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四大武俠宗師的小說席捲整個亞洲之時,有一人卻反其道而行,開始寫起了科幻題材的小說。
自1962年開始,他取筆名為衛斯理,從此便有了《衛斯理》系列小說。
60年代,《衛斯理》系列開始在《明報》上連載,和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吸引了無數讀者,令報紙的銷量不斷攀升。
在這群讀者中,有個胖子對《衛斯理》這本小說愛不釋手。
大學畢業後,他下定決心,等自己當上導演,一定要把這本小說搬上大銀幕。
這個“胖子”就是王晶,而這部電影便是《原振俠與衛斯理》。
作為中國科幻的著名IP,《衛斯理》不止一次被搬上大銀幕。
周潤發、許冠傑、劉德華、吳奇隆……他們都演過“衛斯理”這個角色。
而王晶作為倪匡的忠實粉絲,《衛斯理》對於他的影響非常大。
為拍這部科幻片,王晶請來了香港影壇多位一線大牌明星。
而導演藍乃才一向以影像風格大膽著稱,並且他對於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小說也情有獨鍾。
作為第一部《衛斯理》電影,關於《原振俠與衛斯理》的評價褒貶不一。
但該片的影響力是由小擴大,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倪匡的投石問路。
起初,倪匡本打算寫武俠小說。
可是當他把作品投給金庸看了後,對方卻反問他:
“你為什麼不能寫些現代感強,帶點玄幻色彩的小說呢?”
倪匡說我試試,沒想到《衛斯理》系列應運而生。
在短短40年間,《衛斯理》的故事多達145個。
早期的《衛斯理》系列,其實與科幻關聯不大,遠不如《沙丘》這類的科幻名著。
但是從第四部小說《藍血人》開始,才開始帶有濃厚的“科幻色彩”。
以至於,很多讀者都認為,《衛斯理》是他們的科幻啟蒙之作。
在我看來,《衛斯理》系列充斥著科幻、冒險、動作、懸疑、推理等元素。
但“科幻”、“冒險”這些只是一層外殼,而核心其實是“獵奇”。
《衛斯理》的故事總能抓住生活中微小的恐懼和好奇,然後將之無限放大。
這些“細思恐極”的奇想,給《衛斯理》系列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
二、王晶和藍乃才的強強聯手
藍乃才是香港著名的Cult導演,他熱衷於改編漫畫,《孔雀王子》、《阿修羅》和《力王》這些都是公認的神作。
而《衛斯理》系列,他一共執導了兩部:
一部是《原振俠與衛斯理》,另一部是《衛斯理之老貓》。
相比之下,《老貓》是倪匡本人親自把關的作品,最符合原著的一次改編。
他首次讓《衛斯理》系列兩大男主角衛斯理和原振俠同框,故事借鑑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奪寶奇兵》,以及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異形》。
在藍乃才的操刀下,硬生生將一部科幻小說,拍成了一部恐怖片。
三、童年陰影系列
故事剛開始,原振俠跟隨一支科考隊來到泰國邊境考察,剛好遇見當地部落的巫師拿活人女子去獻祭。
幸虧原振俠出手相救,那名叫巴珠的女子才活了下來。
但是此舉卻得罪了巫師,一怒之下給他下了降頭。
巴珠得知此事後,將自己身上的護身符給了原振俠,但最多隻能暫時壓制住一年。
很快,一年過去了。
原振俠身上的降頭,也開始頻頻發作。
於是他只好求助於衛斯理,兩人攜手重遊泰國,幫助原振俠尋找解降的方法。
後來,兩人得知解除降頭的方法,是需要服下聖物舍利子。
但舍利子就是藏在部落山洞中,一尊佛像的眼珠子。
原振俠和黑龍去找舍利子,在一尊巨大的佛像上,與看守佛像的一群和尚大打出手。
當年,電腦技術還不太發達,所以這個場景只能實景拍攝。
為此,劇組花重金打造了那尊高達20米的巨大佛像。
演員全部做好防護措施,在佛像上拍攝。
隨著劇情的深入,原來大巫師獻祭活人,是為了供養被稱為“老祖宗”的怪物。
結尾處,這個怪物將巫師吃掉,併發生了變異,外形跟《異形》差不多。
儘管實力強大,但是也擋不住炮火的攻擊。
衛斯理扛著一個火箭筒,將“老祖宗”炸得粉碎。
四、電影的成功,催生出了更多佳作。
1986年,《原振俠與衛斯理》上映後,獲得了1022萬的票房成績。
不僅沒有入圍年度票房榜前十,而且也沒有回收龐大的投資成本。
周潤發和錢小豪的唯一一次合作,卻為80年代香港冒險型別片樹立了一支標杆。
後來,電影中的一些元素,也被別的電影模仿和借鑑。
但是,相比《衛斯理》的原著小說,影片的節奏略顯凌亂,故事也缺乏緊張刺激的懸念。
令觀眾不滿意的原因有二:
一是,科幻片應該是靠推理懸念以及大場面的未知科學場面取勝,但本片卻傾向於尋寶探險的模式。
二是,本片是根據《衛斯理》小說拼湊出來的故事,跟原著相差甚遠。
但不可否認,《衛斯理》是一部有待深入挖掘的經典IP。
雖然國產科幻片還處於成長期,但是相信日後會有更多科幻佳作誕生。
其中,應該會有一份《衛斯理》的功勞。