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姆”在藏語裡的意思是“平安仙女”
《德拉姆》也是一部國語紀錄片,是田壯壯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電影,也是中國第一部使用“高清”數字技術拍攝出來的影片,田壯壯憑藉它獲得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獎的最佳導演獎。電影2004年5月20日在院線上映,影片的拍攝地點位於雲南、四川、西藏境內的橫斷山脈,影片的主要內容是紀錄生活在喜馬拉雅山上原住民族的生活。
2003年5月,非典鬧的很凶,田壯壯導演騎著一匹叫做“德拉姆”的馬,領著一個足足21人的團隊,攝製組繞過“非典”的重重阻礙,去到雲南西部高黎貢山腳下的丙中洛鄉。
期間,隊伍裡有70匹馬,20多個藏族、傈僳族、怒族的趕馬人,他們沿著怒江而上,穿越高山、密林、荒原、谷地,綿延九十餘公里,一路上冷餐露宿,徒步前行,每天喝著泉水、江水、千難萬險的32天,最終到達西藏南部邊界小鎮察瓦龍。
據說片子籌劃了一、兩年,拍攝了五個多月
影片長110分鐘,高清拍攝,同期錄音,只有少量的音樂和說明性的字幕,沒有任何解說性的旁白,影片紀錄茶馬古道沿途原住民生活的同時,還將茶馬古道以及香格里拉地區的高原地貌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描繪,帶觀眾身臨其境的走進茶馬古道,引發了很多觀眾對於高原的嚮往。
每個人都是傳奇在2005年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最佳導演獎”的頒獎現場,評委對田壯壯的《德拉姆》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透過冷峻的鏡頭視角,傳遞博大的人文關懷,一段茶馬古道上,尋訪中思索的旅程,讓國人初識紀錄片深邃的藝術意境。”
評語展現了電影的兩點原則:
一是巨集觀上影片對人性主題的關懷
二是微觀上影片選擇紀實性拍攝的方式
巨集觀上,茶馬古道上的原住民,是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原住民了,但他們也有鮮明的民族特性,電影中的鏡頭一直圍繞行走在青藏高原上的“人”。
這部片子的重心不在於風光風景,也不在於隨行的馬幫,而是在於茶馬古道這條線上原住民的生活,如果你接觸過這樣的生活,哪怕只是在旁邊看一眼,也會覺得感動,因為影片太真實了,片中有很多地方會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
選取的人物都非常有特點,上至104歲的長壽老人,下至7/8歲的孩子,還有很多美麗的藏族姑娘,年輕的小夥子,以及一個15口人卻有5個民族的大家庭,還有被坐牢十幾年,村子裡的人都以為他死了的老牧師……
有時候,人們在自然風光裡是逍遙自在的神,同樣的我們也是渺小無助的人
一人一故事就像是影片開頭簡介裡說的那樣:“居住在這裡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脈一樣,不卑不亢,充滿了神奇的色彩,與自然和諧地並存——我們這些從外邊來的人,只能仰望他們,欣賞他們,讚美他們——這裡能夠給你一種力量,一份祥和及發自內心的喜悅,他們並不會因為你的讚美而改變自己。”
50歲的婦人,操持著一個有15人的家庭,這個家庭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語言,他們說這6中民族語言,卻交流順暢,甚至看到從外邊來的人會熱情的招待,只是因為請客人們睡草垛過夜的舉動,而讓他們心裡十分地過意不去,所以一家人商量著特意蓋起一間大房子給後來的客人們住,由此開始做起旅遊生意……
牧師已經84歲了,因為信仰坐牢15年,十五年裡他一年只給妻子寫兩三次信,他堅持用這種方式告訴妻子自己還活著,並且始終相信只要他還活著,妻子就絕不會離開,當說起他妻子過世不久時,老人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那個畫面裡的悲傷溢位螢幕……
104歲,也許很多人都想長壽,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活這麼久,104歲的老婆婆雙目失明,她面對鏡頭的時候也不知道看向哪裡,講述自己年輕時的經歷,還歷歷在目。
風華正茂之時,拒絕過幾個軍官的追求,不過她先後為自己選了兩個當地男人,第一個因為懶惰被她趕出家門,跟了第二個後,家裡就不再缺鹽,可是後來,丈夫一次出門後再也沒有回來,她日夜流淚,跳河尋死,直到今天,想起他,空洞的眼睛還會流出傷心的淚水……
一個30多歲的男人,已經是村長了,早前他的妻子帶著小兒子跑到山東去了,留給他一個9歲大的兒子,兩人相依為命至今,從鏡頭裡看這個9歲的孩子,結結巴巴的講述自己的故事,還有醉酒後父親打自己的樣子,不過採訪結束,他告訴鏡頭:“我愛爸爸。”
19歲是最美好的年紀,青春懵懂,對愛情嚮往,由於自己喇嘛的身份,少年必須告訴自己從心裡切斷慾念,所以少年講起他甜蜜痛苦的回憶時,臉上的神情從羞澀、猶豫再到決絕,原來他一直喜歡一個前來燒香的姑娘……
DV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導演,與其費勁心思編造一個漏洞百出的故事,不如沉下心來拍攝身邊正在發生的人和事,說不定比電影要精彩萬分,影像可以還原真實,電影應該從紀錄開始。自然之美“德拉姆”在藏語裡的意思是“平安仙女”
雖然藏地風光無限,但它也危崖峭壁,江水湍急,碎石坡一個接一個,自然氣候的善變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大自然,空鏡頭串起來的山民絮語,就像田壯壯的一次田野採風,與其說是一部紀錄片,不如說是一部精心打包過的資料庫電影。
那些走在山間、古道、雪山下的人們,離他們口中的天神是如此的近,身邊時不時揚起的塵土,讓我對“塵世”一詞有了具象化的理解。
自古以來,中國溝通域外有兩條陸路幹道:北界絲綢之路,南境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即中國雲南省以馬幫運輸茶、鹽、糧食的古道,它穿越橫斷山脈,沿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而上,可到達西藏、尼泊爾、不丹、印度及西亞,聯接歐洲;順三江而下到達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地勢高峻,路途艱險為舉世之最。
茶馬古道兩千餘年前形成,終年都有馬幫行走,至今依然人來人往,如果不是看到田壯壯的《德拉姆》,我恐怕一直都見識不到這番風景。
現在的茶馬古道,被冠於八大價值:
★文明傳播古道不僅是衛藏與今川滇地區之間古代先民們遷移流動的通道,同時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間古代文明傳播和交流的通道。
★民族文化的遷徙走廊這條古道上,幾千年來,漢、藏彝、納西、傈僳、哈尼、基諾、羌、普米、白、怒、景頗、阿昌等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凸顯了中國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民族精神之路馬幫就是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的獨特文化載體,他們的精神依附在古道之上,也融進了中華民族精神裡。
★民族團結、融合之路加強了各民族人們之間的溝通與聯絡,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
結語
我還沒有去過雲南,但已經被當地人的安穩性格和當地的風景吸引,《德拉姆》是一部具有深刻美學意義的紀錄電影,其中的藝術手法和美學價值值得當下中國紀錄片市場進行學習和探究,每一個鏡頭雖然普通,但是每一個畫面都是絕美的。
在清脆的馬鈴聲中,我們看著湍急的怒江水,鏡頭跟隨馬幫的腳步
一步步的展現這條古老而富有的神聖土地
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就像是鑲嵌在上面的一顆顆寶石,耀眼,深刻,璀璨。
一條路一種生活一個神話,每個人生都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茶馬古道,我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