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 #schoolgirl byebye成員自曝學術造假# 這樣的話題上熱搜的時候,我有點懵,懵的點是:什麼?他們都這麼紅了?甚至都有人把他們跟仝卓相提並論了?
事情其實是schoolgirl byebye的女鼓手更生仔在最近發了一篇很長的小作文,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從她是怎麼喜歡上搖滾樂,在父親的安排下去電視臺工作,卻完全無心上班,與楊越重逢,然後一起組建了樂隊。
最後兩人閃婚,因為樂隊和工作不能相容所以雙雙辭職並和家裡鬧崩,然後樂隊漸漸成名的故事。
問題就出在“父親的安排”上,因為文章中間有一段講到更生仔大學畢業之前,他爸爸把她的成績改到“全都85以上”,又給她安排了去電視臺工作,房子也買在電視臺附近幾百米。
嚴格來說這應該不算“學術造假”,說是“成績造假”更妥當一點,但原文中間那種對“電視臺工作”棄之如敝屣的態度還是讓網友炸鍋了。
有網友評價說,這是多少人想要的鐵飯碗,她卻還嫌飯碗太涼。而且她自己自述在單位什麼都不幹,甚至整天戴著耳機不跟任何人說話,直到後來乾脆曠工不去上班——就這樣她都沒被開除,可想而知她爸爸給他鋪的路有多硬。
其實我能理解更生仔在這篇小作文裡想表達的東西,大意就是搖滾樂讓她有了反抗父親“安排”的勇氣,這種“反叛精神”也讓她組了自己的樂隊,有了自己的婚姻(和樂隊吉他手楊越結婚了並且三天兩頭曬恩愛那種),而且樂隊越來越好,她也終於可以完全脫離父親的控制了。
但是,在卷得如此激烈的當代中國,一代年輕人都在996的當代中國,她的這番發言非但不能讓人感同身受,反而只覺得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凡爾賽文學。
可能直到現在,在網路輿論的狂風暴雨下被迫刪了文章的更生仔,都依然意識不到她究竟是哪些地方刺激到了所有人吧。
schoolgirl byebye
歸根結底,搖滾樂的“反叛”不應該是這樣的“反叛”。
說得難聽點,生在中國,誰還沒遭受過點兒“父權”的威壓呢,誰又沒有點兒原生家庭的問題呢?但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我們從那篇文章裡卻只看到了一個殫精竭慮為女兒鋪路的父親。
最“扎心”的一幕莫過於,當更生仔和楊越先後辭職的時候(文中提到更生仔的父親給楊越也安排了一份事業單位的工作),她的父親剛剛手術切除了一個腎臟。
當然,更不要提這篇文章引起了足夠的網路輿論以後,更生仔的父親一定會面臨組織上的調查,簡直沒有比這更加經典的“坑爹”情節了。
但是,如果更生仔從搖滾樂中學到的“反叛”就是這樣的反叛,我得說這不是反叛,這只是一種精緻的利己主義而已。
如果說成年前的自己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尚情有可原,但年滿18歲以後,四肢健全無病無災的,我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她不能自己找份工作,而是按照她爸爸說的“你要工作的時候,就找工作,你現在不要工作了,連他媽說都不說一聲”。
這一點也不叛逆,一點也不搖滾,只讓人覺得挺巨嬰的。而可能也是這種被保護得太好的狀態,才讓她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微博自曝,不僅給自己名聲搞臭了,也給她父親來一記致命的背刺。
最後,整個事情最諷刺的莫過於,schoolgirl byebye最有靈魂的那些歌曲,其實反而是他們沒出名的時候寫的,就包括那首以沒拍出來的電影《沙丘》導演自況懷才不遇的《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猶記得他們剛剛出現在豆瓣上的時候,還是非常讓人驚喜的後朋新聲,初始陣容的那個貝斯手還是非常喜歡紅辣椒的王潤澤,他們早期的幾首歌真的張力十足,也讓他們獲得了阿比鹿獎的最佳新人獎。
那時候的更生仔在獨立音樂圈的風評類似今天海鵬森的陳思江,都是獨立女神一樣的存在,也有一樣的出圈神圖。他們第一次演出的橘洲音樂節我還特意起了個大早就為了看他們。
如今他們或許倒是出名了,但是寫的卻都是一些甜水歌,連失真效果器都忘了怎麼用,所以這次,黃了就黃了吧……
PS,
schoolgirl byebye的那篇原文太長了,如果想看的話可以在後臺回覆關鍵詞“schoolgirl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