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呢,給小夥伴分享一下國慶三部曲最具有爭議的一部電影----《攀登者》
《攀登者》作為吳京的又一新作,也是我今年國慶檔最為期待的一部電影之一。
早在今年的六七月份,《攀登者》就做足了宣發。而吳京前兩部《戰狼2》和《拯救地球》現象級別的表現,更讓吳京的新作自帶流量主角光環。
而在陣容方面,更是空前強大:雙視帝男神胡歌、大器晚成影帝張譯、大滿貫影后章子怡、最佳新人男配井柏然;再加上吳京神一樣的男人,徐克導演親自監製。可謂是吹響了實力演員的集結號。光是看陣容,就有一種想立馬掏錢進電影院的節奏。
其次《攀登者》電影是以1960、1975年中國人兩次從珠峰北坡登頂的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改編而成,也是國內首個以登山為題材的電影,算得上是一次新的探索與突破。
但是國慶黃金週已經告一段落,國慶三部曲熱度也將告以尾聲。從目前的票房資料上看:《我和我的祖國》票房26億,豆瓣評分8.0;《中國機長》24億,豆瓣評分7.0緊追其後;第三名《攀登者》9.6億的票房,豆瓣評分6.6。(截止10月13日)
如果單看《攀登者》的票房資料來說,其實是過了及格分數線的,也算得上是一部成功商業電影。但是相比《中國機長》和《我和我的祖國》來說,可能就顯得有些望塵莫及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落差呢?
按道理講,無論是題材、劇情、演員還是演技都不遜色另外兩部,再加上早早的宣傳和推廣,沒有理由只有第二名一半的票房呀?
帶著這些疑惑,我走進了電影院,看完《攀登者》這部電影。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失望的。個人覺得裡面有很多惋惜的地方,其實有很多更多更好的點可以展現,但是最終沒能如意。
具體有哪些惋惜呢?我挑了三個比較重要的來說:
(以下內容涉及透劇,慎點!)
02(1、故事背景軌跡模糊
首先我們先回顧下《攀登者》的劇情。
本片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成功登上珠峰,但是在登頂的過程中,方五洲為救曲松林從而丟失了攝影機,沒能留下登頂的影像資料,所以遭到國際登山組織的拒絕承認。於是中國在1975年再次組建登山隊,二次登頂。方五洲、曲松林、傑布也悉數歸隊。欲再一次回上珠峰,並留下影像資料,彌補遺憾。在遭遇重重險情和不可抗因素下,克服種種艱難險阻,最終成功二次登頂。並且測量出屬於中國高度,改寫了歷史。
電影取名《攀登者》,那整部電影的核心,應該是攀登。而攀登的高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攀登?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節點去完成一個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呢?
電影裡面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描述,唯一能給到線索的是來自趙主任一句:中國人自己的山,中國就要登上去。
當然,這句臺詞本身沒有任何的問題,只是對臺詞本身涵義背景不太了解的人,可能會覺得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顯得有些突兀。
那麼實際的歷史背景是如何呢?
原來在1960年,中國正在和尼泊爾進行劃界談判。
中國主張平分珠峰,也就是將邊境線劃在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但是遭到尼泊爾的拒絕。因為尼泊爾有人曾在1953年從珠峰南坡成功登頂,而中國人在此之前是沒有人登頂的。尼泊爾認為,既然沒有中國人登頂,那就表明中國人都沒有上去過,既然都沒有上去過,那憑什麼就說是中國人的?
所以,在這個劃界談判不順的背景下,中國為了捍衛領土尊嚴,立即組建了自己的登山隊。命令也下的很明確,一定要爬上去。而且為了彰顯中國實力,沒有選擇比較好爬的珠峰南坡,而是選擇了比較陡峭的北坡。
在此之前英國人曾用了17年的時間,七次到北坡偵察、攀登,最終均以失敗告終。到達最高的地方就是第二臺階。被第二臺階阻退的英國人說:這裡沒有攀援的支點,橫亙著世界上最長的路線,它無盡無邊。
因此,英國人給北坡攀登路線的定義是:飛鳥也無法逾越。
可想而知有多麼困難!而且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中國登山隊缺乏經驗,裝備簡陋不齊全,氣象預報勘測能力又十分有限,基本上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幫助到他們。
正因為它難登,所以中國人就更要登上去!
