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2011年,臺灣電影賀歲片《雞排英雄》上映20天完成了破億的好成績,這對於臺灣電影來說實屬難得,亮麗的票房反映當代觀眾喜歡的電影型別,新世紀以來,臺灣電影進入了一個平淡的窘境,當然,其中的原因很複雜,2008年,魏德聖的《海角七號》意外大獲全勝,讓更多的臺灣電影人看到了臺灣電影復甦的希望。

《雞排英雄》的格局很小,電影展現了一幅臺灣名叫“八八八”夜市裡的生活,影片的最開始,一邊是夜市小人物的市井生活,一邊是女主角失意的工作和感情,導演用了大量的鏡頭去展現臺灣的小吃夜市文化,貫穿其中的還有臺語和布袋戲,充滿了濃郁的臺灣味道。

01

“臺客”阿華是夜市自治會的會長,用自己圓滑的性格將夜市打理的井井有條;炸雞排的“大姐大”與調皮可愛的小弟;生煎牛排店的單親母親阿珠和她的男友;“絲瓜西施”和她的媽媽等,另外還有一位八卦女記者,這些小人物在夜市發生的故事足以構成一部電影,而這些人物背後都有自己心酸的過去,但大家都在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們知道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要被開發商改建成商品樓,於是大家齊心協力反對這個專案的實施,最終感動議員,計劃取消,一群人繼續生活在這裡。

看這樣的故事梗概,你可能會覺得很無聊,畢竟是個勵志電影都是這樣的故事走向,彷彿小人物就是和開發商過不去了,其實這些故事看起來老套,無非是好萊塢電影創作中最常見的“弱者齊心戰勝強勢壞人”的故事模式,但是在臺灣電影環境幾乎被好萊塢一統天下的時候,《雞排英雄》能夠勝出,也是有它的原因。

02

初看以為是一部惡俗的搞笑片,沒想到市井背後有著讓人感動的內涵,議員反覆糾結中,最終站在養育自己的這片小小土地上說:“他們雖然賣的是小吃,但也只是為了自己的三餐,一個城市,有高樓大廈固然美,但有人出入的土地才是活的。”

我想這部電影通過這段話,也是想給很多經歷過生活的人說,而那些小販們通風報信後立即四處逃散的樣子,讓我們悲哀於這個社會的冷漠,如果再也聽不到那些熟悉的吆喝聲,那我們肯定會覺得少了點什麼,一個沒有市井的城市是空洞乏力的。

最起碼吃雞排逛夜市的人,在那一刻是無比幸福的。

可以說《雞排英雄》的成功實際上就是一場本土文化和在地精神的勝利,影片中,當夜市的民眾團結在一起對抗時,觀眾也第一次在電影中看到了“在地精神”這個概念,另外,影片選擇極富臺灣特色的也是作為故事背景場地,更是拉近了和臺灣民眾的關係,夜市文化是臺灣文化重要又獨特的成分,它代表和象徵的是臺灣草根群眾的階層文化,同時也是臺灣面對外來遊客的主打文化品牌之一。

而且一個健全的社會,至少要有人情味,我不否認社會終究虎劃分為不同的階層,但一定要讓每個階層的人都可以有尊嚴的活著,靠自己的雙手讓家人在這片土地上踏實的生活,電影也強調了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就是這個世界最終還是要靠著權利的保護,而那些有權利的人往往不和民眾站在一個戰線上,如果電影中的那個議員沒有倒戈,或者說他沒有對那片土地的留戀,那麼這場戰爭也不會贏。

03

“小蝦米怎麼能戰勝大鯨魚”

——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

現在的社會,有權有勢的人活的瀟瀟灑灑,沒錢沒權的老百姓也許一輩子都這麼渾渾噩噩的過了,其實這幾年不管是臺灣電影或者電視劇都拍的很有內涵,《雞排英雄》雖然套用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模式,但核心仍然沿襲臺灣電影的傳統,對傳統和現代化程序進行反思,電影並非對現代文明進行一味地批判,也沒有對過去傳統的一切讚賞有加,而是將問題擺出,讓觀眾進行深思,並通過電影中看似娛樂的方式來喚醒民眾對丟失的傳統文明的追憶和傳承。

其中黑道利用鞭炮轟炸夜市,更是在視覺奇觀和感情細節上加分,讓人不禁懷念起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而且電影中穿插了很多遊戲或者漫畫形式的段落,都富有極具誇張的喜劇效果。

拋開影片中那些具體情節,《雞排英雄》的特別之處在於它關注的不僅僅是小人物,而是一個小社會,夜市小攤販們自發地形成一種組織機制,選舉領導、組織活動、應對“城管”檢查、甚至集體抗拆,活脫脫就是一個小型工會。

不過小電影就是小電影,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雞排英雄》已經收穫了很大的成功,而這成功實際上也是為迷途中的臺灣電影指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將電影定義為福斯文化範疇,並把最能喚起觀眾感知和共鳴的精神注入其中,相信沒有人不感動。

為什麼要說這部電影“文不對題”呢?因為它既沒有雞排也沒有英雄,片名起的有點牽強了,雞排攤子在電影中並沒有多明顯,反而是阿珠的牛排很搶鏡,不過就是這樣,不管有沒有雞排或者英雄,日子還是要一天天平凡認真的過下去。

大家就算是平常人,也可以稱之為英雄,每個有善舉的人都是英雄,而電影裡商販們買的也不再是雞排、牛排、烤香腸、蚵仔麵線,而是一種簡單的文化,一份你我的感動。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徐崢不理段奕巨集“表白”陶虹,深夜與美女吃飯熱聊,唱K嗨到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