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愉快。
今天想給大家安利一部電視劇,一部我不想把它歸為休閒娛樂,而是放在每天重要三件事上的好劇。
我很少寫影評,尤其是電視劇的影評。
一來自己確實不會,二來急性子,覺得看電視劇浪費時間,所以沒素材可寫。
但偶然看了一集《覺醒年代》便沒逃過“真香定律”,一口氣看完後忍不住談談它給我的感觸。
《覺醒年代》講述的是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中共建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著重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及中共建黨初始這三件改變中國命運的大事。
彼時的中國,軍閥混戰,復辟鬧劇輪番上演,雖然辛亥革命基本摘掉了老百姓頭上的辮子,但並沒摘掉心裡的辮子,大多數人骨子裡還是封建社會的想法。
如何在一片混沌中找到前進的方向成為擺在有識之士面前的首要任務。
而雖然是正劇,但整部片子並沒有那種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的不接地氣,有的只是對歷史的客觀還原,和對偉人生活一面的立體展現,看起來並不枯燥。
其豆瓣評分證明了這點,從開播時的8.3分漲到了9.2分,無論是服化道還是演員的演技,再到剪輯節奏的把握以及背景音樂的鋪墊,都稱得上是精雕細琢。
當然,評分只是一方面,想推薦給大家看這部劇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影片細節的考究。
作為建黨100週年的獻禮片,《覺醒年代》從策劃立項、劇本創作到拍攝、後期製作、播出,足足花了6年時間。
為了拍攝出最佳效果,導演張永新在接受長江日報的採訪時曾提到,僅僅是劇組裡的服裝,就大大小小做了1.05萬套。
《覺醒年代》講的是從1915年到1921年的故事,這幾年正是傳統與近代,東西方文明相互碰撞最為激烈的年代。
那時候,有時刻身穿西裝的胡適一流,也有留著長辮,穿著長袍的辜鴻銘一眾。
所以不僅是主角們的服飾需要用心打造,影片中一個小小配角——長辛店工人葛樹貴,他的服裝也是由服裝組手工完成,以求質樸和破舊的感覺。
包括影片中著名的紅樓裡面不起眼的開關也都完全仿照北大紅樓一律採用銅質。
而除了服化道上的用心,經典人物的出場也頗為考究。
比如魯迅的出場,街頭背景正是其在《藥》中描述的經典場景:
菜市口斬首示眾,無知百姓一哄而上給官兵塞錢,手捧沾染鮮血的饅頭要給孩子治病……
而在介紹魯迅寫《狂人日記》的背景時,導演還特意給了他握筆姿勢的特寫,象徵著魯迅以筆為武的一生。
而眼尖的觀眾還會發現,魯迅窗外那顆光禿禿的樹杈正是棗樹,出自魯迅經典散文《秋夜》: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當然,毛主席的出場也頗為考究,作為劇中經典的一幕,賣個關子,本文就不劇透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影片。
與此同時,強烈建議大家看《覺醒年代》時一定要開啟彈幕,因為可以發現很多你忽視的細節和導演巧妙的暗喻。
比如劇中反覆出現的車轍,對此的解讀就有很多種,其中最常見的解讀是革命道路,不同車轍代表著不同的道路,道路的泥濘也象徵著求索之路的艱難與坎坷。
除了車轍,影片中反覆出現的動物也頗為講究、比如駱駝、螞蟻、青蛙、金魚都有著不同的解讀,大家看時可以多琢磨琢磨。
第二:還原了一段珍貴的歷史,立體地認識了一幫人。
它卸掉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這些歷史人物身上的光環,還他們真實的血肉。
他們不再是我們中學課本里那些單調的字眼,而是一個個接地氣的、性情卓著的革命先驅。
而除了對被孩子貼上“封建大家長”標籤的陳獨秀、被老婆喚作“憨坨”的李大釗等主角的描述外,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便是辜鴻銘。
受學生思維的影響,上學時看待一件事,總是習慣性地非黑即白,尤其是在背誦歷史課本時,看到辜鴻銘是復古派,就簡單粗暴地覺得他是阻礙新文化運動發展的絆腳石,是“壞人”。
但看完《覺醒年代》發現,辜教授只是立場不同,對傳統文化的捍衛而已。
影片中的辜老頭戴“瓜皮”小帽,身後拖著一根又細又長的辮子,其末尾還精心地鑲上一顆翠綠的寶石,莫名覺得有點可愛怎麼回事。
雖然他不喜歡陳獨秀提倡的新文化運動,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辜教授學識淵博和愛國的本質,辜老精通9門語言,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1913年還和泰戈爾一起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雖然一生遊歷過很多國家,但和某些留學生出國後就覺得“外國的空氣都是甜的”不一樣的是,辜老打心眼裡認可中華文明,所謂的外國文明讓他看到的更多是野蠻!