由214人組成的龐大攀登隊伍,毅然決然的向著珠峰勇往直前。
可艱難的程度還是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預期,在攀登的過程中,隊友一個接一個的倒下,甚至有人因此長眠了路上。然而即使如此,也沒有人因此停下腳步,沒倒下的人繼續前行,只要還有一個人能戰鬥,也要給我登上去。
就這樣,攀登到最後能行動的只剩下了19人,他們在和最極端的天氣做鬥爭,那時候生命是用秒為單位計算的。
最終,他們成功登頂!而登頂的隊員,僅僅只剩下了3人。
而這一背景在《攀登者》電影中,基本忽略掉了。假設有將背景加入進去,會不會讓你們在觀影中有著更多的共鳴,我覺得一定會的。就好比前些天祖國生日國慶閱兵,你光聽標兵整齊而又慷鏘有力的腳步聲,你就會不自主的由生出一種敬畏,那是一種生理級別的震撼。是那種身為一名中國人,看到祖國日益強大,骨子裡流淌著的那種自豪。這一點沒有在電影中展現出來,確實有一些惋惜。
(2、李國樑角色定位不深刻
井柏然扮演的登山隊李國樑,在現實中的原型叫做鄔宗嶽,17歲入軍營,兩次榮獲三等功,1951年的加入了中國解放軍,1959年參加了中國登山隊,並且成功登頂過當年海拔5120米的“七一”冰川主峰。
在當年1960年的登頂行動中,其實鄔宗嶽就有參與。只不過是負責後備志願隊負責保障部隊,協助當年的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北坡登頂。
而在《攀登者》電影中,李國樑的人設是一名新聞攝影師,並且有過登山經驗。
個人覺得,從原型的角度出發,身為原來的登山隊員,他和方五洲他們一樣,是有過當年的經歷的,所以他更能懂得他們登頂之後所遺留下的遺憾。
而1975年的二次登山,再一次成為登山隊員的一員。他的心中的不甘和希望彌補遺憾的內心的堅定,都是很好的戲劇色彩,這種衝突感可以更好的去豐富角色。讓人物更有層次感,效果也會很好。使命感也會更強烈一些。
而《攀登者》中卻用一個全新的角色去塑造,雖然導演的重塑和井柏然實力演繹,使得人物具體深刻,演技線上。 但是卻終是缺少些深度和意義。
另一個地方就是當李國樑遭遇到了當年相同的抉擇,是選擇攝影機還是自己的性命?李國樑選擇了攝影機。做出了曲松林當年恨方五洲沒有做出的那個決定。
而當曲松林將李國樑的遺體拖回來的時候,在情感上行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瞬間化解了曲松林當年對方五洲的恨,也一下子昇華了曲松林這個人物。
但是問題來了,李國樑的死僅僅是為了昇華曲松林這個人物而設定的嗎?
當時李國樑他們一眾人已經爬到了第二階梯,距離登頂只有一步之遙,且不說李國樑是否到了一定要割掉繩子才能確保攝影機的不丟失,李國樑之所以會選擇割繩子,是因為他絕不允許當年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
而在《攀登者》電影中,他的隊友沒有任何的交代,就莫名其妙的撤回來了。著實是沒看懂。
當年鄔宗嶽是為留下攀登海拔8200米以上高度的運動員們與大自然搏鬥的珍貴鏡頭,在明知有危險的情況下,解開繩子,選擇了與隊友短暫分開,去完成更好地完成拍攝任務。
誰知這個分開,是永遠也不回來的背影。
5月28日,當登山隊從頂峰下到海拔8200米時,只見鄔宗嶽的揹包、氧氣瓶、冰鎬和攝像機規規矩矩的放在懸崖邊上,旁邊有一個滑落的痕跡。下到8000米附近時,人們看到在懸崖頂部風化岩石和冰雪混合的地方,鄔宗嶽長眠在了他魂牽夢縈的珠峰雪白的懷抱中。
從原型的故事來說可以看出兩點,第一就是攝影機在當時應該不止1臺;第二是鄔宗嶽遺體被找到是在登山隊返回途中幸運的找到,而《攀登者》中則是一犧牲就找到了遺體,不符合正常邏輯。
(3、情感線篇幅多,人禍高於災難
《攀登者》中加入了過量的感情線:方五洲和徐纓、李國樑和黑牡丹、而楊光和趙醫生本身沒有感情線,但是也組成了一對CP,也就是曲松林沒有,不然我一定會覺得我是在看一部愛情片。
但是你說是愛情片吧,但又像是災難片。因為沒有一對最終有了好的結果:
楊光在颶風來臨之時,不小心將滾燙的水踢到了趙醫生腿上,導致趙醫生的受傷,後來將自己的睡袋割去一半,自己的腳暴露在風雪中,導致雙腿被凍傷,最終被迫截肢。
李國樑就不多說了,被自己的隊友的氧氣瓶砸到了頭,從第二階梯滾落,最終選擇保護攝像機割斷繩索掉入了懸崖而亡。
徐纓為了能夠讓方五洲能夠獲得及時的氣象預報,擅自爬到了北坳,最終因為肺水腫,導致咳嗽大量出血,加上氧氣不足。最終倒在了北坳。
雖然這些情節在感情的加持下,推動了事件的發展。但是這種人為失誤造成的傷亡並沒有很好的讓觀眾感受到人在自然氣候下的渺小,甚至看到後面的我都有些跳戲。
楊光和李國樑的設定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問題,雖然他們情節人設定位有所不同,但是結果還是尊重原型事實的。
但是這個徐纓應該是虛構出的人物,為什麼也要犧牲?
