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哪吒之魔童降世》重新整理中國產電影的多個記錄之後,國慶期間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和《中國機長》又開始領跑院線票房。電影已然成為人們茶餘飯後休閒娛樂的首選,然而,當我們早已習慣電影這一休閒專案的時候,卻鮮有人知人類電影誕生的始末。
其實,從1829年約瑟夫·普拉託的‘視象暫留原理’,到1832年‘費納奇鏡’的誕生,再到1888年《朗德海花園場景》的拍攝完成,人類電影經過了百餘年的研究發明過程,才得以順利奠基,這是一個漫長且值得被致敬的過程!
《朗德海花園場景》作為被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它雖然只是一部時長僅為2秒的黑白默片,從內容來講也毫無情節技巧可言,但是,對於世界電影發展史來說,它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朗德海花園場景》的誕生,見證了電影這一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的起源,也奠基了這一綜合體的後續發展!
費納奇鏡:最早的電影雛形
雖然早期人類就有發現,如果將一根燃燒著的木炭快速移動,那麼,木炭上的火光就會連為一條火帶,其實這也類似於今天我們觀看夜間快速移動的車燈一樣,但是這一現象一直沒有被人重視,也更沒有人能將其與電影的發明聯絡起來。
直到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託對這一現象產生好奇,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後,普拉託得出了一個對於電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相當重要意義的理論研究,那就是: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一般為0.1-0.4秒!
普拉託的這一理論研究最終被定義為‘視象暫留原理’,在這一原理的支撐下,普拉託於1832年研究發明了早期無聲電影的雛型‘詭盤’,也即費納奇鏡(Phenakistoscope)。
說起費納奇鏡,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是提起我們小時候玩過的萬花筒,大家可能又會瞬間明白,這兩者之間也是有著必然的聯絡的,其採用的都是‘視象暫留原理’!
萬花筒對我們來說可能一點兒都不陌生,所以,今天我們就單獨說說費納奇鏡,費納奇鏡的主體是由兩個圓盤安裝在同一軸上構成的,其中一個圓盤被均勻地劃分成16個扇形區,設計者在圓盤被劃分的每個扇區按順序畫上一系列的舞蹈動作,這些連貫的舞蹈動作可以理解為現今動畫作品的幀,而每一個連貫的圖片就是動畫對應的幀。
在被劃分的圓盤所對應的另一個圓盤上留出一個小孔,觀看者通過這個小孔觀看對應圓盤上被旋轉起來的圖片時,圓盤上連貫的圖片便因‘視象暫留原理’而形成一組連環的動畫,這也便是最早時期電影的雛形,但是因為它短暫無聲,而且每次只能供一個人觀看等弊端,所以費納奇鏡在經歷了短短兩年的時間之後,便被其它的科技發明所取代,但是對於整個人類電影的發展史來說,它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和意義!