在英國駐華大使指責中國人不講規則時,辜鴻銘如數家珍地給對方來了一堂“要點臉吧,讓我把我老底揭穿”的講座,說的對方是啞口無言。
總之,在《覺醒年代》中,很多“配角”的劇情也都非常飽滿,不像常規的電視劇,配角總是被淪為彰顯主角的工具人。
第三:不怕失敗,勇於嘗試,重新喚起對生活的鬥志。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這是每一位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句話,但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以及在革命前輩們在選擇馬克思主義道路上遭遇的困難,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除了對第一代革命前輩對馬克思主義道路探索的敬佩外,影片中自己觸動比較深的是陳獨秀的孩子,陳延年、陳喬年一代革命家創辦工讀互助社的那幾集。
和陳獨秀不同,陳延年、陳喬年最開始並不相信馬克思主義,是堅定的無政府主義者,提倡互通有無,想要創辦一個無政府、無強權、無法律、無宗教、無家庭、甚至無婚姻的理想社會。
工讀互助社經過層層篩選,最早有15名成員,但僅僅2天過後,就有2名成員宣佈退出。
成立第一天,就遇上本想要照顧孩子生意,結果忘記帶錢,被陳延年發現,故意刁難說其想要“吃白食”的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最開始對父親有恨意,兩代人不對付)
當然了,這些是虛構的,但是特別有趣,影片太大發不出來,就發張圖片吧。
回到正題,剩下的13人分工合作,除了儉節食堂,還成立了洗衣和放電影小組,但沒過多久,除了放電影小組在謝婉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冰心奶奶)的幫助下勉強收支平衡,其他兩個小組都入不敷出,兩個多月後,工讀互助社被迫解散。
俗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雖然實驗最終失敗了,但正是這段看似過家家的嘗試,讓陳延年、陳喬年重新審視了無政府主義的弊端和歷史侷限性,是革命前輩們在探索真理之路上的必經之路。
雖然我常說少走點彎路就是捷徑,但這句話有個大前提,就是那些彎路是已經被廣泛認證,被實踐檢驗過的,沒有必要為了嘗試而嘗試的彎路。
而面對那些人生路上的未知岔口,只有不斷嘗試、不斷試錯才能找到真理,走向成功。
而之所以說《覺醒年代》重新喚起了自己對生活的鬥志,原因很簡單。
就是看完革命前輩們在探索真理道路上遭遇的挫折,為了信仰不怕犧牲不怕流淚的衝勁兒,就覺得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根本就不是個事兒。
回到頭看自己遇到的很多問題不過是“杯中風暴”,問題本身不大,卻被自己的怯懦和猶豫而無限放大,還沒等到解決問題,就被自己臆想的困難嚇倒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不是解決困難的能力,而是戰勝困難的勇氣。
而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停止瞎想,跳出杯子,用更廣闊的心胸和視角看待當下的困難,邁出行動的第一步!
最後,放一張網友對《覺醒年代》是否有續集的回答作為結尾。
願我們都能永葆對當下生活的熱情,不負韶華、只爭朝夕。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