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提名了第72屆戛納電影的LGBT題材電影——《然後我們跳了舞》,豆瓣上顯示看過的人並不是很多,算得上是一部冷門佳片。
影片講述了一個喬治亞國家學舞蹈的男孩梅布拉,在舞團裡遇到新來的強勁對手伊拉克利,由一開始的敵對到萌生曖昧,逐漸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的故事。
瑞典導演列萬·阿金將這個充滿著青春荷爾蒙的故事拍出了有別於他北歐身份的法國氣質,浪漫的金色Sunny繾綣溫柔,我們跟隨著主角一起探究這一場性別認同之旅。
獨特的影像風格《然後我們跳了舞》雖然是一部講述LGBT群體的電影,卻摒棄了許多LGBT題材電影所特意渲染壓抑氣氛的冷峻陰冷的色調,影片大量是用暖光來軟化主角內心的堅硬,柔光之下的一切束縛都被描摹得充滿著禁忌之美。
主角二人每次置於同一空間時幾乎都Sunny普照,舞蹈室裡巨大的落地窗所照射進的Sunny,通過鏡子反射得愈發迷人,主角二人在舞動的人群中相互窺視,一場關於愛的隱祕的拉鋸與博弈在Sunny照耀下顯得更加曖昧多情。
當梅布拉從廁所裡出來迎面撞見伊拉克利的時候,側打的Sunny充斥著這個構建的狹小空間,使得原本就暗滋的情愫更加一覽無遺,緊貼的呼吸裡二人的目光在日照之下無法躲藏,只能小心翼翼地擦拭彼此被Sunny侵染的面龐。
而在公車上,伊拉克利睡著了倒在了梅布拉的肩上,梅布拉偷偷地笑了,Sunny將這一切渲染得朦朧又生動,隨著公車的搖晃Sunny在跳躍著,而梅布拉呼之欲出的愛意似乎也在此之中雀躍不已。
大量暖光的運用譜寫了一曲夏日之歌,就像當年大熱的LGBT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一樣,影調整體的高飽和度沖淡了主角內心的壓抑,重點在於主角情感的真實狀態。
雖然大環境下同性之間的相愛是難以見天日的,導演卻用這樣溫暖明媚的色調來刻畫,現世的殘忍與主角心中的炙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此美好的Sunny下卻有如此多受文化宗教束縛的感情,這無疑將這部LGBT電影襯托得更富有悲劇感。
電影中鏡頭的運用也無時不刻不在反映主角內心的情態。多次使用的窺視鏡頭,將二人的曖昧外化得極其真切,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鏡頭的搖晃感了。
當主角二人在石頭前互明心意時,長鏡頭的紀實感給人以真實的人物狀態,而手持微微搖晃的鏡頭體現了二人內心的不確定性,更給觀眾一種觀察感,拉近了觀眾與主角的心理認同距離;當梅布拉聯絡不到伊拉克利,而與街頭偶遇的同為同性戀的男孩去酒吧裡時,跟拍的鏡頭更是有種王家衛後現代的孤獨迷離:昏暗的霓虹,搖擺的群眾,傳統與現代社會的碰撞,微微顫抖的鏡頭捕捉的其實是梅布拉脆弱的、迷茫的心。
不同於《斷背山》《上帝之國》等同樣描述LGBT群體的電影,《然後我們跳了舞》雖然講的也是一個核心是悲劇的故事,卻試圖營造出一種光明的"假象",也許短暫但卻絕對深刻的青春之戀即使充滿著看不見的未來,卻在當下擁有衝破黑暗的力量,浪漫的影像風格使得這部電影如同夏日限定的愛戀一般,它永遠在時間的長河裡閃耀著。
瞬間即永恆。
(《上帝之國》劇照)
舞蹈元素的文化符號主角跳的舞是喬治亞民族的獨特舞蹈,從電影中來看,這種舞蹈是極其需要男子氣概的,需要充滿力量與雄渾的氣質,這也是為什麼體型相對柔弱缺乏這種氣質的梅布拉總是被舞蹈老師詬病的原因所在。
而這種舞蹈所對應的文化是保守的、刻板的,他們對於同性戀是持絕對否定態度的,這注定了身為LGBT一員的梅布拉是被排斥在這種文化之外,當大家知道梅布拉是同性戀時,都採取了嘲諷與歧視。
導演並未將主角與外界的衝突塑造成直接的對立,而是將它融合進了舞蹈的不同審美之中。梅布拉的身份認同之旅與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無法跳出老師所希冀的舞步達成了命運共同體。
他一開始使出全力只為達到老師期許的充滿力量的舞蹈,他不斷地旋轉也沒能達到老師的要求,甚至扭傷了腳。
到最後在選拔現場,通透的自然光包裹著這個少年,他跳著自己所理解的喬治亞舞蹈,柔美卻不失堅韌,教練十分憤怒說他侮辱了這種舞蹈,並憤然離席,而他所看不見的力量是即使因腳踝受傷摔倒,梅布拉也並未因疼痛而放棄,他依舊跳著,有力的雙手如同鷹的展翅,在節奏激烈的鼓點裡他宣洩著、掙脫著。