其實是不太符合常理的:從專業角度來說,一個在前蘇聯學習並生活了十五年的人,應該知道在惡劣條件下會對身體產生不適,既然如此,那也一定會學習一些自救的常識,即使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在有專業隊醫的情況下,徐纓任由病情發展,身邊同事毫無察覺,這一點覺得考慮欠妥;
而從感情方面來說,其實並沒有到必須付出生命才可以幫助登山隊成功登頂的狀況下,身邊那麼多的其他同事,難道沒有一個可以幫忙傳話的嗎?而且,身為氣象學家,那就相當於登山隊的眼睛,眼睛能看得越久越透徹,對登山隊,對方五洲來說,難道不是最大限度的幫助嗎?
所以徐纓的死,在我個人看來,是帶有遺憾的。
03以上是我看完這部電影比較惋惜的三個地方。
其實國慶檔期間,另外兩部電影我其實都有看,其中《中國機長》也是根據原型事件改編的。雖然當中也加了很多篇幅,有些也讓人看得有些雲裡霧裡,不過至少並沒有去影響整個主線,而是在旁邊襯托,反而電影中驚人的還原度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亮點。
相比《攀登者》,同樣是原型改編,同樣是已知的故事結局,《中國機長》可以衍生的情節和發揮空間反而沒有《攀登者》的寬。畢竟1960年與1975年兩次的攀登時間跨度大,人物多,環境有比較複雜,又具備一定的歷史意義,應該可以寫出比較多的篇幅。
然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遠遠不如預期。這也可能是因為吳京之前的電影太過高光,導致期待值更大,失望值就越大。不過整部電影觀影下來,個人覺得本片的特效其實還是比較震撼好看的,包括之前的兩次遇到險情都呈現的逼真。
如果縮短感情線,人員原型還原度再高一些,給人一種更加具有使命感的基調,然後任務之間的串聯,和如何克服層層險情的,可能會將這部電影多拉高几分。你們覺得呢?
好啦,今天的《攀登者》就解讀到這裡,所有個人觀點僅代表個人的看法和喜好,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適用其他人,真真切切還是走進電影院,一探看個究竟。
相關內容
- 吳京《攀登者》被《我和我的祖國》預售反超,這個國慶檔誰會是最後冠軍?
- 看電影《攀登者》,需要知道哪些與珠峰有關的冷知識?
- 《攀登者》這部電影有吳京與胡歌一起的6個明星參演,票房能超越《戰狼2》的票房嗎?
- 從《戰狼2》到《流浪地球》,吳京像匹黑馬,《攀登者》會大火嗎?
- 吳京繼《流浪地球》之後,推出攀登珠峰大作《攀登者》,還會火嗎?
- 有人稱《攀登者》攀登“珠峰”是汙染環境,更有人稱喜歡該影片的審美不行,你怎麼看?
- 《攀登者》的票房能超過《戰狼2》和《流浪地球》嗎?
- 吳京與胡歌等明星參演《攀登者》,該片會超越56億的《戰狼2》嗎?
- 吳京未上映的《攀登者》遭遇大量差評,你覺得它能超越《戰狼2》嗎?
- 吳京《攀登者》拿命拍攝,會突破《戰狼2》的票房紀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