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的表現力度不足,拋開真實事件的愛國情懷,當做攀登珠峰的極限運動來說,我更喜歡這部樸素的《徒手攀巖》。
國慶檔上映的三部影片中,《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都突破了20億大關,雖說《攀登者》上線12天也獲得了8.9億票房,在國內的電影票房來說已經是不錯了,但是對比兩個20億來說還是比較遜色的。
《攀登者》前期宣傳力度很大可謂來勢洶洶,大家都認為很有可能是一部爆款電影,但事實並非如此;豆瓣才6.6分;其主要原因我還是認為是它的表現力不夠,本來是個很好很巨集大的“為國家攀登寸土不讓”的大主題,但是編劇濫加那麼尬的傻白甜的戀愛劇情,要不是吳京和張譯像皮球一樣有張力的演技,真的很難救場。
如果不談真實事件的愛國主義,這部電影還真的沒得救了。單看攀登珠峰的極限運動主題的話,還是建議大家去看看前上個月上映的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紀錄片,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獎;IMDb評分8.2,豆瓣評分8.9;作為紀錄片評分已經相當的高了。
《徒手攀巖》是對亞歷克斯·霍諾德在沒有保護措施下,徒手攀登優勝美地的酋長巖的記錄 。酋長巖,一個高約1000米近乎90度的峭壁,很多地方下手攀爬的著力點只有指頭尖那麼多,徒手攀上它相當於攀巖屆的“登月”,危險且困難。
但是我在完看這部影片之後,內心也是久久不能平復,被拍攝畫面的角度給嚇到了,在那麼高的地方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觀影的時候不由自主的捏緊座椅扶手,手心都在冒汗了。
這部紀錄片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講亞歷克斯攀登前的事情,各種研究準備,了解天氣情況選擇最適合攀巖的日子,還包括了亞歷克斯的個人生活習慣以及感情生活等等;在最後20幾分鐘的時候才開始正式的攀巖;亞歷克斯用來3個多小時就攀登完了(一般正常攀巖要用三天)
亞歷克斯的性格並不像我們在商業電影看到的,那種桀驁不馴,性格暴躁的極限運動愛好者;反而亞歷克斯很嚴謹甚至性格相當平和,以至於對待攀巖是那麼認真專注,冷靜的思考、周密的籌劃、反覆的訓練,甚至在沒有辦法攀巖的時候自己可以在腦海裡模擬一遍。
對他來說,徒手攀巖絕對不是有熱忱就夠,他用八年的時間為酋長巖準備,一步一步地朝目標邁進,他考察線路,每一個手點和腳點都爛熟於心,在攀爬的過程中,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因為分心即意味著死亡的危險。
相比亞歷克斯,很多普通人也有自己熱忱的事情,但總是眼高手低,不太會為自己找藉口,心思停不下來,各種雜念,他們還會說,不是自己的問題,正常人都做不到。
亞歷克斯近乎禪道的專注模式,其實是可以修煉得到。他的事蹟,鼓勵人們追求人生的高度追求自己的熱愛,並非所有的人都要徒手攀巖,但是看到有人做到,而且記錄片把他之所以能夠做到的過程、要點全都公佈出來,沒有來自天外的力量,也不是純出於內心的勇氣,普通人只要學會他的方法,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干擾,綽綽有餘。
我一個前同事,他是學韓語外語的,面試到和我在一家韓資工廠做翻譯,但是他的工作遠不止翻譯,還要承擔很多工程師的一些較簡單的工作,而且上司暴躁他還得間接傳遞一些不好的話;工作每天12個小時,但是工資也就5K出頭;他想在廣州買房子但按照現在的處境一輩子連個廁所也買不到;他也想著離開,尋找更好的機會,但是總是停留在口頭和我說說而已,以至於我都離開半年了,他也還都在原來的崗位自怨自艾。
我覺得人生在世3萬天,不在於生命的長度,而在於生命的高度,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死去的時候才不留遺憾。
有些人死了但是一直被人銘記,活在人們的記憶裡,這應該是就是生命的高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