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隨著印度電影在中國大陸的逐步走俏,印度這個國家似乎也一時間變得熱門起來,尤其是它的負面內容,如種姓制度、性別歧視、強姦頻發等等,在中國的知名度非常高,就差用“人間地獄”四個字給它蓋章了,隨之而來的就是莫名的優越感:印度人居然到現在都沒解決這些問題。
但真是如此嗎?
今天借一部電影來聊聊這個話題。
這部電影就是前段時間還蠻火的《第15條》,改編自2014年5月發生在印度的一樁真實事件,兩名女孩在北方邦某地被強姦後雙雙吊死在樹上。
隨後,新上任的高階警司阿彥介入調查,他發現這是一起非常惡劣的謀殺事件。
女孩們都是賤民,她們提出增加三盧比日薪失敗後,跳槽去了別地工作,這一舉動激動了高種姓的廠長安株,他夥同兩名警察展開對女孩們的殘忍報復,兩名就這樣被姦殺,另一名則失蹤多日。
詳細的劇情,就不一一複述了,因為主題已經很清晰:批判種姓制度——這種存在千年、令人髮指的落後信條。
眾所周知,印度教中除了四大種姓,還有最底層的賤民(他們甚至一度不被納入種姓範疇),他們是整個制度裡最悲慘的人,做著印度人眼中最髒的工作,如掏糞、清理下水道,以及片中受害女孩所從事的皮革業(因為會接觸到動物血)。
印度教的核心教義就是“潔淨”,生活方式越乾淨,種姓越高,反之就越低,這不僅僅是生活習慣,更是信仰。高種姓的人,要與比自己低的種姓群體保持距離,而位於最底層的賤民,更是要自覺地遠離所有其他種姓的人,不然就會發生汙染,造成對信仰的破壞。
片中,對這種嚴苛的種姓隔離,有過多次生動的描述。
阿彥上任的途中,路過一個低種姓的村莊,想買瓶水喝,但被下屬攔住了,因為他們不能讓賤民的影子落在自己身上。
而在阿彥審案時,前來報案的賤民只能拿手接水喝,因為他們不敢用阿彥家的杯子。
你可以想象,這種隔離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賤民們差不多已經不算人,而等同於汙染物了,這絕對是對人權的暴虐踩踏。
至此,影片實際上並沒有呈現什麼新鮮的東西,還是那些道聽途說就能知道的內容,並越發地要感嘆:印度人真傻,居然維持這麼不合理的制度。
事實上,種姓制度很複雜,印度人也絕非傻子。
印度為消滅種姓制度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進步印度獨立後,被稱為憲法之父的安貝德卡爾(他自己就是賤民出身)就曾立法廢除種姓制度,如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這也正是本片的片名來源。
而在片中也可看到,不是所有人都歧視賤民,如阿彥和他的妻子就很開明。
政府也一直在積極提升低種姓群體的權益,比如給予他們受教育的名額配給,片中負責屍檢的女醫生,以及跟隨阿彥左右的警察乍塔夫就是受益於此,得以在體面的崗位就業。
印度獨立後,採納了西式民主制度,賤民在憲法的支援下,還擁有了自己的黨派,得到了屬於自己的發聲渠道,片中的山提普拉薩德就是賤民選出的政客。
種種如此,都顯示出印度為消滅種姓制度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進步,他們並沒有安於現狀。
既然進步了,為什麼高種姓與賤民的衝突還這麼多呢?事實上,不僅僅多,自印度獨立以來,針對賤民的犯罪事件甚至一直在持續增長中,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統計:2015年38670起到了2016年就增至40801起。
因為此前,賤民與高種姓之間的關係很平和,最出名的就是賈吉曼尼制,即主人-奴僕的關係,賤民雖然被壓榨,但能依靠為固定的高種姓主人服務,獲得一個穩定的生活,雙方都處於滿意的狀態,衝突自然也少。
但在印度獨立後,這種平和的關係被打破了。
賤民的自我意識覺醒了,他們不滿足於自己的地位,並開始頻頻挑戰現有的界限,最典型的就是像片中的女孩那樣,向固有服務的高種姓提出加薪,加薪未果就打破傳統的賈吉曼尼制,尋找新的僱主,如此常常會激怒高種姓,隨之產生暴力事件。
想想看吧!三盧比約合人民幣僅三毛,據片中所說,也就夠買幾口礦泉水,哪個老闆會為了這樣的加薪幅度犯下殺人大罪?歸根結底,是安株為代表的高種姓思想裡的傳統觀念作祟,認為賤民女孩們挑釁、侮辱了自己。
這樣的事件自印度獨立以來,不斷爆發。1968年,泰米爾納德邦曾因為賤民要求加薪,高種姓地主與富農甚至指使200名武裝暴徒,襲擊、焚燒賤民的住地,還將43名婦女與兒童關在一所房子裡活活燒死。
所以,雖然難以置信,但片中的慘案是落後的象徵,確實也是進步的標誌,正是賤民意識的覺醒,才導致這樣的暴力案件增多,尤其是西式民主制度的引入,賤民經常能在輿論、政治層面與高種姓分庭抗禮,以至於種姓間的矛盾一再激化、怨恨也不斷加深。
因此,印度人在試圖消滅種姓制度的過程,實質上得到的結果是:種姓之間的關係更差了。
為什麼種姓制度這麼難以根除?因為,它已經存在幾千年並且還和個人信仰掛鉤在一起,可以說是深深紮根在印度人的思想裡,從紙面上的法律條文廢除到真正的成為人們的價值理念,這其間是鴻溝啊!最尷尬的是,受壓迫、受歧視的那方很容易被喚醒,但既得利益的那方卻很難放下到手的權利。
打一個可能不恰當的比方,就看中國,提倡男女平等多少年,現在又是否真的完全平等了呢?一直抨擊地域歧視,但現狀又是如何?進步是肯定有的,但離根除真的還早著呢!
