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輕易評判一個人,因為你不知道他經歷了什麼。——《了不起的蓋茨比》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是由漢內斯·赫爾姆執導的喜劇片,採用自殺回憶的方法講述了歐維的一生。一個本來很虐心的故事,導演卻沒有刻意去賺取觀眾的眼淚,只是平靜溫婉地講訴了一個老人的平凡人生。雖然是喜劇,但是透過角色傳達出溫情和善良的力量卻是感人至深的,此部影片獲得了第89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59歲的歐維是個討人嫌的老頭子,每天早晨會對社群進行巡視,沒停進格線的腳踏車、未按照規定分類的垃圾、沒有及時修剪的草坪,尤其是在“禁止通行”的車道上行駛車輛,都是他重點監督的內容。面對這些觸犯規則的事情,歐維隨時隨刻都可能發飆。在這個世界唯一的光——妻子索尼婭去世之後,歐維一直想通過自殺的方式追隨她而去,沒想到,卻一次次地被吵鬧的鄰居打斷自殺的程序。最終,在和鄰居的互動中,他倔強中的善意不斷釋放,儘管因為心臟病去世,卻度過了充滿愛和溫情的晚年。
一、歐維為什麼決定自殺?
在歐維接連多次的自殺中鄰居帕維娜一家總是“不經意”的出現,讓歐維連死亡的清淨都無法擁有。
他在妻子墓碑面前道歉,說不能按時去和妻子會面,但是“我好想你”。
歐維去世的妻子索尼婭是個向日葵般美好的女子,她漂亮、溫暖、樂觀,可是在眾多的追求者當中她卻選擇了歐維這個“陰沉、刻薄”的男人。
問及原因,索尼婭說:“大多數人逃離火場,但歐維這樣的男人衝向火場”,年輕的歐維曾經在火災中不顧自身安危救下鄰居。歐維算不上一個浪漫的人,但是他對索尼婭的心從未改變過,作為行動派直男會為愛書的妻子親手做書架。更為重要的是,他相信正義、道德、勤勞這些似乎已經過時的理念,堅信這個世界是對錯分明的。
在弗雷德裡克·巴克曼的同名原著中有這樣一句話:歐維眼中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索菲婭是他的全部色彩。
索菲婭能看到歐維的正直和善良,幫助歐維找到職業方向,她總是鼓勵歐維,讓歐維相信有能力把控自己的人生。
張愛玲曾經說過“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索菲婭是懂得歐維的人,所以他願意包容歐維所有的小怪癖,就像《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情商低、自私且自視清高,可是萊納德卻總是一邊抱怨一邊繼續把他當成最好的朋友,因為他能看到謝爾頓的真實和坦誠。當我們真的懂得一個人,能看到他的美好的時候,那些“瑕不掩瑜”的小怪癖似乎也成了一種可愛的存在。
索尼婭常說:“每一條道路最終都會帶領你到註定的歸宿”。對索尼婭來說,起決定作用的是“某事”。但對歐維來說,起決定作用的是“某人”。索尼婭就是歐維生命中的那束光,是讓他有歸屬感的唯一。
想必索菲婭就是他幼時失母、少時失父、家園被燒的補償吧,這個天使一般的女人帶給了歐維無限的幸福。可是噩運偏偏在最幸福的時候降臨,即將為人父母的他們遭遇了車禍,失去了寶寶,索菲婭也變成了殘疾。
他倔強地和這個世界對抗,和政府寫信,可是壞人總是得逞,歐維想要的正義一直沒有出現。
直到妻子因癌症去世,歐維的世界轟然倒塌了。索尼婭曾經說過,要麼死亡,要麼好好活著。這一次,歐維選擇了前者。
美國有一名退休老兵去世之後,他的老伴也在12個小時之後突然死亡。醫生解釋說,“心碎綜合症”是真實存在的,當患者突然遭受緊繃的情緒壓力,會讓心臟血管痙攣,嚴重就會導致死亡。
對於歐維來說,索尼婭的去世不只是心碎這麼簡單。就像書中描述的那樣, 從來沒人問過歐維遇見她之前他是怎麼生活的,但要是有人問起,他一定會回答說自己沒有生活。 索尼婭的去世,也讓歐維的生活只剩下一片難以被填充的空白。
二、歐維一生的堅守:內心的秩序感。
歐維總是把秩序看得比一切都要重要,甚至生命。在因為心臟病被救護車送去醫院時,歐維也拼盡最後一絲力氣告訴鄰居,不要讓救護車開進人行道。