導演此時不留任何情緒延宕直接讓電影與舞蹈一起結束,沒有交代任何主角的後續,也沒有留下任何梅布拉未來的線索,導演讓電影就結束在此刻,充滿梅布拉決心的一刻。
導演規避了撒狗血似的觀念衝突,將主角的身份認同外化成一個文化符號,隨著他內心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他對舞蹈的態度也隨之發生著改變,就像在《燃燒女子的肖像》裡主角漸漸畫出雙方滿意的肖像畫一樣。
導演沒有用任何直接的語言來勾勒這種觀念的根深蒂固,而是通過舞蹈老師與舞蹈團的同學們對舞蹈的態度側面昭示他們對LGBT群體的的偏見,這使得這部電影所蘊含的深意更加隱晦,也更加顯示社會對這個群體的殘酷性。
主角身份的自我認同LGBT題材近幾年十分火熱,而酷兒電影向來逃不開的主題便是"自我認同"的追尋及"反歧視"的鬥爭。而在這部電影中,兩者巧妙的相交融,使之形成的向外輸出的能量是由內而外散發的。
影片並沒有置身於《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斷背山》《上帝之國》等LGBT電影的場域之中,這些電影的環境幾乎都是有些"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於是這大大削弱了外部環境的壓力,為電影增添了些許的理想氣息。
而《然後我們跳了舞》則直接將人物置身於一個充滿矛盾的境地,這是十分現實主義的描繪,它使得人物的鬥爭顯得更具鼓舞性,也使得人物對自己身份認同的尋找更具說服力。
電影裡並沒有過多以煽情抑或"賣慘"的場面來勾勒邊緣群體生存的不易,而是將主角放置在一個本來便對此類人選擇"視而不見"的環境之中。
在這個地域,已然不僅僅是禁止同性戀,甚至於想要抹殺此類人的存在。
於是這使得LGBT群體的矛盾性並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歧視上,而是人們把他們當作"異教徒"或者"他者",他們不願承認這個群體也是具有自然屬性的人,而過於妖魔化了這個群體。
於是乎電影中的主角給我們呈現的模樣是一個極其敏感而脆弱的人,通過描繪他與常人(及其他舞蹈者)的生活瑣事,我們能看到他僅僅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有熱愛有理想的年輕人而已。
這是在為這個群體證明存在,他們可能就在你的身邊,和常人無異。這種吶喊是十分有力的,正如波伏娃所在《第二性》整篇極力所論證的女性非"他者",而是有自然屬性的人一樣,在此電影中使用這樣的環境特徵,也是極力表達LGBT群體是存在的擁有和所有人一樣的生命特徵的人。
當主角明白了這一點後,他對自我的身份認同將顯得開闊很多,因為當他確認了自身在人類社會的無差別存在,他才能擁抱他自己。
導演很巧妙的將這種對自己身份認同的心理特徵外化成舞蹈的形式,舞蹈身體作為身份、性別、傳統等事物的轉移媒介,如同一種宣言。
整部電影裡,主角從沒有以語言的形式來表達對自己身份認同的轉變,而是通過結尾最後那段舞蹈,形成對自我的接納。
結尾最後,儘管評審說:"你羞辱了喬治亞舞。",這是導演一個明確的暗示,傳統的喬治亞並未接受這種舞蹈,但主角已然破除陳規勇敢的站上了考場,考場成為他的舞臺,而舞臺即是世界。
即便還有許多傳統地域對此包容度不夠,但自我不能喪失自我,通過舞蹈,他完成了生命的宣洩,這是一種非常有能量的輸出,當他在自由的舞蹈的時候,什麼也束縛不了他。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中國同性戀研究學者李銀河在接受採訪時曾被問道,有沒有錯誤的愛情。
她回答道:"愛情不管發生在什麼人之間,不管是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社會階層……只要這個愛情發生了,它就沒有錯誤。"
愛情原本就非理性的,它產生於莎士比亞譜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裡那樣瞬間的激情,產生於博納科夫曾在《洛麗塔》裡曾描繪的那種"慾望之火"。
愛情是盲目的,審時度勢、深思熟慮的不叫愛情,那是權謀與交易,如果你理解這些,那麼同性之戀有了正確的解讀,那就是愛是無關乎性別與一切其他外界的,愛只關於你本身。
《然後我們跳了舞》的片名充滿著一種十分人道主義的情懷,讓人聯想到《喬喬的異想世界》里斯嘉麗所飾演的母親說,自由的人才跳舞。舞蹈是自由的,我們的愛也是自由的,所以我們跳了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