飛馬實驗:膠片電影的前身費納奇境從發明到產生,直到被其它科技所取代,雖然只經歷了短短兩年的時間,但是,從其存在的意義來講,它卻無疑於開啟了電影這一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開始進入了研究發明的階段。但是,電影是如何從一個圓形的費納奇鏡發現到後期的膠片電影的呢?這裡,我們不得不敖述一下其繼費納奇鏡之後的系列發展。
繼費納奇鏡之後,1834年,英國的威廉•霍爾納於費納奇鏡的基礎上發明了一個與其類似的東西——‘幻盤’,‘幻盤’與費納奇鏡的原理相似,觀眾通過旋轉轉筒,便可以從轉筒上的小孔看到轉筒里長長的硬紙片上的一連串活動畫面。而緊隨其後,一位奧地利的將軍又在費納奇鏡及‘幻盤’的基礎上,運用幻燈設定放映了最原始的動畫片。
由此可見,電影的發明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經歷了很多時間,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但是在漫長的百餘年間,電影的發明也依舊只是停留在一個摸索發十幾的階段之中,直到187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的一個爭執,令其有了跨越性的發展。
那是一個看似無趣的爭執,兩人因‘馬奔跑的時候四蹄是否都騰空’而發生了爭吵,甚至較真請來了馴馬高手做裁判,一起去驗明馬奔跑的時候,四隻蹄子是個什麼樣的狀態,但是因為馬奔跑的時候速度實在太快,僅憑肉眼根本分辨不出他們的觀點誰是誰非。
這事兒按說也該到此為止,但是很巧合的事,英國一位很出名的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在知道這件事後,也非常感興趣,他也很想知道馬在奔跑的時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狀態,於是聯想到自己的職業強項,麥布里奇想做一個實驗來探明究竟。
麥布里奇首先選來一匹漂亮的駿馬,然後選擇了一條筆直的跑道,他在跑道的一側安裝了二十多臺照相機,又在跑道另一側,與照相機對應的位置打上了二十多個木樁,然後他用細線將照相機的快門和木樁連線起來。這樣,馬在奔跑的時候踢斷細線,觸動快門,相機便依次拍攝下了馬在奔跑時的一組連貫照片。
這些駿馬飛奔的照片因為拍攝時間緊湊,所以向大家證實了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馬匹在奔跑的一瞬間,著實是四蹄騰空的。如果說這個實驗僅僅是證實了這一結果,那麼,它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也就非常一般了。但巧合的是,某天,這條拍攝記錄駿馬奔跑的照片帶被人不小心牽動起一端,結果照片上的駿馬居然‘動’了起來。
當然,這也不難理解,被牽動的照片帶上的駿馬之所以能‘動’起來,無非還是因為‘視象暫留原理’,而這一發現,讓人們將數十年固化於費納奇鏡的思維拓展開來,從而開始關注到膠片動畫的這個區域,而這個看似無趣的實驗,也從一定意義上將電影的發明研究助推到了一個廣闊的範疇之中。
人類歷史第一部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
提到《朗德海花園場景》,我們不得不先一步對其做一個簡單的了解:
《朗德海花園場景》是一部由法國發明家電影史學家路易斯·李·普林斯主導主演並拍攝於1888年的自拍短片,因取景地是英國西約克郡利茲市朗德海,所以被命名為《朗德海花園場景》。這部黑白默片時長僅有兩秒多鍾,整部影片內容沒有什麼情節可言,只是凌亂記錄著一群人在花園裡做著滑稽的動作,但目前它已被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認證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
關於這部電影的來歷,有一個重要的人物我們不得不提,他就是法國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1888年,路易斯·普林斯研發的一臺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裝置被美國政府授予人個專利,在此之後,普林斯又發明了另一臺單鏡頭攝像機,這臺單鏡頭攝像機雖然沒有被授予專利,但是普林斯卻用它拍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
雖說《朗德海花園場景》只是一部時長僅為兩秒的黑白默片,情節內容也看似極無厘頭,但是它卻為人類電影歷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序曲!《朗德海花園場景》拍攝成功後,曾在漢斯萊特區的惠特利工廠以及奧克伍德農莊分別進行了展出,但是它卻很遺憾地,沒有被大規模的展出,原因是它的拍攝者,或者說是發明者路易斯·普林斯在一次外出途中意外失蹤,所以原定的大規模展出也因此被擱淺,但是,《朗德海花園場景》的意義及價值卻並未因為普林斯的意外失蹤而被擱淺!
雖然此後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因擁有單鏡頭攝像機的專利權而壟斷了整個美國電影市場的製作、發行和放映權,並因此被傳為人類電影之父,但其實,關於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的誕生,卻該歸功於普林斯及普拉託等一系列先驅之士,因為正是有了他們不懈的努力,電影這一關於科技及藝術的綜合體才得以誕生並發展至今!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光影百年,始於兩秒!作為視覺及聽覺所綜合的現代藝術,電影以其獨特的表現力,及其豐富的容納性,經歷百年風雨一路發展至今,它在深受人們歡迎的同時,也幾乎發展為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其間,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及其《朗德海花園場景》可謂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