然而,他的執著總是被血淋淋的現實打敗。接替父親工作後的歐維,兢兢業業,然後卻在59歲被公司辭退(不滿60歲退休領不到退休金)。在火災中,他救出了鄰居,自己的房子卻被引燃,及時趕到現場的“白襯衫”命令消防員關掉水閘停止救火,歐維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房子在大火中變成灰燼。他攔下白襯衫違規行駛的車,卻被他無情羞辱一番……
儘管如此,他依舊日復一日的巡邏,阻止在人行道行駛的車輛、檢視標誌牌是否結實、警告在社群裡遛狗的人,他對魯尼說,他一直在為信仰而奮鬥。這些規則,就是是他內心的信仰。
歐維的固執有時會到難以理解的地步。歐維和魯尼曾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但是卻因為開的車不同分道揚鑣了,在歐維眼中,薩博才是最好的車,而魯尼卻開了一輛富豪。在多年的隔閡之後,歐維試圖修復兩人的感情,卻因為魯尼開出了一輛BMW車而大動肝火,這是他眼中的“終極背叛”。
然而,歐維變成一個偏執狂是有原因的,他從小失去自己的雙親,組建家庭後接連失去了沒出生的孩子和妻子,被逐利的商人害得流離失所,被同事欺壓失去工作……經歷多次創傷的他從未向世人表現出脆弱的一面,不想去麻煩鄰居們,他暴躁易怒的脾氣,也許只是脆弱內心的鎧甲。
歐維的種種表現總是讓我想到阿甘,那個因為珍妮的離開橫向跑遍美國的“傻子”,他們都是純粹的人,那些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行為,也許只是他們特殊的表達方式。
就像索尼婭殘疾之後,她一直想把臥室搬到樓下,可是歐維卻不同意,索尼婭也逐漸明白:這是歐維在表達不放棄的方式。
對於這個世界,歐維有太多的不滿,執法者藐視生命、旁觀者冷漠無情、不遵守規則的人有太多、鄰居似乎都是笨蛋……但是,大多數人的抱怨都是出於仇恨,但是歐維的抱怨,卻出於滿腔的熱愛。
有網友說歐維一直在氣哼哼地愛著這個世界。
歐維骨子裡是最善良的人,火災中,他第一個衝出來救人,企圖臥軌自殺時遇到有人因為癲癇掉下站臺,他用盡全力將病人救出來。
救人之後的歐維本打算在鐵軌上等待火車的到來,卻因為看到一個小孩子在站臺上選擇了放棄,只因他不願意在孩子心靈上留下陰影。
對於那些吵鬧和不遵循規矩的鄰居們,歐維總是罵罵咧咧地糾正他們,可是卻也總是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
他說最討厭流浪貓,可是最終卻收養了它,遺書中最放不下的也是那隻貓。
他選擇用槍結束生命時,會用塑料薄膜遮住傢俱,因為考慮到事後的清潔工作。
歐維的執拗和墨守成規似乎成了他最大的缺點,但是透過那堅硬的外殼,才能看到一顆正直、純粹、善良和充滿愛的內心。歐維似乎是在時代潮流中過時的人,卻也是在時代潮流中始終堅持真善美的人,他的規則感不願意被任何利益改變,也不會向任何強大勢力屈服。
三、生命的意義在於“被需要”
《神話的意義》中說,不要追求生命的意義,追求活著的感覺。
歐維最終放棄的自殺行為,是因為他逐漸感到自己是一個“被需要”的人。新搬來的鄰居孕婦需要他的幫助;流浪的小貓需要他的照顧;被家人趕出來的同性戀米爾薩德需要暫住在他的房子裡;鄰居帕維娜家的三個天使般的孩子,也成了他的羈絆。
鄰居帕維娜說過,沒有人能夠獨立於別人而活。歐維不再獨自戰鬥,他聯合了記者,成功阻止“白襯衫”將魯尼強制帶去養老院。一輩子和“白襯衫”的鬥爭終於落下序幕,歐維終於笑了,還有這麼多人需要他去保護,為什麼那麼著急去死呢?
在被人需要的過程中,歐維找到了活著的價值感,也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他不再是自我麻木的倔老頭,找到了活著的感覺。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被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和社會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其根基正在於被他人、被社會所需要,這種需要若得到滿足,就會感受到自信、價值和能力。
被人不斷需要的歐維找到了存在感,也實現了和這個並不美好的世界的溫情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