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一般而言,我對於主旋律電影的期待值都很保守。

但這次卻被狠狠打臉了。

從評分和票房反饋來看,《我和我的祖國》作為一部商業片無疑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豆瓣35W人打出8.0高分,在迄今為止的眾多獻禮片中一騎絕塵。

上映12天即將突破25億票房大關。

25億票房的成績,不僅領先《中國機長》一個身位,而且幾乎是同檔期《攀登者》的3倍之多。

看膩了“假大空、口號化、強煽情”型獻禮片,口味越來越挑剔的觀眾為何突然回心轉意?

趁著電影還在熱映,就試著來聊聊。

它到底好在哪兒?又有哪些值得批判的“瑕疵”——《我和我的祖國》

光看本片配置。

金牌導演+硬核演技派,十足誘人的豪華陣容。

光是徐崢、甯浩、文牧野三位大導,就已經算得上中國產商業片最強音,更不用說還有陳凱歌作為“定海神針”負責統籌全片。

但別忘了,所有主旋律電影的導演向來都不吝嗇在陣容上添磚加瓦。

就以國慶獻禮檔的排頭兵《決勝時刻》為例。

導演黃建新和寧海強請來的大咖多到數不完:唐國強、王麗坤、秦嵐、林永健、張涵予、濮存昕、曹炳琨、周濤、孫茜、杜江、黃景瑜、馬天宇。

老戲骨和小鮮肉應有盡有,看似很能打。

結果呢?卻遇到“劇情線主次不分”“敘事空洞”“人物扁平”等絆腳石,狠狠摔了個踉蹌。

不僅評分一般,票房走勢也很低迷,截至目前還保持在1億票房關口。

以《決勝時刻》原本被寄予的厚望來說,這個成績可謂相當慘淡。

說回本片。

雖說本質上是道命題作文拼盤,但勝在各有各的精彩。

每位導演都恰如其分地遵循著原有風格,在型別片審美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探索。

更不用說電影還首次打破了獻禮片必定假大空的刻板印象。

接下來就按順序開盤。

管虎導演的《前夜》,故事背景設定在開國大典前夜。

說起開國大典,想必所有人都曾通過各種途徑,或多或少地領略過當年的輝煌時刻——

光看數字,30W軍民齊聚一堂,2000名騎兵策馬而過,54門禮炮齊鳴,傾囊而出的17架各式戰鬥機。

再看現場,千里迢迢趕來的蘇聯外賓,萬眾一心的呼聲跨越人海,不斷揮舞的旗組成一片紅色海洋。

總而言之,裡子面子一個不落。

可又有誰了解這次舉世矚目的開國儀式背後,曾有多少無名英雄為之付出?

就像黃渤飾演的工程師林治遠,為了保證首次使用電動升旗的環節順利進行,可謂絞盡腦汁。

嚴格按照比例還原的升旗現場、一模一樣的國旗配置、必須分秒不差的國歌演奏,在戰友的助力下,一一克服。

但偏偏卡在最後一環:生鏽的阻斷球。

此時,距離開國大典不足24小時。

身負重擔的他必須搶在大典正式開始之前,完成這項驚心動魄的祕密任務。

一路看下來,短片的緊張刺激程度簡直堪比《長安十二時辰》。

同樣是分秒必爭的嚴峻局面、事關大局的個人抉擇、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組原本不對頭的搭檔。

最重要的是,兩者的出發點也是如出一轍。

長安不良帥張小敬,做事不為虛名,為的是千萬長安百姓的安危;

林治遠則是為了不辜負廣場觀禮的20W群眾,以及全國四萬萬同胞心中的希望與期待。

總結起來,就是“責任”二字。

它看不見摸不著,但重如泰山,不容有失。

從整體來看,《前夜》的推進節奏井然有序,緊迫感與懸念並存。

穩紮穩打的線性敘事雖然既不花哨也沒有炫技的餘地,但穩健的格局卻足以定下以小見大的基調。

唯一的不足之處,是對人物的刻畫缺乏深度,有臉譜化的趨向。

或許是時長有限,因此無論是林治遠、小跟班還是和他作對的組長,都只為劇情服務,少了一點個性。

說實話,張一白導演的《相遇》在技術上並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

總結起來,這就是個悲劇色彩極為濃重的愛情故事。

同時也是“人物”風頭完全蓋過“劇情”本身的篇章。

仔細端詳高遠(張譯飾),不難發現隱忍和犧牲是其一生中最濃重的底色。

而人物自帶的悲劇色彩則來自“家國難兩全”的現實困境。

為了顧全大局,他獨自承擔危機,並且註定付出生命的代價;

