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金球獎主辦方宣佈:
影帝湯姆·漢克斯將在第77屆金球獎的頒獎禮上,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這個獎項旨在表彰那些“對電影做出傑出貢獻的人”,而湯姆·漢克斯獲獎絕對實至名歸。
憑藉著出色的演技,連續兩年獲得最佳男主角,成為了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人。
按照好萊塢市場的現狀,電影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商業娛樂電影和主旋律電影。
前者自然不用多說,這型別的電影主要是為了迎合福斯口味,以票房為最終目的的影片。
後者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可,對宣傳正能量和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然而很多觀眾卻認為,只有批判現實主義的電影才能算是好的電影。孰不知在好萊塢也有主旋律電影,而且在影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電影源於生活,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反映出一個時代,或者一段歷史。
眾所周知,1994年是電影最為輝煌的一年,全世界誕生了無數經典的作品。
最後只有三部曠世經典進入了奧斯卡的決賽圈,而它卻成為了當年的最大贏家:
《阿甘正傳》丨Forrest Gump
為什麼《阿甘正傳》能夠橫掃奧斯卡?
我覺得是價值觀的問題。
奧斯卡的評判都是從市場出發,那麼被更多觀眾接受的電影,往往會得到鼓勵和褒獎。
由此可見,《阿甘正傳》對美國民眾的精神鼓舞。
更加符合奧斯卡調性,以及當時美國的國情……
絕大多數偉大的人物,都是在責任和自我之間,尋找矛盾和自我的平衡點。
然而阿甘的形象塑造,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顛覆了觀眾對於“英雄”的認知。
從他的身上,看到一種弱者的默默抗爭和一種強者的奮鬥精神。
主人公阿甘,承載了保守派的價值觀。從他的身上幾乎看不到缺點,只是智商上有一點點缺陷,但這個缺陷對於他來講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沒那麼聰明,做事也不愛投機取巧。對待家庭和愛情,永遠將忠誠擺在第一位。
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成人,阿甘始終沒有懷疑過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好像從頭到尾,阿甘一直都是個老實人,像她的母親一樣。
雖然影迷看著這樣的人物故事很開心,但是作者溫斯頓·葛魯姆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原來溫斯頓·葛魯姆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導致原著的風格充滿了黑色幽默,以及對現實的諷刺。整個故事並沒有那麼積極向上,而且阿甘的人設相當粗魯。
可是到了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的手裡,“一盒巧克力”意外成為了人生的雞湯。
不過,原著作者和電影編劇的矛盾,並沒有妨礙《阿甘正傳》走向偉大。
在影片的結構上,導演試圖用傳記體的方式,去描述阿甘幾十年的人生歷程。
這種敘事方式在當時極其的罕見,將人物置於完整的歷史之中。緊緊圍繞美國的主流文化和重大事件的發展,讓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他跟貓王打過交道、和總統握過手、參加過越戰、揭發過水門事件、贊助過蘋果公司……
電影學者戴錦華老師曾經這樣評價《阿甘正傳》:
“它的出現,為了美國社會提供了一種難以想象的拯救力量,將四分五裂並喪失了穩定的價值觀進行了融合。”
阿甘的青梅竹馬珍妮,就是典型的自由派代表。
在六七十年代,美國社會流行嬉皮士文化。受到影響的年輕人總是嘲笑一切權威和傳統,而成年後的珍妮就是代表人物。
她和阿甘的性格,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一個痴情,一個濫情;一個忠誠務實,一個自甘墮落。
值得注意的一點,童年時代的珍妮,一直鼓勵阿甘“be a man!”。
所以珍妮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派,只不過是受到社會的影響,人生才發生了改變。
她的悲劇,就是當時年輕一代人的縮影。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珍妮與阿甘在華盛頓紀念碑前的擁抱,拋開愛情的意味,代表著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和解。
如果你不了解美國曆史文化的梗,也沒有太大關係,完全可以將《阿甘正傳》當成一部人生勵志片來看。
《阿甘正傳》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一碗“是人都懂”的心靈雞湯。
阿甘每次跑步都不問方向,一切事情都漫無目的,就好像開頭那個隨風飄落的羽毛一樣。
導演通過一個又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又深刻的道理:
“只要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會獲得成功!”
一部像童話一樣,充滿了奇蹟的勵志片,擊敗諸如《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這個殺手不太冷》等眾多經典電影拿下奧斯卡。
很顯然,《阿甘正傳》的成功並不是屌絲逆襲式的成功。
正如阿甘時長對人提起的那句話:“我媽媽經常說,出發前該把過去的拋在腦後。”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幸福的人,一種是努力追求幸福的人。
而人生就是不斷創造奇蹟的過程,無論你承認與否。
忘掉過去、勇敢向前,這正是導演所想表達的核心內涵。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儘管現實很殘酷,生活很艱難,但我們依然相信和熱愛童話故事。
正是有了這些苦難與磨難,才鑄就了人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