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1年春節檔浩蕩的聲勢日漸式微,3月以來,高質量,高口碑的國內外佳作,慢慢被搬上熒屏。
《波斯語課》就是其中之一,與同期上映的《日不落酒店》相比,他並不佔有流量上的優勢,卻絕對口碑逆襲。
從豆瓣評分可以看到,這部高達80%觀眾打出四分以上好評、且超過84%劇情片的電影,上映一週,卻只有9萬餘人參與觀影評價。
它註定只是在市場上引起漣漪而已,可較低的市場熱度,並不代表作品不優秀。相反,它的口碑一如既往的好。
《波斯語課》是發生在希特勒大肆迫害和屠殺猶太人的背景下的故事,反映戰場最真實一幕,讓我們反思二戰,其主題宗旨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在遙遠的1942年,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讓人痛心疾首的故事。這一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間階段。
一九四二年,《聯合國家宣言》在華盛頓由中、美、英、蘇等26國共同簽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一九四二年,安妮·法蘭克一家躲進暗室,《安妮日記》最黑暗的故事,從這裡開始講起。
一九四二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軍隊的反擊階段開始。
這些事情從現在看來,是當時的大背景,卻無法遮掩那一段無數猶太人慘遭迫害的殘酷歷史。
而這部電影裡,借用了“吉爾斯”這一人物平淡的口吻,講述了一個真實、血腥的集中營裡的故事。
平淡的敘事風格,雖略顯枯燥,但儘可能地還原,讓人身臨其境半塊麵包換來一個波斯語詞彙“爸爸”和一本波斯語課本,救了一個猶太人的生命,他正好是我們的男主吉爾斯。
開篇,他拖著疲憊不堪的軀體,順著車軌的方向,一路奔波逃亡。
他身上攜帶著一個巨大的秘密:納粹焚燒迫害猶太人,長達數萬人的名單中,他記著其中的2840個。
這份經歷,要從七百多天前開始說起。
兩年前,納粹黨衛軍俘虜了一眾猶太人,趕上卡車,等待他們的將會是無情彈雨。
一半猶太血統的雷扎(他的本名叫吉爾斯,雷扎是原來的波斯語課本主人的名字,整部電影中,他以雷扎的身份生存)在一次槍決中,為了保命假裝提前倒地,謊稱自己不是猶太人而是波斯人,因而被扭送到德國人的軍營裡。
一本波斯語著書,讓吉爾斯倖存了下來,這些黨衛軍的後勤長官科勒,正急需一位波斯人。
廚子出身的科勒,一步步走到了納粹軍隊一處後勤負責人的位置。
在這處集中營中,科勒有著雙重身份——既是上級眼中手藝出色的廚師,也是下級和猶太人眼中喜怒無常的納粹代表。
吉爾斯憑著這本巧合之下得來的波斯語書,偽裝著波斯人的身份,就這麼被送往科勒的辦公室。
他自己創造了一門“波斯語”,從食物用語開始,一個一個地教給主管德軍軍官食物的上尉科赫,因為他的願望,是在波斯的首都德黑蘭開一家餐廳,需要掌握波斯語,而且他願意出十罐肉罐頭,交換一個波斯人。
他的假身份不僅沒有暴露,反而被易怒的納粹軍官科勒關照,讓他在集中營中逃脫了一次又一次的屠殺。
編造一門語言,難的不是發音,而是將自己隨口編造的發音重複並記憶。
刀尖上行走,舉步維艱,而雷扎也終於有了自己的語言密碼——那些被迫害的猶太同胞的名字,抄錄名單時記憶,給同胞打飯時回顧,2840個猶太同胞的名字,被他編成一門語言教授給德國軍官。