為了保守機密,他在戀人面前也不敢流露出真實情緒。

但這絕不代表角色設計毫無缺陷。

面對死亡,表現出恐懼、後悔、絕望等情緒才是人之常情。

但在高遠身上,“責任感”和“犧牲精神”卻被無限放大,於是我們能看見的幾乎只有“神性”,而非“人性”。

最致命的是,當情緒爆發點僅僅依託於角色自我“獻祭”之後釋放的人性高光,劇情便只剩下無趣和疲軟。

雖說角色單薄,但張譯只靠欲語還休的眼神和囁嚅著的嘴脣就完美表現出人物內心變化的滿分表現,還是令人驚喜。

綜合各方口碑來看,徐崢導演的《奪冠》無疑是最受好評的片段之一。

比起凝重、莊嚴的兩道前菜,它輕巧、歡樂、詼諧的故事就像是塊奶油薄脆餅乾。

所以嚼起來沒有絲毫負擔,也不打算挑逗你的淚腺。

當然,它還完美繼承了《人在囧途》系列的基因,充滿了讓人忍俊不禁的“囧味”。

小男孩鼕鼕的目標其實只有一個:把磁帶和畫像送到心愛的小美手裡。

為了不辜負街坊們的熱情期待,他才不得不挺身而出。

然後在狹窄逼仄的樓梯和屋頂間一路闖關,滿頭大汗地爬上天台,然後倒騰自家時靈時不靈的電視訊號。

最後,成功見證女排奪冠瞬間的街坊們都把鼕鼕當成了小英雄,大笑著將他拋向天空。

鼕鼕本人卻一臉蒙圈,甚至有點想哭。

這樣的極大反差,自然帶來了非同尋常的“笑果”。

無論是敘事流暢度還是笑點的鋪陳、人物的反差性,《奪冠》都在最大程度程度上接近圓滿。

薛曉路導演的《迴歸》則帶領觀眾夢迴97。

那是香港迴歸前的最後幾個夜晚,中英雙方仍在為“一秒之差”爭執不下。

“0分0秒升起中國國旗。”

“這是我們的底線。”

這一秒之差,代表的是中國不容踐踏的尊嚴與底線。

從分秒必爭的升旗時機、必須控制在0.7秒內的時差調校、不容有誤的升旗節奏,都能看出導演極力想要營造緊迫感。

然而在這個基調緊張嚴肅的篇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惠英紅與任達華飾演的一對平凡夫妻。

蜻蜓點水般輕掠而過的港式人情味就像是一道柔光濾鏡,很好地緩和了故事走向終局之前的壓迫感。

故事以“時間”作為推進線索,再牽扯出一段圍繞“手錶”展開的夫妻情緣。

緊密扣題的同時使小人物的日常成為亮點,最後還不忘以《東方之珠》再次點題。

從命題作文的角度來看,薛曉路無疑是最認真的一個。

只不過,全程都在強調“一秒都不能錯”,這樣簡單粗暴的敘事就顯得稍欠火候。

接下來終於到了可以狂吹的環節!

毫無懸念,《北京你好》是七個篇章之中完成度最高、故事起承轉合最完美,並且最接地氣的。

故事不僅具有構思精巧的故事脈絡:鋪陳-反轉-誤會-再反轉,更有值得反覆回味的人物弧光。

尤其是葛優的出色表現,更是讓這個京味兒十足的幽默故事更上一層樓。

要不怎麼說,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主角張北京(葛優飾),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北京老炮兒兼資深的哥。

但有趣的是,就算你只“認識”他20分鐘,也能毫無壓力地想象出日常生活中的他。

上班時候就跟乘客嘮嗑吹牛逼,動不動把“牛掰格拉斯”掛在嘴邊,不知道的還以為他真的認識哪位牛逼人物。

實際上呢?

