,娛樂至死,冒犯的藝術,並不能成為煽動對立,無視公序良俗,顛覆基本價值觀的遮羞布。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你總想試探其底線,總有一天會踩過界。到時受傷的可能是這門藝術,而不僅是那些不斷試探底線的藝人或名人明星。
-
9 #奇葩說的死忠粉,忠於能給我開闢新的思維緯度的人說實話第七季的選手和論題啥的有點點失望,希望第八季能夠提供更多思考。言綜,也要加油呀!
-
10 #前幾年奇葩說選手在喜馬拉雅開節目教人好好說話,真諷刺…… 另外,和球迷比起來,飯圈都不夠看,惹了球迷,嘿嘿
-
11 #我就納悶兒拉,籃協你不管好自己的隊員,投訴人節節目幹嘛
-
12 #要是人人都口才這麼好,還要專業脫口秀幹嘛!其他人知識表演,僅此而已!
-
13 #歌手一樣用提詞器,怎麼沒人說,更何況語言類節目詞那麼多……
-
14 #奇葩說就算了吧,都是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