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子,帶著一大隊人馬浩浩蕩蕩“走”進了紫禁城。
當這群人離開後,留下了一部絕無僅有、難以複製的曠世鉅作。
1.9萬名演員,刪減56分鐘上映,這部影史神作,連好萊塢都拍不出:
《末代皇帝》丨The Last Emperor
影片上映於1987年,保守估計100年內,都不會出現一部能跟它相提並論的電影。
聽起來可能有些誇大其詞,事實上《末代皇帝》在影史中的地位堪稱「傳奇」。
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從藝術而不是史實的角度,開啟了一扇了解古老東方的神祕大門。
一、毫無爭議的影史“第一”
1984年開始籌備,1985年完成選角,1986年正式開拍。
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在中華這塊土地上,拍出了好萊塢永遠拍不出來的電影。
儘管誕生於上世紀,演員對白還是全英文,但是經過33年的漫長歲月,《末代皇帝》不僅沒有“落伍”,反而是被越來越多的影迷所認可。
當年,《末代皇帝》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完全是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改革開放。
中國徹底打開了大門,使得世界各地有夢想的電影人,能夠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鼎力支援。
於是貝託魯奇拿著籌備多年的劇本來到北京,一路綠燈為他敞開,沒有任何限制。
地利——紫禁城。
這是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能夠在故宮內實景拍攝的電影。
據說,當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本想著參觀故宮,結果遇到貝託魯奇正在拍攝,不得已被迫取消計劃。
人和——人海戰術。
在中國拍電影,最不缺的就是優秀的人才。
光是溥儀登基的那場戲,就調動了2500名軍人充當臨時演員。
只可惜在1986年之後,考慮到對文物的保護,從此故宮禁止劇組入內拍戲。
最終,在第60屆奧斯卡上,《末代皇帝》獨攬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在內的9個獎項。
光有奧斯卡還不夠,電影還橫掃了當年各大頒獎禮(金球獎、法國凱撒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總共50多項世界大獎。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上臺致辭時說:“今年是屬於它的一年….好萊塢已經拍不出這樣的電影了。”
二、歷史背後的人物剪影
《末代皇帝》的時間跨度長達60多年,敘事手法與《美國往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電影取材於溥儀的家庭教師莊士敦的著作《紫禁城的黃昏》,參考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關著作。
其實不難發現,導演貝託魯奇擅長將小人物的命運,融入到時代的變遷中,藉此展現一段特殊時期的歷史故事。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碾過,任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電影採用了雙線敘事,一邊是成年後的溥儀,另一邊是他的回憶。
在溥儀還未徹底明白“皇帝”這個權力的象徵,究竟代表著怎樣的意義時,一聲槍聲的響起,紫禁城內外已經是兩個世界。
舊城新景,透過一個孩子的視角呈現出來,再有說服力不過。
城牆內,還能聽到駱駝拉車的聲音,看到穿著清朝官服的大臣們。
城牆外,一群騎著馬的警察在維護治安,轎車、單車等交通工具井然有序地在街邊穿行。
明明是不同世界的產物,卻在同個時代保持著微妙的融合,一眼看上去毫無違和感。
宮裡的人用謊言為這個孩子築起一道“牆”,牆內一個世界,牆外另一個世界。
在貝託魯奇的全景鏡頭下,小皇帝溥儀只是鑲嵌在歷史中一個無關緊要的“點”。
既無力改變自身的命運,也無力拯救他人。
直到,新太傅莊士敦的出現,才讓溥儀的人生有所改觀。
莊士敦所帶來的是一個全新視角,讓溥儀看清了這個世界,衝破了舊時代的桎梏。
從這裡開始,整部電影有著很明顯的色彩變化。
黃色,是皇權的象徵,又代表著家庭的溫暖。
昔日的大廈搖搖欲墜,大人們卻將重任交給到一個孩子的手中,但他卻只有5歲,或許他的作用只是一種象徵。
導演故意強化這種感官,背後顯然帶有一些諷刺的意味。
藍色,是落魄的象徵,代表著悲傷的氛圍。
在電影的後半段,溥儀帶著一家老小被趕出了紫禁城,標誌著流亡生涯的開始。
溥儀沒有所謂的遠見,以為自己可以藉助“他人”的力量重新做回皇帝,沒想到到頭來只是別人的傀儡。
灰色,是電影最常見的顏色,代表了溥儀的人生最後一個階段。
《末代皇帝》完美詮釋了鏡頭的色彩語言,用2小時40分鐘講述了溥儀60年的跌宕一生。
正如一位影迷所說,這部電影凌駕於歷史之上,讓人沉醉於其中。
電影的結尾,溥儀花了一角錢買了一張故宮的門票。
當曾經的少年回家時,已經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末代皇帝”的稱呼,好像是對他的詛咒。
時間兜兜轉轉一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留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局。
三、最富傳奇色彩的演員一次齊聚
該片的成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要歸功於導演貝託魯奇。
但每位演員的付出,同樣不可忽視。
當年,在選角上,為了找到最合適的人選,劇組尋覓的蹤跡遍佈整個中國。
最終,換來了影史最出色的一批演員的齊聚。
尊龍,是貝託魯奇面試的第一個男演員。
他渾身上下尊貴憂鬱的氣質,讓貝託魯奇一眼相中,幾乎與溥儀的形象完美契合。
但是貝託魯奇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男一號會來得這麼容易,所以又找了很長一段時間。
最終,目光還是回到了尊龍的身上。
溥儀這個角色最大的難點,無疑是在年齡、心理上的變化跨度非常大。
從小養尊處優,三歲登基當了宣統皇帝。後來面臨列強的侵略,幾經輾轉後他變成了“傀儡”。在戰後又成了俘虜,最終接受現實淪為平民。
身份的落差和心態的轉變,事實的殘酷由此可見一斑。
而婉容的扮演者陳沖,是好萊塢一位選角導演介紹的。
在1980年,憑藉《小花》獲得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後,陳沖遠赴好萊塢學習和發展。
然而到了那個地方後四處碰壁,那段時間她幾乎有了放棄做演員的想法,結果陰差陽錯加入到貝託魯奇的劇組。
沒想到,陳沖對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演技,在電影中留下絕佳的妙筆。
最經典的片段,無疑是婉容失意後吃花的場景。
在劇中,原本只要寫著婉容與溥儀發生口角後,獨自一人坐在一盆花前,一邊摘葉子一邊流淚,表達自己的委屈與心酸。
結果,在拍攝時,陳沖拿著花一口接一口的塞到嘴裡。
如此任性又大膽的表演,一下子給了貝託魯奇無限的遐想,執意要錄下這一段。
只可惜,電影原本的時長有219分鐘,在上映後只剩下163分鐘。
即使這樣,《末代皇帝》仍然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值得慶幸的是我有幸看到了它,遺憾的是看不到下一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