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星際迷航》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開啟了太空題材的一種故事模式。後來拍攝的各類科幻電影,效仿者可謂不計其數。單從藝術性上講,《驚爆銀河系》在同類題材中算不上優秀,且知名度不太高。

這是一部旨在滑稽模仿《星際迷航》系列的低成本科幻喜劇片,但與那些為幽默而幽默、反而容易把故事搞砸的影片相比,《驚爆銀河系》的成功之處在於把故事講述得比較紮實。

最令人驚喜的是,全片敘事框架竟然體現了後現代理論中的關鍵議題,進而可以看成是一則後現代寓言。

演員與角色傻傻分不清

科幻電視劇集《銀河訪客》曾經風靡一時,儘管已停播18年,但劇中的幾位主要演員依舊會聚在一起,參加各種粉絲見面會。這裡,《銀河訪客》與電影本身的片名完全相同,都叫《Galaxy Quest》。我們將會看到,這個安排不只是為了追求喜劇效果,而是富有深意的。

在一次活動上,有幾位舉止怪誕的粉絲找到劇中的船長飾演者賈森,他們自稱是來自卡拉圖星雲的塞米安人,表示自己的星球正遭受外敵入侵,希望賈森能夠出手相助。

這裡的關鍵設定是:當塞米安人看到《銀河訪客》時,並不知道這是一部虛構的電視劇,以為它是來自地球的歷史紀錄片。船員們因此成為了塞米安人心中的英雄,其事蹟被廣為傳頌。當他們面臨外敵入侵時,便期望賈森能夠幫助他們度過危難。

塞米安人甚至依照劇中的情節設定,原樣製造出了船員們駕駛的保護者號飛船,將這個原本虛構的事物變成了真正的宇宙飛船。飛船的所有細節,包括內部構造、動力裝置等等,全都符合《銀河訪客》裡關於飛船的情節交代。

後來的故事自然成了賈森帶領船員們假戲真做,幫助塞米安人擊潰外敵,併成功返回地球。

整個故事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十分巧妙地表現了法國後現代哲學家鮑德里亞著名的擬象理論及其核心概念:超真實和“內爆”。

比真實更真實

讓·鮑德里亞通常被稱為“後現代的大祭司”,其思想對當今世界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擬象理論解釋了今日社會的一些基本特徵,並體現出對人類生存境況的敏銳思考。

“擬像不再是對某個領域、某種指涉物件或某種實體的模擬,它無需原物或實體,而是通過模型來生產真實,一種超真實。”鮑德里亞認為,擬像創造了極度真實但客觀世界並不存在的虛擬物象與虛擬場景。

對於塞米安人來說,《銀河訪客》裡的世界無疑承擔著擬像的功能,並具有超真實的特徵。

所謂超真實,就是比現實更現實,比美更美,比真更真的模擬。而這些模擬出來的東西反而成了人們對真實本身的判定準則。隨著超真實的降臨,擬像開始構建現實本身。

迪士尼樂園便是典型的超真實案例。這裡比外面的街道更乾淨,比現實世界的人更友好,它濃縮了美國人的理想和價值觀,並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現出來。它看似一個童話世界,其實比真實的美國社會更加真實,更加令人信賴。

正如鮑德里亞所言:“這不再是一個對現實的虛假加以再現的問題,而是掩蓋現實已經不真並因此挽救現實原則的問題。”

《銀河訪客》裡的人物和情節,以及他們駕駛的保護者號飛船,猶如塞米安人眼中的迪士尼樂園,變成了一種在鮑德里亞稱為“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過的真實。

船員們的英勇事蹟比塞米安人的現實境況更加完美,也更加值得仿效。模擬《銀河訪客》成了挽救其現實原則的途徑,他們努力讓自己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像劇中的情節。

原型,消失在仿造中

超真實同時意味著,擬像與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內爆”。這個概念是鮑德里亞從傳播學家麥克盧漢那裡借來的,但完全顛覆了它的原始內涵。

在《後現代理論》一書中,美國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和斯蒂文·貝斯特對“內爆”給出了較為準確的概括:“在後現代世界中,形象或擬像與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內爆,與此相伴隨,人們從前對‘真實’的那種體驗以及真實的基礎也均告消失。”

比如觀眾經常會把電視劇裡的醫生當成真正的醫生,某個飾演壞蛋的演員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遭到路人唾棄,影視劇中的虛構歷史則會被鐵桿影迷當成真實歷史來嚴肅對待。

不僅如此,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也完全以影像為中介,由此形成了鮑德里亞的老師、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所說的景觀社會。

而塞米安人體驗到的無疑是最為徹底的、百分之百的“內爆”,所以才會將現實生活中的演員當成了真正的船員。對保護者號飛船的仿造則完美體現了擬像的超真實性,在鮑德里亞著名的“擬像三階段”中,恰好處於第二個層級,也就是工業生產的模式。

在影片的基本設定中,塞米安人被認為擁有高度的技術文明。這艘由人類虛構出來的飛船,竟成了塞米安人進行仿造的原型,他們運用地球所沒有的高科技,原樣生產出了真正的飛船。

正如鮑德里亞在《象徵交換與死亡》中寫到的那樣:“這正是勞動,正是機器,正是與戲劇幻覺原則根本對立的整個工業生產系統。”只要塞米安人願意,他們可以生產出無數艘這樣的飛船來,到那時,《銀河訪客》裡的原型飛船就不再重要了。

學者嚴翅君在評價這一過程時指出:“‘原本’被排斥在體系之外,生產出來的都是一些沒有差別的‘摹本’。而且‘原本’一旦進入生產體系中,就立刻被‘摹本’化。”

“內爆”無處不在

和塞米安人的經歷一樣,《銀河訪客》的演員們最終也體驗到了擬像與真實之間的“內爆”。在鮑德里亞的概念體系裡,“內爆”的種類和範圍很廣泛,而劇中角色所經歷的,則是如凱爾納和貝斯特所說的“媒體的符號製造術與真實本身之間的內爆”。

當他們乘坐飛船返回地球,誤打誤撞進入到影迷紀念活動現場,從艙門裡走出來的那一刻,突然受到了影迷們的熱情歡呼。這一刻,他們是恍惚的,已經分不清現實與想象。真與假之間的界限不復存在,“內爆”發生了。

影迷將他們當成演員,而他們卻真的變成了船員。但在舞臺上,他們又彷彿再次回到了劇中的角色,他們剛剛完成的真實壯舉再次變成了擬像中的超真實。

片中為賈森提供了重要幫助的資深影迷和技術宅男同樣經歷著“內爆”。他們心中的《銀河訪客》,可以用社會學家喬治·瑞澤爾的話來形容:“真品和贗品之間的區分正在變得越來越困難,每一個當代的事件都是現實和想象的混合物。”

《銀河訪客》和《驚爆銀河系》共用一個名字,則體現出創作者有意將這種“內爆”延伸開來。片中所有角色都在擬像世界裡打轉,而他們的遭遇又通過螢幕傳達給了真正的觀眾,也就是我們。

在高度發達的媒介環境下,身處景觀社會的我們,正如片中的影迷那樣,也經歷著無處不在的“內爆”。

本文參考資料:

【法】讓·鮑德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

【美】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後現代理論》,張志斌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版

【美】喬治·瑞澤爾:《後現代社會理論》,謝立中等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嚴翅君、韓丹、劉釗:《後現代理論家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這樣的女演員,中國不超過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