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十一假期寫了一篇關於光線傳媒的財報文章,由於國慶檔的三大電影票房喜人,所以對於光線傳媒今年的業績並不至於悲觀。然而,假期後第一天的A股便給影視行業一個下馬威,中國電影大跌8.93%、光線傳媒跌7.37%、華誼兄弟跌6.55%、萬達電影跌7.64%、上海電影跌停…

說到上海電影也是很有感慨,當時《攀登者》的宣傳剛出來,因為電影主題特殊以及有吳京的IP加持,很多投資者都看好上海電影會因此而漲一波。不過確實漲了,是在上映前,這也充分說明了炒股炒的都是預期,是心理,那些看著股價上漲的散戶紛紛在節前跳進去想當鐮刀的最後都成了韭菜。

10月8日,光線傳媒釋出一則關於《我和我的祖國》的公告,"據國家電影資金辦資料顯示,截至 2019年 10 月 7 日 24 時,該影片在中國大陸地區上映 8 天,累計票房收入(含服務費)約為人民幣 22.19 億元"、"截至 2019 年 10 月 7 日,公司來源於該影片的營業收入區間約為人民幣 1,250萬元至人民幣 1,600 萬元"。

簡單的算一下賬便知道,作為聯合出品方的光線傳媒票房對收入的貢獻率為1%,內心驚呼。

順著以前做審計時的邏輯,查了一下電影行業的業務鏈條以及營業收入的確認,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電影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主要包括投資製作、發行、放映,主要涉及製片商、發行商、院線和影院四個主體。光線傳媒覆蓋了投資製作、發行環節。

作為影視版權的製作方,其實票房分成是不多,而大頭都被院線和影院拿走了。舉個例子,假設一部電影票房1億,院線和影院作為電影進入消費的終端,會分走約7%和50%左右的票房,剩下的43%由製作方和發行方協議約定發行費用,8%-15%不定,這裡取13%吧,最後製作方只拿到30%,這還是不考慮稅費的情況,也就是說1個億的票房,作為主要投資方、風險承擔方的製作方只分到3000萬的收入。

然後一部電影的製作,一般不會只有一個投資方,所以大家分到的就更少了。這裡面還涉及到一個特別的主體,那就是明星。

明星的片酬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主要成本,而且現在明星很多都是帶資進劇組,也就是說不近拿片酬,還要賺分成,這麼說來作為製片方的股東,能分到的利益真的是沒剩下多少了。

這還是在票房符合預期的情況下,依舊是說投資成本5000萬的電影,至少要賣1.5億的票房才能回本。但是現在成本5000萬的電影基本應該很少了,畢竟一個主演的流量明星的片酬就得兩三千萬了吧…

可見影視行業的製作方在行業鏈條裡屬於弱勢一方,難怪萬達要收購各種影視院線,賺錢啊~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離婚三個月後,董璇再上熱搜:狠女人會讓自己光芒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