常年和“中年危機”打交道的他,在公司裡天天得看領導臉色。

回到家那更是屁都不敢亂放一個,就連在兒子面前都慫兮兮,帶點賤萌氣質。

在他的人物畫像上寫滿了“市儈”“油滑”“世故”等字眼,但更有一顆善良柔弱的心。

聽到小男孩的父親是在汶川地震中去世的鳥巢工人之後,原本打算拿來討好兒子的奧運會門票咬咬牙也就給出去了。

可以說,片中所有人物都在或多或少地作出犧牲,但唯有他的犧牲讓我覺得最妥帖和溫情。

因為他的犧牲僅僅是出於人類的良善本質和身為父親的同理心,不需要說教也無須激昂慷慨的集體主義渲染。

這樣的人物弧光甚至比奧運會開幕式時綻放的禮花更耀眼絢爛。

《白晝流星》,一個如夢似幻的名字,正如故事的基調一般。

如果用田壯壯的話解釋,“這是發生在真實生活裡的一個寓言。”

可偏偏是這則寓言居然引發了全片最多的爭議。

一邊是稱讚:“這很陳凱歌”“最喜歡白晝流星”。

一邊則是痛批:“意料之中的最爛”。

為何《白晝流星》能引起如此極端的爭議?

概括起來其實就一句話:浪漫主義者與劇情黨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不得不承認,陳導絕對貢獻了本片的最美長鏡頭。

主角三人策馬揚沙,奔向遠方的鏡頭讓人瞬間體味到大漠狂沙中的肆意與不羈。

在飛沙、駿馬、落日、天際、背影等物象的碰撞間,一種“浪跡天涯”的快感油然而生。

而冷暖交加的鮮明色調,則兼具粗糲與唯美,餘韻悠長。

至於劇情的崩壞,則來自人物內在邏輯的錯位以及思想轉變的突兀。

在極度貧困的地區,兩個險些走上歪路的青年居然會因為遇到同為“回鄉者”的宇航員,就迅速完成了一次迷途知返的救贖。

即便再算上老李對二人短暫的諄諄教誨,故事核心照樣顯得蒼白無力。

不過,一切也情有可原。

最初陳匯出于謙虛所以挑到“扶貧”這個最難展開的命題。

既把故事框架限定在正能量主題,又要維持追求藝術氣質的原則,確實難。

唯美畫面誇了,毛病也挑了,依然有幾句話不吐不快。

試想一下,漫無邊際的大漠狂沙、頗具異域風情的邊陲之地、新舊時代交替下躁動不止的貪慾、對人性的瘋狂試探。

火花四濺的劇情要素,最後配上“白晝流星”這個充滿反差與想象空間的標題。

難道不該打磨出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劇本?

一聲嘆息。

最後,是文牧野這位新晉大導的《護航》。

故事講述了女飛行員呂瀟然(宋佳飾)由於能力出眾而被組織要求執行備飛任務。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她不斷回憶起童年的她,以及當初是如何在模擬飛行艙裡拼命磨練自己的意志力。

最終,她選擇欣然接受現實。

從故事層面來說,現實與回憶兩條故事線的穿插,能夠窺見文牧野對於把控整體走向的野心。

從人物角度來說,導演也發揮了其對刻畫細膩情感的特色。

至於刻意挑選女飛行員作為主角,不僅可以打破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也能夠順應女性主義敘事日漸崛起的潮流。

綜合各個角度來看,足夠討巧。

最大的加分點則落在燃點十足的配樂與這群又美又颯的女兵。

除此之外,故事倒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大的驚喜。

作為主旋律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全程帶給觀眾極大程度的滿足和驚喜。

無論是著眼小人物的創作主旨,還是適當穿插的燃點與淚點,

都完美符合陳凱歌最先定下的主題創作手法——

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

就像電影主題曲裡哼唱的那樣,“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

不是隻有豪邁激盪的偉大理想,才算熱愛。

就像電影裡最受矚目的從來不是那些載入史冊的大事件,而是最普通的無名之輩。

從最細微處找尋共鳴的和絃,用最平凡的序曲投射真摯的感動,就是《我和我的祖國》最大的閃光點。

事實證明,把鏡頭從巨集偉敘事轉向大時代下默默奮鬥的小人物,增強代入感、找準情緒發酵的關鍵節點,用真誠打動觀眾。

這才是獻禮片正確的開啟方式。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不容錯過的美劇《冰血暴》,真實故事改編,離奇案件加美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