同時,賤民手中為數不多可以用以抵抗高種姓霸權的武器——民主制,還經常因為政客的私利薰心而失靈。片中那個賤民地方領袖山提普拉薩德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以賤民的名義上臺,卻並不為賤民牟利,只在乎自己的政治前途。
他可以為了拉選票,故意去激化賤民與高種姓的矛盾,如同片中那樣,案件一爆發,山提普拉薩德就在那裡興奮地喊口號了,他不是真的關心女孩們的命運,純粹覺得又可以藉此向高種姓黨派發動攻勢,同時他也能為了私利,與高種姓政客抱團,甚至可以在談妥條件的情況下,親自去打壓賤民。
千千萬萬的賤民成了少數賤民政客博取政治前途的棋子,也正是因為這樣,不少賤民乾脆選擇了激進的暴力反抗,比如片中的尼沙德。
但尼沙德的行動永遠只可能是非主流,而永遠不會演變為一場浩瀚的大變革,為什麼?還是因為種姓制度。
很多外人都覺得,既然最高種姓婆羅門只佔人口的5%,那麼剩下的95%人口,無論什麼種姓,都是受歧視、壓迫的,只要他們團結起來,不就能成功了嗎?
其實不然,種姓制度它不僅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信仰:越潔淨的人,種姓越高,越接近神。對印度人來說,相較於推翻種姓制度,他們更傾向於證明自己的種姓比別人高,而在種姓制度裡還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梵化,就是通過模仿高種姓的生活方式,行為舉止、提升自身經濟實力以及一定的宗教儀式,低種姓群體可以抬高自己種姓的地位,雖然這往往不被高種姓承認,但他們自己堅持認為已經脫離原來的種姓地位,久而久之,漸漸就演化為一個新的亞種姓,成為既定事實。
幾千年下來,印度分化出很多亞種姓,他們明明身處同一個大種姓,卻還要互相分個高低,互相看不起。哪怕是賤民,也要分個三六九等,就像阿彥問乍塔夫是不是賤民,他的回答是:是的,但我們的地位比他們高很多。
如此狀況,怎麼可能擰成一股繩?尼沙德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失敗的。
與此同時,由於政府給予低種姓群體一些福利特惠,還引來了一些處於中間位置種姓的不滿,因為他們既沒高種姓婆羅門那樣的地位,又不能像低種姓這樣以弱者身份吃福利,就如片中提到的賈特人,居然還在抗議申請劃入落後種姓裡,很像《起跑線》裡那個擠不進上流階層,只得假冒貧困人口得配額的中產。
總之,亂如一團麻。
所以,不要簡單的評判印度落後,說他們傻,他們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進步,但種姓制度真的太複雜了。最關鍵,印度沒有中國那樣90%的漢民族人口,族群十分散落,也沒有漢語這樣的統一文字,語言五花八門,印度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黏合劑,若沒有它,印度可能會四分五裂,因而也沒政治家有那個膽兒去動印度教的根基。
這部電影的品質個人覺得拍的很一般,就主題來說,毫無創意,只會增加人們對印度的刻板印象,而真正有意義的細節,卻被一帶而過,要不是特地去了解過種姓制度,這些細節的存在甚至顯得莫名。
主角阿彥是個虛構人物,他的人設是從歐洲留學回來的婆羅門,這樣的設定好嗎?就如資深記者兼作家迪利普·曼達爾評價的,“達利特人(賤民)用他們的汗水和鮮血與種姓制度進行了這麼多年的鬥爭,但他們在影片中沒有任何角色。相反,主角卻是一個婆羅門。這不禁讓人想起把白人男性描繪成‘救世主’的電影。”
而我覺得,“從歐洲留學回來”的設定更有毒,讓人聯想到英國合理化對印度的殖民:因為英國代表了更高的文明,殖民印度其實是拯救了它。總之,阿彥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特別令我反感。
當然,最不能讓我理解的是,為什麼選擇這起強姦案來改編?類似的案件多如牛毛,而且出於“潔淨”的理念,高種姓連低種姓的影子都忌諱,不大可能去發生這種肉體接觸、體液交流,大多時候把低種姓打死、燒死就完了,這個案件其實是個特例,這就是為什麼當有人說那個警司“在搞(那女孩)”時,他會大發雷霆到殺人,因為對高種姓來說,這是個丟臉的行為,但影片對於他這種心理,又沒有進行解釋。
所以,選擇強姦案,還模仿黑公交輪姦案——安株等人在車子裡強姦了女孩們,更像是蹭熱度的行為,不但令人不適,還混淆了影片的主題,因為它似乎又在闡述女性權益話題,但這塊也是支離破碎的,毫無意義。
單從犯罪懸疑的型別片角度來說,《第15條》做的也很差,懸念基本是沒的,你幾乎從一開始就猜到失蹤女孩是躲起來了,沒有抽絲剝繭的過程,只是圍繞種姓制度的表象作沉悶流水賬,最後的結局則更像是強行正能量,個人覺得遠不如米叔製片的《自殺現場直播》。
可能有人會說,起碼人家敢拍,而我想說的是,算了吧!拍的這麼泛泛而談,還不如別拍,除了添亂,沒別的用。但我一看影片的投資方有Netflix,也不想說什麼了,西方人總喜歡自以為是地批判別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