直到戰爭尾聲,集中營被同盟軍解放時,記錄被銷燬,但記憶永存,Gilles緩緩道出每一個幫助過他逃過一劫的同胞的名字。他共計拼湊出2840個名字,而這僅僅是這處集中營多達數萬人的總名單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在這場戰爭當中的猶太倖存者,依靠的是微乎其微的運氣。
倖存下的竊喜,與目睹同胞被一批又一批地清除所產生的恐懼、此番情境下自身無所作為的不堪。
整部電影也在這兩種極端相悖的情緒中,產生了巨大的荒誕感,就如這場戰爭一般,迫害者與被迫害者,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毀滅。
這個故事的講述,沒有用鏡頭展現任何宏大的場面,或利用激盪人心的交響曲,來引發觀眾對這段歷史的共鳴;
而是用直白的闡述、平鋪直敘的紀實方式,力圖最大程度地真實還原。就連對集中營中的迫害者,觀眾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在慘無人道的屠殺下,被遮掩著的接近於“正常人”的一面。
儘管這樣可能會導致觀影效果欠佳,略顯枯燥,影響票房,上映7天僅1748萬。
只是,如果你因此錯過了這部需要細細品的電影,那就實在太可惜了。
為了生存,人性的善與惡,體現得淋漓盡致科勒這一幕側影,足以用嚴峻、冷血等人性的負面詞彙形容,影片在某種程度上,致敬了經典反戰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其中一幕。
電影對科勒這一角色,有著較全面完整的塑造:迫害者惡魔的外表下,躲藏著敏感、扭曲、卑微的靈魂,這並非是對他所犯下罪行的掩蓋。
而是試圖讓觀眾,透過故事感受到,可能是“納粹”這一身份標籤在作祟,不只是個人意志使然。
其背後更是在不容質疑的強權束縛和凝聚下,形成的不可違抗的集體力量。
就像一個“囚徒困境”,被推趕進去的人,不論此前是否善良、正義,最後不是掙脫而逃,就是被改造。
但是兩者的結局都是毀滅。
科勒的另一面人格,是和他兄弟間,因自己的納粹的身份而反目成仇。
他之所以學習波斯語,就是為了戰後逃去兄弟所在的地方,用那裡的語言生活,餘生隱姓埋名。
他甚至在對往後生活的無限理想化下,並不認同自己的“劊子手”身份,他堅信沒有直接參與屠殺,他就不算真正的納粹。
科勒這樣的人,一面利用集體認同的身份謀取利益,一面又為自己尋求道義上的開脫。
這在《波斯語課》的故事當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不僅僅是科勒如此,影片裡其他重要的納粹角色,也是如此。
這位當初將吉爾斯俘虜至集中營的黨衛軍官,在他殺人成癮行為的另一面,是一個追求愛情的男孩。
也許在面對女性時的那種死纏爛打時,他咬住“獵物”不放的性格初現端倪。
於是,面對身為猶太人的吉爾斯,他窮追不捨,想方設法識破其偽造的波斯身份;用猶太人是“叛徒”的荒謬信仰,為自身的殘酷行為尋找藉口。
而被追求的紅髮女性,也展現出面對猶太人的暴虐、和麵對軍官的溫柔,這樣雙重的人格。
對他們來說,身份認同似乎只是生活在集體中的通行證,虐待和屠殺是獲得集體認同的手段,畢竟猶太人不是納粹所認可的“人”。
他們所以為人,得具有血統和信仰上的純潔。而猶太人,是“背棄耶穌的叛徒”,是“骯髒的血脈人種”。
這種極端且匪夷所思的思維觀念,直接導致了他們同樣極端且匪夷所思的行為。
對於二戰歷史這樣與眾不同視角的描述,可以說是這部《波斯語課》獨有的方式。
包括科勒對雷扎,兩人的感情也被懷疑是否內涵“同性之愛”。最開始時,對於雷扎是否是真正的波斯人,科勒不斷懷疑和考察。
因為“Radj”是麵包,野餐時樹木也是“Radj”,科勒便憤怒地把雷扎送至採石場,並命令下屬故意折磨。本就食不果腹,加上連日的操勞和折磨,雷扎昏迷,意識模糊之際,他嘴裡重複的是教給上尉的波斯語。
這一舉動,也讓科勒徹底相信雷扎是個真正的波斯人,逐漸向他敞開心扉,像對待老師一樣尊重。
比如請“老師”先坐,自己站著學習;聽“老師”發脾氣,然後安慰。
科勒這個人物的性格十分多面,個人意志在集權和暴力的組織裡暫時妥協,表現出來的高度服從和“入鄉隨俗”;可還是會為了一己之私破壞組織的規則,比如違反規定把雷扎從行刑隊伍中拉出來之類的。
電影的末尾,這些迫害者角色,無一不受到制裁,得到應有的結局,參與或執行了慘無人道屠殺行為的人,再如何詭辯也要為之付出代價。
科勒在飛往德黑蘭的機場檢票處,因為假的波斯語被識別,他也無法逃離。
全文的主旨:無名之輩也有姓名,不一樣的表現方式這部電影打破了以往同類影視中,那種千篇一律講述迫害者殘忍,被迫害者無辜的故事框架,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恐懼和對立面,都在平靜的敘述中表現。
從第三方的角度,不偏不倚,原原本本地展示這段被廣為熟知的故事,把評判的權利交還給觀眾。
2840個猶太同胞的名字,雷扎一筆一劃地抄錄過,他逃出集中營,緩緩地、平靜而悲傷地說出,無需任何修飾,無名之輩也有姓名,擲地有聲。
在吉爾斯心中長久地留存,也留存於歷史的長河中。
(雷紮根據猶太同胞的名字編造波斯語)
就像雷扎被折磨得快要死了,他彌留之際口中嘟囔的所謂“波斯語”,其實就是猶太同胞的名字。
記得這些,不過是因為沉重的記憶,自己受過最多僅有一面之緣的同胞的幫助。
吉爾斯所代表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無數個飽受折磨,壓迫的猶太人的模樣。
電影在塑造角色時,沒有用過多的拍攝技巧來表現一個更豐滿的吉爾斯。觀眾所看見的,不過是一個時刻在擔驚受怕,對自己苟活愧疚又無奈的一個受害者而已。
於無聲處聽驚雷。這樣情境下的絕望氣氛,遠勝過用拍攝手法,所人為營造出的恐怖氣息。
同樣,納粹長官科勒,也不會像《無恥混蛋》和《喬喬的異想世界》等二戰電影中,描述出的絕對偏執殘暴的納粹形象。
他或許魯莽,但並不愚蠢。正是因為無比理想化的執著,他才會對波斯語表現出這樣的憧憬。
他渴望透過學習這門語言,讓自己的餘生能在平凡又浪漫的詩意中度過,彷彿過去的一切不曾發生過。
歸根結底,他不過是一個犯下罄竹難書罪過的“巨嬰”而已。
這部電影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適合仔細品,當你慢慢沉浸其中,回過頭來,心裡會湧起一陣複雜的情緒。
尤其是看到吉爾斯走進了救助站那一刻,他兩年來積蓄的,忍辱偷生的痛苦終於忍不住爆發了。
當他聲淚俱下地報出這2840個同胞的姓名時,已不僅僅是數字或者名字,還是他曾經一起生活,一起幻想未來有個美好結局的朋友。
如今他們已成了刻在墓碑上的記憶。
結語關於二戰背景下,納粹德國與猶太人故事的電影不勝列舉,包括從商人視角展開對猶太人營救的《辛德勒的名單》(1993,豆瓣9. 5)、父愛視角的《美麗人生》(1997,豆瓣9.5)、《鋼琴師》(2002,豆瓣9. 2),孩子視角展開並帶有戲劇色彩的《喬喬的異想世界》(2019,豆瓣8. 4)。
這部《波斯語課》算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講述,沒有殘酷血腥的殺戮場面,納粹軍官也不是冷冰冰,而是有了一絲浪漫和溫情,更多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講述,非常值得花時間去品味。
作為反戰的主題,《波斯語課》無疑是成功的。身處和平的時代,這樣一部電影,隨時警示我們要珍惜此時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